閱讀屋>輔助設計與工程計算> 建築與場地的設計論文

建築與場地的設計論文

建築與場地的設計論文

  摘要:本文結合南安職業中專葉飛將軍樓的設計創作,探討場地設計在建築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從校園總體佈局現狀、建築功能要求和環境的地域特徵出發,試圖探索出合理的、有效的創作理念,使得新舊建築能和諧共生。

  關鍵詞:中學校園;教學樓;場地設計;整體性;和諧

  在當代教育事業不斷髮展的大好形勢下,學校招生規模在擴大,校園建設速度也在提高,在建設過程中面臨校園總體佈局重新整合的問題,新舊建築和諧共處的問題,以及實現校園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等。在既有環境中,一座新建築的介入,建築設計必須從建設基地特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出發,把新建築視為既有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最佳化設計要素進行環境整合,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環境的特殊性,才能表現建築師對建築與環境理解的個性化,從而體現建築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使得建築風格不僅兼具特定地域的環境特徵和人文特色,又能提高校園整體可持續發展的適應性。

  1工程概況

  南安職業中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南安職專”)位於福建省南安市城南,泉州市鯉城區通往南安市的308省道線南側。整個校園坐落於山丘之上,總體成北低南高的走勢。從校園的總體佈局上看,其主軸線從北側的正大門始向西南方向至辦公樓前的圓形綠化島發生一次轉折,使得軸線呈正南方向貫穿整個校園,葉飛將軍教學樓(以下簡稱“將軍樓”)建設基地處於這段正南軸線的東側地塊。由於山丘地形的影響,建築沿等高線佈置,使得將軍樓建設基地東側的其它建築不是呈南北座向。將軍樓是在校園中一座石構教學樓被確認為“危房”拆除後進行原址重建的專案,由南安市愛國華僑黃仲鹹先生捐資人民幣170萬元,委託華僑大學關瑞明先生主持設計。將軍樓的名稱取自南安籍愛國將領葉飛先生的姓名,反映出南安人民對葉飛將軍的紀念與緬懷。工程建設根據基地現狀與投資情況,建築面積控制在2600m2±5%以內,造價控制在650元/m2左右。

  2基地條件

  將軍樓建設基地位於校園主軸線的東南側,基地的正北側為一座現有的教學樓“仙都樓”;東北側緊挨著一座作為倉庫的平房,朝向南偏西55O;在倉庫背後且與之平行的是一座學生宿舍樓,形成了基地東側半圍合的形態。基地西側為運動場,南側為擬建的教學樓用地。地面經平整後,基地的室外標高與北側的仙都樓一致(見圖1)。

  3場地設計的探索

  建築的形成過程,是吸取有利因素和排除不利因素的過程。在設計中運用節地設計思想,一方面為了能處理好建築與其外部環境的協調關係,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利用空間,達到節約土地資源的目的,對場地進行最佳化設計就是要提高建築空間的使用效率,使得平面佈局合理,發揮建築空間的最大效用。

  3.1總體佈局

  從校園總體規劃圖中可以看出,將軍樓的選址位於教學區、宿舍區與活動區的空間節點上,針對建築周邊的既有建築和道路的情況,對建築平面的外輪廓進行限定,從而與環境建立起一種協調的關係,加強校園空間的整體性。考慮到建築物的功能要求、地段的具體條件以及建築物本身的經濟性,建築總體平面採用集中式佈置。一般來說,集中式佈置較分散式佈置更能節約用地,因為採用集中式佈置,建築場地、道路、日照與防火間距等所需的空地比較少,這樣,不僅能充分利用土地,並能兼顧之後的發展用地。具體的方法如下:

  (1)對齊法:將軍樓的西側與仙都樓的西側對齊,使將軍樓角點B、F與仙都樓角點A處於同一條線上;

  (2)平行法:根據設計規範要求,取d1值為25m,繪製與仙都樓平行的BC線;同樣方法繪製與倉庫平行的CD線,但d2值可以小於25m,根據建築面積來計算具體取值;

  (3)垂直法:直角作為教室空間的首選形狀,因此,南側邊界與東南側邊界的確定採用垂直法,令FE⊥BF,DE⊥CD,可得出帶有三個直角的五邊形BCDEF,其中五條邊的長度待定(見圖2)。

  3.2單體設計

  葉飛樓幾乎是在學校教學區的邊緣處,經過對建設地塊環境的仔細研究,設計時充分考慮四周建築走向,從圖面上來看,建築的主要形體圍合成了一個凹形空間,猶如一凹形容器——兼具與外部景觀間的最大滲透性和保持獨立的最大內省性。

  3.2.1流線分析

  基於與四周環境的互動關係,流線分析主要是對出入口的分佈及交通流線進行設計,以此對人在空間環境中的活動行為加以協調組織。南面是採光通風最好的朝向,建築物的主入口放置這一側,並結合入口處預留的廣場空間,使之能與操場互相呼應,建築視野開闊。西北側臨著學生宿舍區,考慮另一入口放置在西北側,以便能組織人流疏散。兩個出入口節點的佈置,加上以儘可能在南北側多佈置功能用房的前提,平面水平方向上自然形成了Z字折線形的交通流線。隨著功能用房的疊加,豎直方向的交通核順應而生,結合折線形水平流線的兩個轉折處設定樓梯,這樣,折線形水平流線與點狀豎直交通核構成了立體的交通系統。

  3.2.2空間佈局

  以流線為基礎的水平空間劃分是在適合使用要求的幾何網格上進行的,教室標準平面選用7。2m×8.4m網格上進行劃分。設計時首先保證教室朝南,出於對該地區主導風向為東南向的考慮,將衛生間結合樓梯間放置在北側,減少了對主體教室的影響。這樣處理得到了五間完整的教室,並使得建築平面佈局更加完滿。

  豎直方向空間佈置採用功能分層的設計手法,一層設計成書庫及閱覽部分,便於大股人流疏散;二層以上佈置成合班教室。在平面處理中,建築體塊的東北角出現折形空間,與主體走向成35°偏角。為使得教室儘量能朝南採光通風,在平面處理上設計四個折形窗,既滿足了這一要求,也豐富了立面效果。

  3.2.3造型設計

  基於建築面積的控制,本方案的主體建築層數設計為五層,在南面主入口的兩側突出的`教室為四層,將軍樓的造型透過這樣對稱的形式達到一種平衡。這一中高兩底的形體構成,是閩南傳統建築交椅式建築形象的縮影,是對傳統建築文化的一個延續,加強了建築形象的立體感。閩南地區春夏盛行偏南風,秋冬盛行偏北風,建築採用外廊,既符合當地氣候條件,也能達到節能的目的。

  在處理新建築與原有建築的關係時,大致是透過空間、造型、色彩等方面來建立新建築與原有建築兩者之間的有機關係,使它們既有呼應又互相區別。基於相對有限的基地和資金條件,將軍樓以實訓中心樓的材質和色彩為參照體系,力求使其與周圍的建築環境和諧統一。在立面處理上,對窗與實牆的比例進行探索。在窗牆的虛實變化之中,形象得以生動體現,為使其具有較大的表現力,特別是立面上折形走廊的處理,不僅適當地放大了走廊交通空間,而且加強了立面上光影效果,增強了凹凸之感。

  4結語

  在校園規模不斷髮展的過程中,為了建立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形態,構築合理的、有效的空間以適應多變的需求是勢在必行的。張錦秋先生在設計實踐中,逐漸體會到“和諧建築”的理念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和而不同”,第二個層次是“唱和相應”。“和”是指相異因素的統一,“同”是指相同因素的統一。[1]在汲取既有建築風格特徵的基礎之上,透過創新的手法使得新建建築風格能做到雖有別於已有建築,卻能與之相“和”的境界,從而達到和諧共生。

  場地最佳化設計,不但節約用地和提高平面佈局的合理性,而且給建築與其場地之間關係的處理提供了一種恰當的方式。使得新舊建築之間能進行良性的對話,從而建築與多變的校園環境達到和諧共生,大大提高了新建建築在校園環境中的適應性,這是本次方案設計過程中的一重大收穫和嘗試。

  (專案負責人:關瑞明;建築設計:關瑞明陳豔豔;結構設計:黃奕輝羅才松;合作單位:福州聯盛建築設計院)

  參考文獻:

  [1]張錦秋。和諧建築之探索[J]。建築學報,2006。(9):9—11。

【建築與場地的設計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