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元宵節> 讓元宵節鬧出文化味

讓元宵節鬧出文化味

讓元宵節鬧出文化味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是春節傳統長假的壓軸戲,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節日,會不會過得有文化味呢?

  (一)吃湯圓

  湯圓,做為元宵節的一種吃食,是以節日為名,湯圓也稱為元宵,用糯米粉製成麵糰,中間裹入餡料,團成圓形,吃時用水煮熟,在農曆正月十五有吃湯圓的習俗,代表著閤家團圓的意思。湯圓的餡料豐富多彩,鹹甜葷素變化多端。湯糰軟糯美味、營養豐富、製作簡單、流派紛呈,是傳統飲食文化的代表。

  湯糰以元宵命名,起源於隋朝。相傳,隋煬帝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那一天晚上,在洛陽搭臺歌舞與民同樂,並用實心的圓子,湯中撒糖,賜給臣下和歌姬作晚點食用。因這天恰好是元宵夜,故名元宵。

  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民間還有種有趣的傳說。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一種傳統。

  小時候,孩子們在一起盼望過春節,因為春節有好吃的、換新衣,元宵節吃元宵,小小湯圓,熱熱圓圓。

  (二)鬧元宵

  鬧是元宵節的民俗文化特徵,顯示了傳統節日文化,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綵,掛上彩燈、出門賞月、燃放煙火、猜燈謎,文人墨客賦詩吟誦,比字弄筆,一些地方增加了耍龍燈、刷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大太平鼓等活動,使得元宵節的文化味更濃,增加了民族文化的文化內涵與味道。

  元宵節是春節的一部分,元宵節是春節的壓軸節日,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每到元宵節期間,人們都會走出家門,湧上街頭,除了鬧花燈、猜燈謎外,還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敲舟山鑼鼓……

  元宵節,何家團團圓圓吃湯圓,歡慶元宵節的文化氛圍,元宵節的文化活動,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與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文化味更濃,更加展現中國傳統佳節的文化內涵。

  如今已賦予湯圓以新的解釋,那就是甜甜蜜蜜,團團圓圓,象徵一家團圓,幸福美滿,這種很符合人們的內心希望。元宵節因此獲得了新的文化意義。

  (三)文化味

  元宵節是中國民俗節日史上的一個源自傳統農耕文化,原始宗教迷信色彩最少的民俗節日,也是一個以祈願吉祥、歡樂、圓滿乃至愛情自由為主題的季節性、娛樂性傳統民間節日,是僅次於春節、中秋節的第三大節,若將元宵節看作春節的一部分,那麼元宵節就是春節的高潮期:臘月二十三到春節前忙於準備節令物品,除夕到初十左右忙於團圓、拜年,人們都在出於禮俗要求和功利驅動而在家院內忙碌,期間大多數節俗活動都是莊重嚴肅或依照禮俗規範而進行的,元宵節的主要歡慶活動轉向戶外,以大規模的遊藝娛樂活動為重,元宵節過完了,人們才覺得過完年了,元宵節不僅僅是娛樂,更要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讓元宵節鬧出文化味。

【讓元宵節鬧出文化味】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