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貿易/消費/租賃> 德國成為轉口貿易經濟國的探究論文

德國成為轉口貿易經濟國的探究論文

關於德國成為轉口貿易經濟國的探究論文

  一、德國會成為轉口貿易國嗎

  德國一直被視為世界出口冠軍,也因此為其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儘管如此,人們還是越來越懷疑德國經濟的世界競爭力,因為其強大的出口優勢是建立在廉價進口品的基礎上的。德國出口產品的價值將會不再包含本國人自己創造的價值。由此,在德國學界展開了激烈的論爭。

  二、關於轉口貿易經濟

  (一)轉口貿易經濟提出的歷史背景

  德國目前的經濟形勢顯得不容樂觀:低增長,高失業。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程序中,儘管德國仍舊在世界,在歐洲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卻顯得信心不足,因為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漸漸失去了一些競爭優勢:

  德國(與瑞士,挪威一樣)因其高工資成本而聞名於世。高工資成本不是一般企業所能承受的,結果便是一些企業要麼破產,要麼轉移到國外生產。

  歐洲統一市場的建立也使德國失去了以往基於貿易壁壘存在而獲得的批次生產的成本優勢。這意味著,一些小的歐盟成員國現在可以憑藉降低的運輸成本而出口價格便宜的產品。特別具有威脅性的是歐盟成員國的東擴,因為現在他們也有機會直接享有來自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成本優勢。

  總的說來,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德國存在著競爭問題,這—問題又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其勞動力市場上。高工資成本的邏輯性結果便是逐步增強的國內生產轉移,且轉移向低成本的他國。由此,SimH.W.說“德國正在朝著轉口貿易國的方向發展,它提供給世界高質量但卻價格適中的產品,只是這些產品不再在德國本土生產。”統計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德國工業產品總值增長了15%,快於其實際價值創造,因為它只增長了5%,可以解釋的便是不斷增長的產品前端生產進口。例如,大眾汽車的許多部件在東歐完成,在德國進行的只是組裝,但一樣算作純德國的產品出口。

  (二)轉口貿易經濟的定義及其特徵

  Sinn認為轉口貿易經濟是指一國不再生產,而只是從事交易。絕大部分的部件從國外進口,然後在國內進行組裝,最後銷售到世界各國,或者千脆直接進口成品,然後再賣往其他國家。所有的這些都冠以“德國製造”的商標,儘管產品中很少或不再包含德國人自己所創造的價值。

  轉口貿易經濟因此具有下列突出的特性:高進口份額,低價值創造份額。產品由本國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少,因為在本國進行最後的組裝是最好的事情。

  三、檢驗:德國是否走向轉口貿易經濟?

  (一)德國出口經濟的競爭力檢驗

  1.投入一產出分析。Hickel.R,(2004認為藉助投入一產出的分析便於區別研究德國國內與國外價值創造的構成。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德國的大多數製造業領域(德國出口業的支柱,產品價值的增長快於其毛產值(這裡指產品價值減去其中包含的前期部件價值Vorleistung的增長。有資料為證:在1995—2000年期間,德國產品產值平均每年增長4%,而產品毛價值增長每年僅為2.2%,這之間的差距便證實了不斷增長的價值鏈的前端價值創造。但是,這部分價值的增長並不只是來源於進口,還源於本國供應商的創造。從1995—2000年間德國製造業產值增長了22%,其中9.4%來自於本國供應商創造的價值,9.1%源於進口製造商創造的價值,3.5%是由需求創造的毛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其它領域內製造商所創造的部件價值同樣構成了國內價值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Dieckheuer,G(2004為此指出“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價值創造不是來源於直接所涉及的領域,而是來自於其它領域的交織。”儘管只有7.23%的生產領域,其前端產品部件的價值創造高於國外進口的部分,但這些生產領域卻佔了德國整體經濟的45%,由此尚不能得出德國正發展成為轉口貿易國的結論。

  在工業化和經濟結構變遷的程序中,傳統工業領域前期價值創造的部分越來越多地透過與工業領域相近的服務業領域所替代。如果這一趨勢發展到國境之外,便出現了加深的國際分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德國汽車工業,其日益增加的“Outsourcing”反映了國內不斷下降的生產深度,目的主要是為了區分核心和非核心的生產活動。因汽車工業在德國工業中佔據很大的比重,因此其相對較高的進口價值便作用於德國工業的整體平均水平,使其整體的進口水平顯得較高。但畢竟僅憑汽車工業還不足於說明德國經濟的整體特徵,。

  藉助投入一產出的分析還有助於確定由出口所引致的進口。主要包括:為出口所直接安裝的進口部件;從國內供應商那裡購得的部件,其部件中已含有進口的價值;進口的產品再直接賣給國外。有資料表明,從1991—2002年,德國出口產品中所含的進口份額從26.7%上升到38.8%,相應地,國內價值創造的比重從73.3%下降到61.2%。對此,Dieck-heuer,G(2004利用OLS估計進行了描述:WX=143.6-0.27MX-0.17XA?R2=0,99。因此,轉口貿易國的假說可以得到支援:下降的國內價值創造比重可以透過不斷增強的價值轉移(主要是轉移到廉價勞動力國家來解釋。

  為了更好地理解日益深化的國際分工對德國經濟的影響,有必要研究一下與出口產品生產相關的價值創造。從1991—2002年,德國出口產品中本國創造的價值不僅在絕對數字上增長,而且在國民經濟毛產值中所佔的比重也在不斷增長。

  外貿上不斷增加的與廉價勞動力國之間的關係只是日益深化的國際分工的體現。在正常的,積極的國際經濟發展過程中,進口增長率與出口增長率應該並行。產品中日益增加的進口比重對出口的增長是一個積極的推動。1991—2002年間,德國出口創值從374.12億歐元增長到732.53億歐元,對此RobertC.Feenstra和GordonHanson(2001)透過理論模型的研究得出,不斷增長的“outsourcing”可以有效促進出口增長。儘管,如果經濟全球化的程序放緩,那麼德國出口產品中自我創造的價值可能會很大,但同時可以預見的是,其出口產值也會絕對下降,當然包括與此相應的本國價值創造也會絕對下降。所以,日益加深的國際化分工帶來雙贏的局面。

  2.出口一進口分析:淨出口額作為德國經濟競爭力的指向標。德國經濟研究所(DIW,2004)視淨出口額為具有說服力的經濟競爭力指標。使用這一指標最大的好處在於,其不僅包括工業領域,而且還包括了服務業領域以及一些不大重要的基礎領域的分析考量,因而避免了將工業領域的結論適用於整個德國經濟的錯誤,儘管其工業領域佔較大比重。積極的淨出口額可以證明本國創造的價值比起進口來說更多,而不是相反。

  德國淨出口額在1991—2002年間從11.2億歐元上升到126.2億歐元。但是,不斷增加的淨出口額還不能馬上就作為衡量經濟競爭力強弱的指標來使用,因為增加的數額很有可能是由於弱勢的國內需求,或強勢的國外需求,或匯率波動等因素造成的,因此需要用適當的方法來消除這些特殊因素的影響。線性模擬是最簡單的方法,但它只適用於淨出口額是靜態的時間序列,即它的數學期望,方差,協方差與時間無關。藉助ADF檢驗可以檢驗,是否淨出口額是靜態的。

  3.國際間的比較。如果其他國家產品中的進口份額比德國增長的慢,那麼也許德國就真的.存在競爭問題。在此,筆者主要針對德國的製造業進行研究。此外,還研究一下德國出口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

  透過比較德國與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的製造業在1970—2005年間進出口的比值,可以看出德國和日本的出口/進口比值>1,而美國和英國則<1。據此,人們無法斷定德國製造業不斷增長的進口份額是否意味著不斷下降的出口/進口比值。進一步觀察各國製造業價值創造的份額,可以清晰地得出,大部分國家的大部分毛產值都集中在服務業領域。

  再觀察德國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可以得出,德國貿易份額在過去20年間有所下降,但其他國家也一樣在此期間走下坡路。這不奇怪,因為此間大量的發展中國家,尤其以中國為代表,參與了世界競爭,以至於其他工業國的世界份額必然下降。如果人們再觀察一下過去的40年,就會發現德國的份額基本保持不變,上下也就波動10%左右而已。總之,人們無法得出德國出口競爭力每況愈下的結論。

  關於對德國國內就業的影響一般來講有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增加了的勞動密集型失業效果,主要集中在傢俱業領域。二是由此使國內從事最後生產的勞動崗位變得更加穩固了的效果。

  根據轉口貿易經濟持有者的見解,生產鏈的轉移僅僅是出於成本的考慮,但這並不能反映全貌。Hartmam,M(2〇〇4)認為,對此個同樣重要的理由是國際市場開拓的需要,其他重要的理由如質量,信用度,彈性的考量等等,也會導致生產鏈的轉移。無論出於何種原因,人們對此都還無法找到可信的資料去進行統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低技術勞動者的失業並不能有效解釋整體失業現狀,因為不斷增加的勞動密集型進口產品在德國所有的進口中只佔很小的比重。

  另外,一個現象是德國的弱工業化程序,因為在服務業領域內就業的人數從1999一2003年增加了一百多萬,遠遠超出了在製造業領域內失業的人數(82000),從整體來看,就業人數在此期間反而增加了。儘管如此,德國的失業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總而言之,透過對勞動力市場的考察,人們尚不能清晰地得出轉口貿易國的結論。

  四、總結和展望

  透過對投入一產出,出口一進口,國際間的比較以及對勞動力市場的分析,人們無法得出,德國經濟在整體層面上有發展成為轉口貿易國的普遍趨勢,雖然在一些工業領域的確存在著增加了的轉口貿易行為。同樣值得強調的是,儘管經濟整體上並沒有發生轉移,但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據此解釋企業微觀層面的轉移現象。

  德國出口經濟的競爭力在很長時間內不斷得到改善。源於出口增加而導致的國內價值創造在迅猛增加(平均每年6.1%)。雖然出口產品中國內創造的價值份額在下降,但這怡怡反映了德國善於利用和把握國際分工所帶來的好處,而不是相反。把價值創造的比重當作指標去評價一國國內經濟的發展狀況有兩點不足:一是人們無法區分產品中部件的價值源於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創造。二是,對於衡量就業來說,關鍵的不是價值創造的比例,而是價值創造的絕對數,它並不自動隨著價值創造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如果對勞動力市場產生了負面影響以及在工資,成本方面存在壓力只應該是企業沒有能力去開闢新市場和創造新的工作崗位,換句話說,只要能不斷創造新就業崗位,就不能得出對勞動力市場有消極影響的結論。德國目前經濟的情勢並不是主要來源於國外競爭的壓力,更多的是緣於工業國過多積累所造成的投資不足,這是幾乎所有工業國所面臨的困境,而絕不僅僅只是德國現象。

【德國成為轉口貿易經濟國的探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