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六年級科學下冊一單元生物的演變教學設計

六年級科學下冊一單元生物的演變教學設計

六年級科學下冊一單元生物的演變教學設計

  一、單元教材簡析:

  “生物的演變”這一單元將啟發學生探索生物進化過程中,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從而理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發現會拓展學生們瞭解認識生命的新視野,激起他們對科學探究的更大興趣 .知道生物是不斷演變與進化的,瞭解進化的歷程、規律和趨勢。瞭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能以馬為例為特例闡釋生物進化的過程、規。能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作出合理的解釋。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措施

  1、強化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科學學習過程,促進自主學習。

  2、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3、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四、課時安排:

  1、化 石 2 課時

  2、探索動物的發展史 2 課時

  3、誰能生存下來 2 課時

  自由研究 2 課時

  1、化 石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是不斷演變與進化的,瞭解進化的歷程、規律和趨勢。瞭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應用觀察、比較、演繹推理等科學方法探究化石的相關問題。

  3.透過學習,對與化石相關的問題產生興趣。

  教學準備

  相關的或圖片(暴龍頭骨化石、圓頂龍頭骨化石圖片;鴿子、鷹的圖片)有條件的學校利用課堂網路教學(此課利用網路上課比較好,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研究課本中的問題、探究個性化的問題或拓展性問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單元匯入。本課時是《生物的演變》的第一課時。安排一個頭腦風暴式的討論,調查學生關於生物的演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⑴瞭解學生關於生物演變的認知基礎。利用“人們是透過什麼瞭解遠古時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樣進化的?進化的證據是什麼?生物為什麼會進化?”引導學生談出自己關於進化、化石等知識的前概念。

  ⑵收集學生對生物的演變最感興趣的問題,並把問題記錄下來。

  ⑶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探究問題的最佳方法。我們應該做學習的主人,主動探究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請大家思考應怎樣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2.匯入新課。瞭解生物的演變,必須研究化石。關於化石你們知道些什麼?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提煉出“什麼是化石?化石有什麼作用?化石是怎麼形成的?”等問題,用於展開後面的教學。

  3.解讀“化石”概念極其作用。

  ⑴用“你見到過化石嗎?化石看起來象什麼?化石是什麼?”等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討化石的作用。當今學生見多識廣,適當引導,學生可以許多獨特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時的重要依據,是推算地質年代的基礎,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現當時的自然環境,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許多造型美觀的化石即是自然遺產,又是天成的藝術品,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化石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也很大。

  化石還有經濟上和工業上的用途。化石經常用來協助礦物和石油的勘探,微體生物的化石對於石油地質工作者作為指示化石特別有用,

  化石還有多種醫用價值,龍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獨特的醫用價值。

  4.瞭解化石的成因。課本的幾幅圖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師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圖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麼。遠古時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斷演變的,早期出現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著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後來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等裸子植物發展壯大。課本中圖片顯示的為桫欏、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為桫欏葉化石。由於化石的形成與沉積的泥沙層層覆蓋有關,所以化石一般儲存在沉積岩中。

  5.透過認識有代表性的幾種化石瞭解化石的種類、特點及其關於化石的其他資訊。

  ⑴看一看課本3頁分別是什麼生物 關於這幾種化石,你還知道一些什麼?

  ⑵這幾種化石與桫欏葉化石有什麼不同?

  ⑶利用網路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種類?這幾種化石分別屬於哪一類?他們分別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蹟還是遺物所形成?

  桫欏葉化石屬於實體化石,由植物遺體形成。

  苔蘚化石、三葉蟲化石、尖齒特爾馬葉化石屬於模鑄化石,由生物遺體在地層或圍巖中留下的印模或復鑄物。

  琥珀昆蟲化石屬於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學生熟悉的由遺物形成的恐龍蛋化石,學生可能會提到。教師還可以補充講一講什麼是遺蹟化石、化學化石。

  6.學習應用已有的化石知識,推想魚是怎樣變成化石的。要求學生對化石的種類、特點及成因試圖作出解釋,透過交流整理出一個令大家比較滿意的說法。這一部分關鍵是指導學生應用已學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具體化,能應用到實際生活和研究中,解決實際問題

  魚化石的形成要經過三個階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著魚。

  魚死後沉入水底,被沉積的泥沙覆蓋。由於水底空氣被隔絕,又有泥砂覆蓋,魚的屍體不會腐爛。

  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屍體上覆蓋的泥砂越來越厚,壓力也越來越大。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魚屍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岩,夾在這些沉積岩中的魚的屍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魚化

  7.佈置學生查閱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關資訊。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瞭解人類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學技術,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徵、食性、活動特點及其當時的生活環境等。

  檢查學生蒐集、查閱古生物資料的情況。

  1.以“化石能告訴我們什麼?”匯入新課。讓學生懂得化石中蘊涵著豐富的古生物資訊,我們應該透過觀察、使用各種恰當的技術手段研究化石所攜帶的資訊。

  ⑴請學生看一看課本4頁的兩個恐龍頭骨化石分別是什麼恐龍,仔細觀察其牙齒有什麼不同特點。

  ⑵根據其牙齒的不同特徵,推測它們分別吃什麼。

  小結:具有鋒利尖銳牙齒的是兇猛的暴龍頭骨化石,由於其長有鋸齒邊緣的長牙齒,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

  長著相對扁平,象勺子一樣牙齒的是圓頂龍頭骨化石,圓頂龍是草食動物,它吃蕨類植物的葉子以及松樹,性情溫順,與同類友好相處。

  2.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習的生物中還有哪些生物的形態特徵與其食性、運動等生活習性有關。

  這時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識和實物標本,再對鴿子和鷹進行一次比較。主要比較鴿子和鷹的不同點:

  ⑴身體的大小不同,鷹的身體比鴿子的身體大,鷹的翅膀也比鴿子的翅膀寬。

  所以它們的運動雖然相似,但有差異,飛行的能力不同,鷹比鴿子飛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態不同,鷹的嘴是鉤狀的,鴿子的嘴沒有鉤;足的形態不同,鷹的足比較大、有長而呈鉤狀的爪,鴿子的足比較小,爪比較短,不呈明顯的鉤狀。

  必須讓學生了解,對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觀察、測量、生理生化實驗外,還必須藉助現代科學技術復原出古生物的外形,這使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到相關古生物的外形特徵。圖中提到的兩種動物化石及其復原圖分別為:

  ⑴ 內蒙古扎賚諾爾松花江猛瑪象,它是我國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長9米,身高4.7米。

  ⑵遼寧西部北票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一舉打破了德國在早期鳥類化石方面的壟斷地位。

  3.圍繞“你還知道哪些古生物?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樣的?”的話題,學生在小組內自由交流自己蒐集的古生物資料,然後由幾個小組的代表展示圖片,講解交流。

  4.講解活化石。學生容易列舉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國現在還存在的銀杏、蘇鐵、大熊貓、白鰭豚、中華鱘等,這些生物幾千萬年甚至億年後還是老樣子,與原來的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被稱為活化石 。

  2探索動物的發展史

  教學目標

  1.能以馬為例為特例闡釋生物進化的過程、規律。

  2.運用觀察、實驗、比較、查閱資料和研討等手段探究馬的演變過程。

  3.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科學態度與探究研討習慣。

  教學準備

  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馬的化石、復原圖教學圖片或教學軟體。

  教學建議

  建議本課用2課時。

  第一課時

  1.匯入新課。上節課,同學們談到了許多奇妙的動物,有人談到馬嗎?馬是一種可愛的動物,是勤勞勇敢的象徵,今天我們一起談談馬。

  ⑴咱們首先進行一個馬的成語接龍游戲。要求每個成語中有一個“馬”。一馬當先,馬到成功……

  ⑵說說你知道哪些品種的馬,有哪一些關於馬的有趣活動?

  ⑶馬是大家熟悉的動物。馬自古以來就是今天這個樣子嗎?怎麼知道古代的馬是不是現代馬的樣子?

  2.此環節分兩步進行。

  觀察5000多萬年前的始祖馬。遠古時期的馬是什麼樣子呢?學生看到始祖馬的化石,學生既陌生又好奇,繼續引導學生觀察復原的始祖馬及其生活環境,學生會發現它比較矮小(只有狐狸和狗那麼大),生活在原始森林溪水邊,這說明它的食物是樹葉等。

  運用對比的方法觀察5000多萬年前的馬和1000多萬年前的馬有什麼不同。這裡以個人觀察為主,記錄兩個不同年代的馬的化石的不同點,復原圖的不同點,記錄觀察中的疑難問題。

  小結:從化石可以看出1000多萬年前的馬比5000多萬年前的馬骨胳粗壯、高大,脖子骨胳變得稍長一些,尾巴骨胳變得稍短一些。

  從復原圖看,1000多萬年前的馬比5000多萬年前的馬變得肌肉發達一些,奔跑能力更強一些,生活環境表現出由原始森林向陸生狀態的草原過渡,食物也由吃食樹葉變為吃草原乾草。如果有興趣深入研究,可以探究其牙齒有沒有一定的變化。

  3.從馬的全身化石看,外部形態的變化比較明顯,然而許多細節 難以描述。此環節安排學生觀察三趾的馬前肢化石與單趾的馬前肢化石,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學會用量化的指標來檢測生物的演變。這兩個化石明顯的不同是三趾與單趾的變化。

  4.小組觀察交流活動。觀察5000萬年前到300萬年前馬的前肢化石。馬的前肢的變化有什麼特點,並把這個變化記錄在課本第7頁。

  5.集體彙報研討,將共同的結論寫在黑板上。根據彙報情況修改表格,有利於提煉前肢變化的主要根據。

  6.閱讀課本第8頁的小資料,將前面獲得的結論與與之對照,以獲得更加科學的答案。

  7.拓展與應用。現代馬比它的祖先們更適應溫帶草原生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小組討論,並把討論結果記錄在課本第8頁。

  現代馬只剩下發達的中趾,體型高大健壯,適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齒適應於取食乾草。

  第二課時

  1.匯入:我們居住的地球生活著生活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生物。他們自古以來以來就是這個樣子嗎?

  2.跟馬一樣,古代的象只有小豬那麼大,它們是怎麼變成今天的超大動物的呢?你們可以象研究馬的發展史一樣研究大象的發展變化程序。請各小組選擇一個動物,研究它的發展史。

  探究指導與要求:

  ⑴小組商討共同確定一個大家都想研究的動物。

  ⑵如果選擇的動物研究中難度太大,可以在研討過程中改換一次研究的物件。

  ⑶確定重點研究的問題或主題。

  ⑷要求用一至四張16開的白紙將小組所研究的動物發展程序以小報的形式展示出來。

  ⑸辦報的形式可是自己畫圖和手抄文字式的;也可以是剪貼拼圖式的;或電腦繪製的。同一小組最好能統一形式,以便展出。

  將小組計劃或安排進行初步交流,以便修訂計劃。

  課外完成任務,並以科學學習小組為單位展出。

  3誰能生存下來

  教學目標

  能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作出合理的解釋。

  能以某個具體物件解釋適者生存、自然選擇的道理。

  3.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意識到科學探究是永無休止的。

  教學準備

  各小組準備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

  教師準備鉗子、鑷子若干。 所以它們的食物不同,鷹吃兔子、小鳥、鼠類等肉食,鴿 教師準備紅、黃、綠、黑四色豆子各30顆。

  學生查閱達爾文的故事及關於人類進化的相關資料。相關。 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吃花生實驗。為了讓學生體驗地雀的喙對吃食的影響,創設一個地雀吃種子的情境:

  將各大組分成大地雀、小地雀兩個小組,大地雀組學生全部拿鉗子夾破花生,小地雀組拿鑷子夾破化生,夾破一顆花生表示吃了一粒種子。一分鐘後,大地雀組、小地雀組分別數一數“吃”了多少粒種子。

  討論為什麼大地雀吃得多?因為鉗子比鑷子堅固有力量。

  2.閱讀分析課本第9頁的小資料。討論為什麼有的地雀能存活下來,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來?

  因為其喙大而強壯,容易咬破種子殼,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堅固,喙缺乏力量,不僅吃得慢還容易傷著其脆弱的喙。

  3.拓展。

  ⑴做撿豆子實驗。可以根據課堂進展情況,選擇是否開展這一實驗。

  創設實驗情境:草地上有許多豆子,假如我們都是吃豆子的鳥,現在我們去草地上找食吧!根據學生撿豆子的情況,不必將豆子撿完,將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待學生統計數量後,告訴學生草地各色豆子數量都是30顆。

  討論:為什麼紅色或黃色豆子比較多,綠色較少?這是因為紅色、黃色顏色鮮豔,很容易被發現,綠色與草的顏色一致,最不容易發現。學生非常真切地領悟到——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容易生存。

  ⑵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還有許多生物表現出許多特別的生存本領,適應生存環境。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①斑馬、蝴碟、壁虎、變色龍、尺蠖蛾等動物的保護色。

  ②枯葉蝶、竹節蟲、尺蠖的擬態。枯葉蝶的樣子象枯死的褐色樹葉,竹節蟲象幼嫩的竹子莖,尺蠖幼蟲的形態象樹枝。

  ③羚羊、斑馬的奔跑。獵豹、瞪羚——天生仇敵,它們同樣都是為了速度,放棄向強壯進

  4.查閱地雀與達爾文的資料、查閱人類進化的資料。

  第二課時

  1.上節課,我們觀察研究了兩種地雀的生存與環境的關係。地雀在生物進化史上可是一種標記性的生物。關於地雀你們還知道一些什麼?想了解一些什麼?根據學生的興趣狀況可以介紹或讓學生在電腦上查閱一些與地雀相關的資料。

  2.談論地雀與達爾文。生物學家提到地雀,必定談論達爾文,談論達爾文也必定談論地雀。地雀也稱達爾文雀,生活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厄瓜多以西約1000公理處的加拉帕格斯群島。它們的喙因外形獨特而聞名。這些地雀曾使一個多世紀前經過此地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深思,催生了進化論。

  ⑴達爾文對地雀的研究。達爾文正確地推測: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這些雀類都是由南美大陸的那種雀變來的。由於島嶼由於群島位置獨特,氣候多樣,生態系統複雜,各種各樣的生活環境任其選擇,加之長期與世隔絕,動植物自行生長髮育,從而形成了獨自的特點,一方面,在與大陸的鳥群隔絕的情況下,它們的後代容易保留變異;另一方面,它們的後代選擇了不同的環境,自然選擇迫使它們去適應這些環境,適應的結果使它們的後代差異越來越大,最終變成了不同的種類。

  ⑵根據課堂進展選擇學習——關於地雀研究的新進展。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著名生物學家格蘭特夫婦多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研究地雀,他們最近發現地雀(達爾文雀)進化神速的證據。在特定的生存競爭中,地雀能在2003、2004兩年內改變喙的形

  3.達爾文故事會。大部分同學都準備了達爾文故事,請同學們推薦幾位同學或自告奮勇上講臺講解達爾文的故事,可以拿書,要求不要照著讀。

  4.總結達爾文的偉大成就。

  5.永遠的探索。瞭解達爾文的進化論面臨的挑戰,是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究是永無止境的。

  達爾文一生中遇到的阻力與挑戰數不勝數,大部分來自於宗教領域;同時他還面臨著來自科學養同行的反對,但是達爾問最終還是完成了他的鉅著《物種起源》,奠定了目前獲得公認的自然選擇學說。但這並不代表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能結實一切進化現象,不面臨新的挑戰,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有進一步發展完善的必要。

  6.用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現在長頸鹿的長頸原因。

  7.小組交流關於人類進化的資料。人從哪裡來?生命從哪裡來?人是怎樣成功地進化為智慧生命的?先在小組內彙報人類的起源與進化情況,各小組將資料裝訂成冊,然後在全班彙報交流。

  8.運用想象對未來人的演變趨勢進行推測。學生可以將想象的人設計出來,彙報時展示,並說明理由。

  板書提示:

  達爾文—— 《物種起源》——自然選擇學說——適者生存

  1809~1882 1859 進化論主要理論 核心觀點

  英國偉大生物學家 驚世鉅著 經典理論 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能對恐龍等生物的滅絕作出合理的猜測或解釋。

  2、會查閱書刊或其他資訊源,辦有關恐龍或其他已滅絕或瀕危的動物的資料圖片展。

  3、 珍愛生命,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恐龍拼裝木質模型、硬紙板、彩紙、橡皮泥等,相關。

  2.學生蒐集有關恐龍種類、生活方式及滅絕原因的圖文資料。

  。

  第一課時

  課前檢查學生蒐集有關恐龍種類、生活方式及滅絕原因的圖文資料的情況。

  1.學生交流彙報所認識的恐龍及其特徵、生活環境等相關資訊,探討關於恐龍感興趣的問題,對其滅絕原因進行初步討論。

  2.閱讀資料,彙報課本對恐龍滅絕原因的幾種猜測。根據彙報板書 原因 環境變化 後果

  第一種猜測,氣候變冷 植物死亡 草食恐龍先死

  食物缺乏 肉食恐龍相繼死亡

  第二種猜測,火山地震等地殼活動 洪水氾濫 恐龍大量死亡

  第三種猜測,新星爆炸 高能輻射 恐龍與同時期生物大量死亡

  第四種猜測,小行星撞擊 地球爆炸 恐龍大量死亡

  3.科學家為什麼提出這些猜想?可以透過查閱資料進行解釋。

  思考科學家的猜測有什麼證據。從原因查詢,猜想中的原因是否在地質年代有化石或其他遺蹟證明,例如那個年代火山活動的痕跡、小行星撞擊的隕石坑;環境變化的依據,例如植物大量死亡的化石等,總之查詢證據是科學驗證的唯一渠道。這中研究是很艱辛複雜的工作,學生利用資訊源等間接資料,研究哪中猜測更有道理。

  最後明確自己同意哪一種猜測,或提出自己的猜測。

  4.瞭解其他已滅絕或瀕危的動物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原因。

  已滅絕動物——渡渡鳥,模里西斯的國鳥。

  瀕危的動物——虎由於破壞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致使許多動物處於瀕臨滅絕的地步。還有更多的例子足以震撼學生的心靈,可以讓學生自己說出許多例項。

  5.討論恐龍和其他物種滅絕給我們什麼啟示。充分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人類的過度活動和對自然的破壞是目前動植物滅絕或瀕臨滅絕的重要原因。為了人類在地球上更好、更長久地生存,我們應善待生命,應與環境和諧相處。

  第二課時

  1.用拼裝木質模型材料、硬紙板、彩紙、橡皮泥等,拼裝恐龍及其生存環境、風景等簡單模型。可以將學生分為翼龍組、暴龍組、圓頂龍組、劍龍組、冠龍組、鴨嘴龍組甲龍組、角龍組等,一個小組拼一種有代表性的恐龍及其生活環境模型。

  如果不便準備製作材料,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畫出一個不同的恐龍及其生活環境圖。

  此活動要不斷改進、補充資料等,要求小組成員團結協作,共同完成

  2.分小組整理蒐集的資料,辦有關恐龍的資料圖片及模型展。

  ⑴以小組為單位,將各小組的資料圖片以展版展出,評出名次。

  ⑵將模型以小組為單位評出名次,並集中觀賞。

  ⑶兩個名次累加,評出優勝小組。給予一定獎勵。

【六年級科學下冊一單元生物的演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