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兒童心理學的經典實驗與啟示

兒童心理學的經典實驗與啟示

兒童心理學的經典實驗與啟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對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和事物印象深刻,對所謂的遺憾念念不忘。這是因為行為完成會導致“心理閉合”,而未完成的事件則令心理處於開放的興奮狀態,於是人們會竭力追求完整,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心理閉合現象>

  二十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多次觀察並注意到,飯館裡的服務生能夠很容易地記住尚未付款的顧客的賬單細節,可是,一旦顧客付過款後,他會馬上忘記這些細節。這一小小的發現使他得出這樣的推測:人的動機和記憶存在一種閉合現象,行為未完成,則心理保持張力,記憶清晰;行為完成,則心理閉合,張力消除,記憶也隨之飄散。

  <“紫格尼克效應”實驗>

  俄國心理學家布魯瑪·紫格尼克做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她給128名孩子佈置了一系列作業,諸如讀小說、製作泥人、做算術題、看圖作文等,讓孩子們完成其中部分作業,而另一些作業則在孩子們進行到一半時令其停止,不再完成。幾小時後,她要求孩子們回憶他們所做作業的細節,結果發現,有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記住尚未完成的作業,而對已經完成的作業則印象模糊,甚至不記得了。

  這個實驗證實了勒溫的推測:人有一種自然傾向去完成一個行為單位,如解答一個謎語,讀完一本書,學好一門語言等,這就是所謂的“心理張力”。“心理張力”可以使人經常處於“適度緊張”狀態,從而保持積極的心態。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理張力”系統,是產生“紫格尼克效應”的心理機制。

  啟示:

  家長了解紫格尼克效應之後,可以進行創造性的運用,培養孩子靈活的 “心理張力”。

  孩子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轉移,這些問題讓家長們很頭疼。但聰明的家長知道從小事入手,吊足孩子的胃口,讓孩子學會執著。

  片段一:

  4歲的斌斌每晚睡覺前,總纏著媽媽給他講故事,卻不肯自己看書。這天晚上,媽媽拿了一本嶄新的故事書,給斌斌講故事。故事寫得精彩,媽媽講得生動,斌斌聽得津津有味。正當講到最精彩的時候,電話鈴響了,媽媽放下書去接電話。十多分鐘之後,媽媽回來了,發現斌斌正捧著故事書,專心致志地看呢,媽媽的臉上露出了狡黠的微笑。

  片段二:

  美美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不能堅持,爸爸媽媽為此很煩惱。這天,爸爸給美美帶回來一個神秘的禮物——一隻小罐子。爸爸告訴美美,小罐子裡面有顆神奇的魔豆。如果美美能天天照顧它,給它澆水,等它長出來,就會發現它的秘密。美美好奇極了,就堅持每天給魔豆澆水,每天都去看它是不是發芽了。終於有一天,小芽破土而出,美美可興奮了。她仔細看,發現小芽的莖部赫然地印著兩個字——“堅持”。美美似乎明白了點什麼。

  學會放手:不必完美主義

  利用“心理張力”讓孩子學會執著當然是非常好的方式,但是,決不是說“心理張力”越強越好。如果一個人的“心理張力”、“完成欲”過強,會對身心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美國賓州大學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有過度“完成欲”的人,總是有著力求至上完美的性格,他們極易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產生恐慌心理,於是反而導致能力下降,不能真正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務,而且會使情緒失常甚至健康受損。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執著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學會放手。

  有的孩子會反反覆覆地檢查自己的書包,因為怕忘帶東西;有的孩子用橡皮不停地擦,因為覺得自己畫得還不夠好;對於這些“心理張力”過強的孩子,家長要用寬鬆的態度、巧妙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放鬆下來,不必追求完美。

【兒童心理學的經典實驗與啟示】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