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教育童話》讀書感悟

《教育童話》讀書感悟

《教育童話》讀書感悟

  無意中讀了胡東方主編,陳炯著的《教育童話——另類眼光看教育》這本書,覺得其哲理性很強。它寫的是動物王國裡有關教育教學的故事,借動物之身演繹了一幕幕我們工作過程中親眼目睹或聽聞的事情。讀完其中的《因?施教》這個故事令我思緒萬千。

  一、學 “因材施教”

  《因?施教》,初看這個題目,覺得可笑,不是“因材施教”嗎?作為教師,我從未懷疑過其正確性。因?施教——一塊人類文明的遺留物,卻引起了動物王國的激烈爭議:財政部長金錢豹認為是“因財施教”;文化部長啄木鳥說是“因材施教”;食品公司主管小豬爭論是“因菜施教”、智力競賽大王猴子叫它為“因猜施教”……眾說紛紜,且各有各的理,讀完全文,甚為折服,卻一下子想不起曾堅持的是哪一個“因cai施教”。

  因財施教。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社會的發展令金錢的地位越來越高,受教育亦是如此,從幼兒園一路走到大學,道路似乎用金錢鋪就,升學需要錢,擇校更需要錢,面隊1:X0000,分數與金錢的不平衡比例,讓多少成績優異的學子在高額學費前望而止步。無怪乎人們說:學校大門朝南開,有才沒財難進來。

  因才施教。“財”少了“貝”便是“才”,去了銅臭味,一切事物彷彿變得更加美好了,才氣、才幹、才思、才情……把一個人的聰明與美好的品德描繪得淋漓盡致,激勵人積極上進,奮發進取,令每個人發揮出自己的巨大潛能,讓每一個人都才思敏捷、才華橫溢……如此美妙的描繪似乎只能在腦中虛構而已,殊不知,“蠢材”也是才,教師將如何因才施教?

  二、悟“因材施教”

  這使我思考著一個問題:我們提倡對學生應該以表揚激勵為主,如今在轟轟烈烈的表揚聲中,學生是否能如我們預期想象那般健康、茁壯成長呢?在我們小學計算機課堂上,課堂評價激勵語言可謂是豐富多彩,尤其是在公開課上,不同層次的評價語讓學生飄飄然,究竟哪個答案才是最準確、最合適的早就不知所謂了;更有甚者,為激勵學生積極舉手發言,精心準備了一大堆的獎勵品,小到貼紙、紅星,大到水果、學習用品……不論對錯,一概送上小禮品以示獎勵或鼓勵,於是,課上笑聲不斷,掌聲不斷……對學生好的言行給予獎勵和表揚,那是理所當然的,它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各種能力及興趣的培養,能讓學生在快樂的環境本文_來源於_貴大。線上Www。GzU521。Com中認識周圍的人和事物。但是,一味的表揚會讓學生盲目地認為自己有多了不起,時間久了,更是聽不得半句批評,產生一種自高自大的人生態度。特別是在我們這些農村學校,家庭教育方式與學校教育方式不一致,很容易造成學生在學校很聽話,而在家裡卻是個調皮王。物質獎勵對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確實有很好的作用,正因為好,所以要用得少,用得巧。本來回答問題就是作為學生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經常性的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形成習慣,不再是一種激勵,而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讓心靈如此純潔的孩子從小就接受物質利益的薰陶,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與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不是背道而馳?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性,表揚雖好,但不可亂用、濫用,批評不好,但卻有表揚所無法取代的作用。因此,我認為:在教育中,綜合地因人而異地運用“表揚”與“批評”,才能真正發揮教育的功效。

  在我擔任副班主任的班級裡,有兩個令人頭痛的“實難調教”分子。由於基礎差,在課堂上,他們無所事事,趁老師不注意就做小動作,學習成績則剛好給班級墊底,這些學生,聽不進老師的耐心勸說,更對錶揚鼓勵無動於衷。我的怒火因他們而起,在老師的眼皮底下如此,沒有老師的自學課更加是肆無忌憚。有一次自修課,我佈置完早讀任務,因為一點事情離開了一會兒,等我回來,教室裡鬧哄哄一片,不是朗朗讀書聲,而是熱鬧的聊天聲,我的心情無法形容,追究責任了,竟然沒有一個同學承認錯誤,真是太不像話了。回過頭我仔細想想,問題究竟在哪裡?六年級的學生了,為什麼還那麼不懂事,自制力那麼差……為什麼我的再三叮嚀他們總是聽過就忘,是不是我管得太多,太細了。於是,我確信應該相信學生自己,相信他們的能力,換一個角度去看待他們,讓他們兩個做副班長和紀律委員,既管別人,也約束自己,班級紀律從此大有轉機。

  還有一次,在辦公室聽到一位老師在嚴厲地批評一個學生:“你也不對,他打你,你為什麼要還手?”讀完這本書,我無意地揣摩著這幾句話,突然,腦子裡冒出一個古怪的想法:被人打了為什麼不應該還手,難道就任由別人欺負嗎?我十分納悶自己為什麼會突然這麼想,作為小學班主任,經常要領教小學生那些無休止的“告狀”,經常聽到的就是“老師,XX打了我一下……”、“老師,是XX先打我的……”。這就要教育一些不懂事的小學生了,讓他們領悟到打人是不對的,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想來,也用剛才那位老師的話教育過小朋友:不應該還手,應該告訴老師。“打人還手”,這是一個人的天性,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似乎不應該對此大動干戈,用自己的權威來壓抑孩子的這一天性,而對“還手者”做出很嚴肅的處理,這樣,會讓學生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長久的壓抑更會讓他形成懦弱、乖僻的性格。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讓孩子明辨是非,懂得“還手”的真正意義。如果,我們面對的是敵人,那麼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反擊”,那是非常正義而崇高的行為;但是我們面對的是同學,是朋友,所以不應該用這麼激烈的行為,而應該採用更加恰當的行為,比如:告訴老師,讓老師來教育他,讓他明白自己故意打人的行為是不正確的,從而改掉這個壞毛病。

  三、用“因材施教”

  葉瀾教授認為:“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別人無法替代的價值,而且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我們的頭腦中已摒棄傳統意義上的好生、學困生的概念,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個性迥異的生命。作為教師,要承認差異、關注差異,正是有了這些差異,才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也更多了創造和創新。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的生命價值,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其原動力不僅僅是法的規範,更源自教師對其職業的認同和對學生的愛,同樣,這種愛也會有反饋、有回報。如我在上五年級兩個班的第一節課時,我說,“五年級LOGO語言根本沒有學困生,大家都是從零開始,很公正,只要大家從第一課開始認真聽課、專心聽課,用心做好練習題,我保證每個同學都能取得優秀,而且從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優生參加順德區舉辦LOGO語言程式設計比賽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績,所謂的“學困生”竟然獲得好的成績,老師喜歡挑選一些認為不及格,比較調皮的學生參加培訓”,接著我巧妙向他們介紹我校這幾年來在計算機比賽中每屆都取得良好的成績,目的要他們明確今後努力目標,並且向他們介紹有一位同學在原來的學校是“學困生”,如今轉到我校竟然代表勒流街道參加順德區的決賽,在比賽時遇到他原來學校的電腦老師說:“這個學生在我校成績是不合格的,怎麼在你校也能代表街道參加區的決賽呢?”成績出來了,這個學生榮獲區的二等獎,當同學們聽到這件事後,特別是認為自己是“學困生”的學生,都打起了精神,個個信心百倍,五年(1)班潘賢華、譚柏華;五年(2)班潘偉能、潘培榮等學生連續幾次向我提出申請參加學校的電腦培訓班,我說:“沒有問題,只要你現在努力,說不定下學期老師就將參加電腦培訓名額落實到你們身上,你們要勇於挑起這個重擔,不要辜負老師對你們的期望。”透過這一節課,幫助他們樹立了信心,以後每上五年級的課,同學們都比較認真聽課、課堂氣氛活躍,同學們都主動、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快速完成老師佈置的課堂作業。

  我堅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相信在老師們的努力下,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長期精心地培養,持之以恆的滲透,一定會綻開燦爛之花!

【《教育童話》讀書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