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的讀後感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的讀後感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的讀後感

  【篇一: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

  進入大學這個小圈子,身邊一直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告訴我要怎麼過,看完這本書後,算是對自己有了一點思考了。有所選擇,有目的性的讀,不要盲目跟從,知道自己是要什麼事最重要的。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千招會,不如一招熟。書中辨證地看待了專與博的關係,書中列舉了許多應聘者對什麼都通,但知之甚淺,最重要的是沒有一技之長,用人單位無法把他安排到一個適合他的職位最後無奈辭退他的事例,很有說服力。畢竟,許多人是靠著“一招鮮”過日子的,如果連本專業都沒有讀透,那又怎能稱之為“專業”呢?其實我以前也犯過這樣的毛病,什麼都插一手,像吉他、畫畫、攝影……雖然也得過一些獎,看似紅紅火火,冠冕堂皇稱之為多才多藝,實則浪費了不少時間,分散了精力。話又說回來,博對專起著補充的作用,有時還有意想不到的用處。作者提出了新穎的觀點,仿照賣產品時的買一送一,把自己的其他方面的才能也附帶送出去。誰知道擅長打乒乓球的你是否會遇到一個“志同道合”的老闆呢?誰知道喜歡歐洲古典文學的你是否會遇到一個有著同樣愛好的上司呢?

  大學究竟讀什麼。我個人認為,主要讀以下三點:

  第一:學會思考。想法決定活法,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大學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知識體系構建的黃金期,這個時候的積累影響著一個人未來的發展。透過思考,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及大學目標,制定詳細的計劃,然後不斷去實施。

  第二:學會學習。學歷不能代表能力,文憑不能代表水平,只有學習力才能代表將來。大學時,我經常告誡學弟學妹一定要學會學習,首先把專業知識學好,日本戰略管理之父大前研一在《專業—你唯一的生存之道》中也反覆強調了專業的重要性;除了學好課本上的知識以外,還要學習如何利用身邊的資源,如延邊大學得天獨厚的韓國語學習氛圍,東北亞區域國際合作交流等等資源;還要抱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適應大學,學習如何和同學、朋友、老師相處……

  第三: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衡量幹部的重要標準!這是我進入公司後最深刻的感悟。大學期間,一些學生過於關注學習成績,而缺乏社會實踐,不具備解決問題的操作技能,當遇到問題時,不知如何去解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也說,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就。可見,一個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解問題的能力又源自於思考、學習及實踐的綜合。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思考、學習,再加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實踐)。

  【篇二:《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看到這個書名,我就沉入了深思。進入大學也快兩年了,可是從未去思考過:進入大學,究竟要做些什麼,究竟要學些什麼,應該怎麼做,才能怎樣做才能擁有更多的能力來適應以後激烈的工作競爭。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學生進入大學後首先必須慎重思考的一點。只有去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在以後幾年的大學生活中才會一直有著清晰明確的目標。而只有有了明確的生活和追求才不會盲目,才不會變得毫無意義。只有有著明確清晰的目標加上堅持不懈地努力付出你才會有可能成功。

  大學生一定要有系統分析能力,大學生的思想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這是作者開篇提出的一個關於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區別的觀點。我很認同作者的這個觀點。專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不能成為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區別。非大學生透過努力學習實踐專業方面的能力,同樣可以達到大學生的標準。大學生,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思想深度。一個人思想的深度,對這個人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對主觀意識的發展,對生活和人生的認識和把握等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大學這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生活環境,對你的思想深度的發展和變化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在書中說到:一直以來,失敗的人覺得沒資格說,成功的人有不屑於說,或者說沒時間說。而我把自己在學習、考研和求職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寫出來,讓懦弱者勇敢,脆弱者堅強;迷茫者儘快找到出口,徘徊者儘快告別彎路。我很欣賞作者的之一番話,既訴出了真心,又到出了社會現實。我認為,其實,不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都有資格和義務把經驗和心得說出來。不論成功失敗與否,只要你參與了併為之付出了,你就肯定會有所感受,有所收穫和教訓,你就有說的資格。我們每個學習的人,在學習中不知汲取和享用了多少前人學者留下的寶貴經驗財富。既然享受了權利,肯定就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我們每個努力付出過,艱辛感受過的人,都有義務來留下自己的可貴經驗。肩負責任,造福他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你享用了那份權利與否,你都應該心中懷揣著那份責任。我希望我們這個集體的成員在以後的六個月小和生活過程中可以毫無保留的與同學(家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收穫。

  不要去在乎你多麼“平凡”,只要你肯去做,你就有可能成功。這似乎是作者在書中一直強調和灌輸給讀者的一個觀點。這世上大多數的奇蹟都是平凡人創造的。如書中的阿里巴巴的CEO馬雲,國美電器創始人黃光裕,世界旅館皇帝的擁有者希爾頓,乃至,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很多的與我們更加接近的事例。這些人,成功之前,都是平凡得隨手一抓就是一大把的普通人。既然平凡人能創造奇蹟,那麼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從開始平凡到最後,一直未能成功。那是因為他們不敢去做或去做了卻又未能堅持到底。以前的我就是如此,所以到現在還是啥也沒學會。想,永遠不能讓我們的夢想成為現實,只有大膽勇敢的努力去做,並且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一如既往的堅持下去。最終,我們一定能收穫成功。

  我很喜歡孟子,我現在頭腦中一直浮現著他的一端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篇三:《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作文】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個古老而深刻的問題,作為大一新生,開學已經兩個月了,真正融入大學了嗎,還是在外徘徊彷徨?我想大多數都是後者吧!至少我是屬於後者的。這個問題我也曾多次問過自己:為了什麼遠隔萬里來求學,上大學難道就是為了那一紙的畢業證書嗎?透過這次經貿學院學風建設活動,我接觸到了《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本書,這不就是始終縈繞在我內心深處久久不能回答的問題的答案嗎?

  那我就對於其中的一些章節談一下我的理解。大學,只是讀書嗎?顯然不是,我們要做的應該更多,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的應該更多,除了專業技能的學習,自身素質的提高日益重要。自身素質的提高包括很多:與人溝通交際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習新事物能力等等。這些素質的提高從書本中不能完全得知,這就學要我們的思考,學會思考,細微知著,著眼於小事,思考身邊每天發生的現象,舉一個人盡皆知的例子,一個蘋果砸在牛頓頭上,他卻悟出有引力定律,可是人盡皆知的例子中我們學會了多少其中的精髓,又有多少人在細心觀察者身邊發生的故事。每天都有很多件小事從我們的身邊悄悄溜走。看到一則廣告,聽到一則新聞,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情。可是,只要你善於思考身邊的這些看上去似乎毫無意義的小事,你會發現,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

  不要苛求於學校的條件,有很多人抱怨學校的住宿條件差,飯堂總不能讓人滿意,總是羨慕其他大學的硬體設施,當初選大學考慮更多的是學校的教學樓是不是新建的,圖書館是否漂亮。過客,我們只不過是匆匆的過客,當我們大學畢業我們能從學校帶走什麼,當我們被學校“細心”的清除學校時,你是否還要考慮學校的條件呢?我們唯一能從學校帶走的就是知識和能力。圖書館那麼漂亮,可是大學四年你都不知道各個樓層藏書的種類,豈不是很悲哀?語心湖環境很迷人,可是大學四年你都沒有去過早讀,豈不是很淒涼?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要善於學習,善於學習身邊人的優點和長處。我們的老師就算能力很差,但畢竟老師比我們多行了很多年的路,經驗和閱歷比我們豐富的多。況且我沒門學校的師資還是比較好的,身邊的同學也是我們學習的物件。讀大學,還要學會“讀同學”。這裡說的同學不只是說自己同班的同學,而且還包括別的班級別的院系的同學,包括高年級和低年級的同學。這些人用“校友”、“學長”之類的詞語來指稱或許更貼切吧。

  “專業無冷熱,學校無高低”對於作者的這一點論述激起我學習的動力,但點不是對於整體而言,而是個別特例,我相信,我就會創造這個特例,天道酬勤,這是我永遠信奉的真理,努力多一點,就會別人多學一點,你的競爭力就會增強一點。請同學們努力吧!

  【篇四:《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

  在大二的時候讀過這麼一本書,我感覺我是不是後悔晚了一年或者更早去讀這本書呢,我覺得裡面的東西就算不能代表全部人的觀點和價值觀,但也充分的展示了現在的大學和現在的社會,一些人之常情和糜爛的東西。

  大學本事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但卻很多時候都車水魚龍,紛雜的東西很多,這就是中國教育和中國青少年的思想和其他歐洲一些青少年的思想,我沒有崇洋媚外的意思,我只是認為,在中國我們辛辛苦苦讀了10幾年書,天天在家長和老師的鞭笞下面去學習,很少人是真正的喜歡自己學的東西的。而很多人考上了大學則認為大學是一個可以放鬆的地方,而天天無所事事,不想去學習更多的東西來提高自己。在國外則不是這樣的,他們的思想是大學是一個接近於社會的地方,是更要去學習的地方,所以他們大部分都會很認真的去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其他的東西。這是我要告訴大家的。

  幽靜的校園裡一對對情侶親密的牽手走過,喧鬧的網咖中一隻只網蟲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空蕩的教室裡總會有孤單苦讀的身影,寂靜的圖書館中總是座無虛席,讀大學究竟讀什麼,大學究竟會教會我們什麼?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讓我知道,走進大學並不是幸福生活的開始,我們雖然成為了大學生,但還只是複雜多變社會中的一個普通人。如果頹廢的度過四年,一樣會被社會拋棄,在走出校門後一無所有,草木可以在校園年復一年地生長,而我們卻註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只有永不懈怠的學習才會無愧於那些逝去的青春,只有目標堅定的.努力才會為日後的輝煌奠定基礎!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讓我知道,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們該如何抉擇!該怎樣規劃日後的學習與生活!大學不是技校,我們要學習的不僅僅是一門專業,一個經過獨立思考而堅持錯誤觀點的人比一個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確觀點的人更值得肯定。我們不能再拘泥書本,而是要經過系統的思維訓練,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才會不再單純從簡單記憶或者機械模仿的角度來考慮,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來分析、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與非大學生區別開來,才不愧為一名大學生!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讓我知道,專業無冷熱,學校無高低。不怕專業冷門,只怕學藝不精。不管你的專業是什麼,只要你在這個領域確實學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這個領域的知識成就一番事業。也許我們只是被調劑到這個專業,但我們一樣可以在學習中瞭解、喜歡、熱愛這個專業,一樣可以讓它成為你成功的橋樑!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讓我知道,在大學裡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不要羨慕他人的富貴,那不過是在父母庇護下曇花一現的幸福,不要盲目的追隨他人的步伐,也許考研並不是我們的出路,走自己的路,在不懈的努力中,在孤單的拼搏中,我們終將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成就!

  讀大學,要讀出一種氣質,塑造適於自己的性格!

  讀大學,要讀出一種氣度,打造忠於自己的人氣!

  讀大學,要讀出一種氣概,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大一的生活也許有些新奇,但我們已懂得四年應如何度過;也許有些忙碌,但我們已懂得在大學應學些什麼;也許還不太適應,但我們已懂得應如何對待生活!

  讀大學,要讀出的內涵很多!讓我們在書中讀出屬於自己的精彩生活!

  讀大學,要讀出其中的真諦!讓我們在書中讀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

  【篇五: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

  對於每一個剛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來說,難免會感覺到一些的迷惘。因為我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已經被實現了,所以,一時失去航標的我們顯得有點手足無措。於是,在我們剛入學的時候,我的助理班主任就向我推薦了一本書——〈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他說,看完這本書以後我們的目標會變得明確一些,也可以開始知道自己應該在大學乾點什麼了。於是,我毫不猶豫地把書買了回來,並且細細地把它品嚐了一遍。

  書的封面顯得比較樸素,而且如果不是我的助理班主任的強力推薦,我想,我看到它的書名就不會去買它,可能因為這樣我就會與一本好書失之交臂。這本書還有一個小標題叫“一名25歲的董事長給大學生的18條忠告”,這個標題給了我這樣一個感覺:25歲就做了董事長肯定很了不起了,既然他有意出一本書來特地地給大學生忠告,而且還讓我們的助理班主任覺得有必要推薦給我們,那麼這些忠告應該句句都是金玉良言了。這就是我對著本書的最初感覺,後來也發現,的卻如此。

  這本書比較簡要地概括了在大學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可能產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個第三者、過來人的角度比較客觀地給了大學生一些忠告,對於其中的一切問題我是有比較深的感觸的。綜觀全書,他讓我明白了:在大學要儘早地給自己做好定位和規劃,為自己將來的就業作好鋪墊工作。下面我來談談在讀完著本書後幾個我比較有感觸的問題。

  在書的開始,作者開門見山,向讀者們概括的說了“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首先要學會思考。其實又何止在大學裡要學會思考,依我看來,一個不會思考或者一個自以為會思考的人是絕對不會獲得成功的。我很贊同作者的一句話“一個經過獨立思考而堅持錯誤觀點的人比一個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確觀點的人更值得肯定,因為前者的人格才是獨立的,獨立的人格理應比一切都更重要”。我們已經被迫接受了十二年的填鴨式教育,已經不知道被剝奪了多少獨立思考的空間,現在我們來到了大學,雖然還不能說我們完全脫離了那種教育模式,但最少在大學裡,我們多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如果我們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思想深刻的人,那麼我覺得,我們就沒有資格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大學生。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思想深刻的人呢?我覺得第一,我們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書;第二,將自己的思想植根與現實的土壤。按作者的話來說,就是要在“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的同時,還應該與社會現實為友。我們要博覽群書,充分利用好大學圖書館這個優良的資源。而且我們看書的時候不要只侷限與本身自己的專業,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書,儘量地去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樣對於我們將來就業也是有好處的。另外,我們要見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從我們的身邊悄悄溜走,可是,只要你善於思考身邊的這些看上去毫無意義的小事,你會發現,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

  在書中,作者還提到了人生規劃的問題。作者認為,每個人畢業以後大致有這麼三條路可走:仕途,商界,學術。作者讓我明白了,一個成功的人生應該有及時的定位和深思熟慮的規劃。首先,我們要充分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性格和長短處。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並且結合實際情況為自己選擇一條合適自己的光明路。最後,我們就應該利用大學四年的時間培養自己的能裡。想做官的就要培養自己有審時度勢的能力,要能察言觀色、見微知著,否則在官場恐怕很難做出一些不適當的判斷。做學術的就應該有開放的胸懷、容忍的氣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執著、秉持理想的堅持不懈。在商場打拼的就應該有靈活多變的思維和善於抓住機會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夠的勤奮,努力就會有結果,但不一定是好結果。

  最後,我還想在提一個問題,那就是作者提到的“做事不如做人,人脈決定成敗”。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在當今社會,特別是我們處身的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人際關係真的可以關係到我們的成敗。馬克思都說了“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會關係之中的,正式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才讓人成其為人。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搞好自己的人際關係呢?首先,我們當然要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質,沒有人願意與一個素質低下的人交往。其次,我們要主動跟別人去交往,搞人際關係我們不能長期處於被動的狀態,這樣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人際關係的。再次,我們要懂得維護好自己的人際關係,朋友交上了以後,如果日後缺乏聯絡是很難維持下去的,一旦失去,也許我們當時只是覺得少了個朋友,但可能到了以後,我們可能會因為這樣而少了依次成功的機會。我們在平時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到了我們工作上或者我們需要用到它們的時候,它們就會變成一種資源,而且是一種難得的資源——人脈資源。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人脈可能是一條讓你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能夠在讀大學之初就讀到這本書我覺得是一種幸運,它可以讓我少走許多彎路,讓我在有限的時間裡多做一些“有效”的事情。真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篇六:《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

  進入大學,相比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課餘時間,然而看書的時間還相對減少了。即使拿起教科書以外的書來翻閱,也很少看什麼有營養的書。對於大學生適合讀什麼書,自己也感覺很迷茫,最近有人介紹《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書。雖然書中許多觀點與現在人們的思維背道而馳,讓許多人難以接受,但我不得不說它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這本書中涉及了很多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戀愛,人際交往,兼職等一系列關於大學生的事。

  “愛情是永恆的”這一直是文人騷客津津樂道的話題,而此書也涉及到了這一方面。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花開堪折方須折”,“愛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製造,越是寂寞,越要警惕愛情,花開堪折方須折,莫讓鮮花敗殘枝”這其中一句詩:“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可以說這兩者是處於相對位置的。每一次不管是課堂之上,還是課堂之外,往往同學們都對此討論的很激烈。大學戀愛真的是可以“快餐式”來形容,他們可以認識幾天就拍拖,也可以相處幾天就結束。我想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互不瞭解的人怎能相處長久呢。我想說的是:戀愛不是寂寞的藉口。

  其中書上談到的逃課問題,作者是這樣說的,“什麼課都不逃,跟什麼課都逃掉沒什麼兩樣。讀大學,關鍵是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逃課沒有錯,但是不要逃錯課;英語角絕對不是學英語的地方,為了英語丟了專業,那就捨本逐末了。書中提出了更雷人的觀點:不逃課的學生不是好學生。當我看到這個部分的時候,就開始思考:難道我一直以來堅持的原則(不逃課、不遲到)都是錯誤的嗎?同時,作者講到要注意逃課的策略,要逃課,但是不要逃錯課。同時,不但要逃課,而且要讓老師給高分。很多大學課程唯一的作用就是浪費青春,一定要自主性地學習,不要讓老師牽著你的鼻子走。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大學要注重學習的方法,也就是思維模式,我們經過了十多年的學習,一些知識可能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過時,但是思維方法,分析能力我們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這就是要求我們要走出一個誤區,不要一直追求成績的高低,讀死書即使在每年期末都拿到獎學金,即使每次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名,以後在用人單位卻平凡至極。

  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系統分析的能力,當然要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應該培養自己觀察力,洞察力,社會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已經是知識和資訊爆炸的時代了,我們僅僅學習別人的知識,那樣只會永遠走在別人的後面,永遠沒有自己的事業。換句話說,創新很關鍵,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當然這應該是建立在觀察力的基礎上的,平時就要多想問題,一些細微的小事裡面也許蘊藏著大的道理與智慧,學會見微知著。

  大學中的各種證書到社會後也不近有用,過四六級,計算機三級,也許還有許多類似的證書。當然,過四六級是當今社會的時代所需,抑或說是必須,但是其他的東西我們能記住多少呢?或許到了社會都會忘記。四六級證書只是一個敲門磚吧,口語應該比書面的東西更重要。計算機,當今社會,應經把它稱作是第三隻手了把。

  大學裡面還有個關注的就是做兼職,找一份業餘的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不但能鍛鍊自己,而且可以為家裡減輕一定的經濟負擔,也可以積累社會經驗,為以後步入社會打下基礎。

  讀大學,就是在讀人生,找準自己的方向,培養自己應對問題的能力,正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大學,更需要豐富思想,將思想根植於現實,做一個思想深刻的人。

  我看了這本書後很是感觸,將我這個幻想青年拉回了現實,我們都是成年人了不要再停留在那幼稚的年代,我們應該感受到壓力還有責任。來自社會的壓力,還有一份家的責任。大學生讀什麼究竟讀什麼,除了專業技能,還有各個方面就是讓你適應在社會中如何更快的轉換角色。

  讀大學要掌握學習能力,思維的方法,系統的邏輯思維才是真正重要的。至於大學裡的愛情,有沒有無所謂的,因為我們還年輕,有些事情還不懂怎樣理智的去處理,尚且愛情是等待來的,不是計劃製造就能成功的。大學,看似美好的時光,其實也就不過如此吧,不過一定比工作以後要好,所以還是要好好珍惜即將逝去的大學生活。作文

  【篇七:《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

  讀罷此書,掩卷而思,依稀聽見自己內心湧動的潮水放肆地碰撞記憶之門時所發出的鏗鏘有力的迴音,任一幅幅畫面在腦海中蕩起層層漣漪……凝神兀立,只覺“相見恨晚”。

  首先,這本書讓我改變了許多觀點。譬如以前,我在上大學之前,心中就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逃課的學生不是好學生。而此時,我卻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作者用幽默詼諧的方式,列舉了三大理由,寓諧於理,大膽地批判了中國的“填鴨”式教學,並侃稱“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切中肯綮地道明大學生是願意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與真理為友,並指出雖然沒有權利選擇優秀的老師,但我們有權利拒絕學術投機分子。

  還有很多一反傳統觀念的“謬論”比如:眾所周知兼職、勤工儉學往往有利而幾乎無弊,在上大學以前,早有李開復寫的《怎樣在大學裡掙回你的學費》等等諸如此類大肆弘揚“兼職無害論”的文章,而進大學不到一週,也有很多位好友約我去做兼職,而且現在我身邊的同學確實很多已經“公務纏身”了,統觀看來,他們大多是想鍛鍊自己的能力,但值得思考的是,確有覃總指出的“不管蚊子還是蒼蠅、逮著就抓”,“不管啥形式,只要是兼職”的觀念,浪費一天就是站在烈日之下往行人手裡遞張傳單到底能收穫多少?值得親愛的朋友深深反思啊!

  最引起我情感共鳴的當屬考研。魯迅老先生曾打了個比方:某人在路口吐了一口痰,然後找兩個人盯著看,過一會兒就會有很多人圍著看,再過一會還會有更多的站在外面的削尖腦袋擠進去看。現在,考研熱似乎也有這點味道,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考研的隊伍中,然而覃總卻將考研比作“痛苦的安樂死”。對此,作者援引了北大論壇裡的故事,主人公李均大學畢業後回貴州家鄉的縣城法院做了書記員,可是為了留京,為了得到女友父母的支援進而和女友在一起,他毅然放棄工作,回到北京專心考北大研究生。然而在連考五年未能考上的殘酷現實面前,他由希望到堅持到冰冷粗暴再到為了填補絕望而報復女友的沉淪,如同巨石擊入平靜的海面一般,給人心靈以久久的撼動。同那些考研專業戶類似,考入重點高中以後,我依然沉浸在過去的輝煌裡,高一高二幾乎在荒廢中度過,高三為了彌補而專門在校外租了一間房子,家裡忙,我便自己住在那裡,由於學習壓力大,晚上常熬夜,為了省時間學習,也很少和同學來往,漸漸地,我的性情很暴躁,動不動就發火,家裡也很困難,我的心裡更是充滿了壓力,常想:考不上怎麼辦?一定要考上一類…高考成績出來後,果真不如人意,差一點就上一類了。想想當時真是自己把自己逼出毛病了,正如書中的考研學生一樣,唉,逝者如斯,不復返矣…後來準備復讀的,但家裡沒同意,最終我是抱著一定要考研的信念來上大學的,現在這本書又讓我對考研有了重新而深刻的認識:雖說不是所有考研的都是李均,但有時真的不必在一棵樹上吊死,放棄也是一種智慧,又何苦“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覃總的書生動具體解析了很多問題,我明白了人生規劃關於三大方向的選擇;我懂得了“天道未必酬勤”,要學適合自己的;我瞭解了記筆記切不可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工整記下,英語和計算機只是工具,不應太過投入;我領悟到了大學是學知識的地方,不是擺闊氣的地方,要剔除自己的虛榮心;我深刻體悟到了要想擴充套件自己的人脈,必須先讓自己具有成為別人朋友的資本及怎樣去更好的與人相處;我知曉了愛情的不期而至,“花開堪折直須折,莫讓鮮花敗殘折”。

  第三,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技巧值得學習,首先是作者文筆流暢,妙用比喻,文學性較強。如用“買一送一”的套餐效應來比喻自己除了專長之外不要一無所有,把自己的特長作為非賣品贈送;又如把網際網路喻作倚天劍和達摩克利斯之劍,生動解析了網路的利弊;又如用希緒弗斯推巨石這徒勞的苦役比喻了考研專業戶的艱辛歷程和無賴,說明了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宙斯,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其次,作者嚴密的辯證思維能力。可從“天道酬勤,但天道未必酬一切勤”理解勤奮的內涵;可從“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中明曉專業與特長的關係及怎樣增加自己的籌碼;可從“網際網路有著倚天不出,誰與爭鋒”的威力,但也有達摩克里斯之劍的可以隨時引來殺身之禍的破壞力。洞悉網際網路的利弊,把握好尺寸。最後,作者引用大量事例,文學作品,文人名言,詩歌等予以佐證,敘議結合,生動而不乏味,此不贅述。

  讀智者之言,性品香茗。而此書正是如此,掩卷長思,只覺心中更生一絲澄亮,眼前送過一縷陽光,耳旁飄過聲聲迴響,鼻前頓嗅陣陣芳香……在此,謝謝覃彪喜。

  【篇八: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

  我們只有一年的時間就要背上旅行包,踏上所謂的社會大學告別我們的學生時代,被現實的社會所沖刷、磨練。那麼在大學校園裡,我們究竟在讀些什麼呢?從開學到今日,我讀完了《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頗有感觸。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創業者,同時也是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過來人身結合自己在求學、求職和創業過程中的經歷跟大學生深入、全面地談論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考研、留學、求職、創業等方面要注意的問題觀點。新穎、全面而且實用。書中的很多觀點跟我們目前一些主流的觀點完全背道而馳,對於那些信奉金科玉律的人來說,作者完全就是一個顛覆傳統的另類。比如說,大家都認為逃課是不思進取的表現,作者卻說不逃課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很多人都認為考研是大學生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作者卻把考研比喻成了痛苦的安樂死。如果你在看目錄的時候者這些觀點無法接受,請不要因此而擱下這本書。作者寫這本書無非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跟你平等地交流一些想法。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於作者身邊現實生活中的事件。這些事件發生在作者身邊的大學畢業生裡,它比任何一個權威的案例都更為生動而真實。

  其中有一篇關於我思故我在,大學不是技校說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能夠拿起聽診器給病人看病,能夠憑藉幾百萬一臺的醫療儀器診斷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衛校畢業的中專在積累若干年經驗以後,照樣可以拿手術刀,古時候的中醫甚至能夠懸絲把脈,僅憑一根絲線就能為病人開藥方並保證藥到病除。所以,大學生和非大學生最主要的區別絕對不在於是否掌握了一門專業技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大學生跟技校也就沒有什麼兩樣了,頂多也只算是一所規模更大的技校。而且就專業技能而言,大學生肯定還比不過技校生的。因為技校廚師專業的學生第一節課可能就要學切菜,而假如大學開設了廚師專業,肯定要用兩年來研究廚師的社會使命、職業道德、歷史演變、階級屬性和學術分類。

  這本書也涉及到了感情這方面。“愛情是永恆的”這是永久的話題。我認為大學生是可以戀愛的,但是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我想說的是:戀愛不是寂寞的藉口。我們寧願選擇一個正確的,也不要選擇一千個錯誤。錯誤的戀愛觀也許會給你造成不良的後果,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做一個戀愛觀主人。

  對於大學生看這樣一本書,是很不錯的選擇,讓我們認清我們在當下究竟是在做些什麼,在大學究竟可以做些什麼?對於畢業離我們並不遙遠,時間飛逝,每天一晃就過去了。大學生活裡不願做些什麼,當我們畢業時拿什麼來求職。可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拿青春來揮霍。世上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活在世上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些什麼事。

  有很多學生都不願畢業,如果你不想畢業就是你失業的開始,那麼在大學,我們一定有上進心,或許這樣,我們才可以驕傲的說“我是一個大學生”,如果你每天都只是在問你的同桌現在幾點了,可以去吃飯了嗎?上課下課看電影,玩遊戲。你覺得你上了這個大學還有意思嗎?不如在家裡,更舒服,何必花這麼多錢來你這個你所謂的大學呢?

  把時間花在感嘆失敗上,其實是最大的錯誤,還不如把時間花在思考如何成功,用實踐行動來證明一切。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面城牆,推開它就能看見天堂。何必遲遲不願推開呢?

  就我個人認為《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本書是一本能讓你感悟頗深的一本我認為勵志的書,認清大學我們究竟做了些什麼事情,大學我們應該做哪些事情。要單單想著把課程學好就行了。這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一個看似不重要卻是很重要的問題。花上時間去思考,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無窮的,趁短青春,去學習無窮的智慧吧?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的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