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醫療/製藥> 淺析新醫改背景下對高校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論文

淺析新醫改背景下對高校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論文

淺析新醫改背景下對高校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論文

  隨著新醫改政策不斷深化,由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補充醫療保險三位一體的醫療保障模式逐步確立,我國醫療保障改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但是,我國醫療保障改革依舊面臨管理粗放、運營效率低、監管能力弱、制度協同能力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與我國醫療保障改革缺乏人才支撐,特別是大量高素質的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的支撐是分不開的。醫療保障制度運營的風險特點迫切需要大量既瞭解新醫改政策法規、理解醫療行業發展規律、熟悉醫療保險執行規律,又能夠運用管理學、醫學、保險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各類具體問題的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因此,作為培養醫療保險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有必要深刻理解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的基本內涵,理清新醫改對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思考完善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具體措施,培養大量高素質的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以滿足醫療保障改革事業的人才需求。

  一、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的基本內涵

  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是指掌握醫學、管理學、金融保險學等基礎理論,具備一定的計算機與財務知識,熟悉醫療保障領域的基本理論、法規與政策,能夠運用醫療保險專業技能和方法,創新醫療保障制度設計與運營管理的應用型人才。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的職業崗位與醫療保障制度模式緊密相關,由職業崗位要求所決定的人才內涵也將隨著醫療保障制度的變遷而不斷演變。總體來說,醫療保障制度產生與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從理念、制度構成到制度設計再到制度實施的過程,是發現醫療保障規律、創新醫療保障知識、轉化為醫療保障實踐的過程。按照醫療保險人才在這個過程中所發揮作用的性質不同可以劃分為理論型和應用型兩大類人才。理論型醫療保險人才富有創新能力和研究興趣,主要承擔發現醫療保障規律、創新醫療保障知識的重任;應用型醫療保險人才把發現的規律、創造的知識變成可以實施或接近實施的制度形態,主要承擔醫療保障制度設計、制度運營管理與操作的任務。

  同時,依據應用型人才運用的知識和能力所包含的創新程度、所解決問題的複雜程度,還可以將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進一步細分為專家型、管理型和實務型等不同層次的人才型別。專家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學專業基本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將醫療保障原理及知識轉化為制度方案與政策設計;管理型人才主要從事醫療保障產品開發、運營決策與管理等活動,將醫療保障制度與政策轉化為具有某種保障功能的產品並制訂相應的執行規則;實務型人才則熟悉醫療保障執行規則與業務流程,依靠熟練實務技能來實現醫療保障產品的各項具體功能。基於醫療保險人才內涵以及對不同型別的應用型人才職能的基本認知,可以歸結出醫療保險不同層次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要素。

  二、新醫改對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新醫改就我國醫療保障改革目標、體系框架、政策法規、疾病分類與病案管理、藥品目錄與處方制度運營、監督管理以及資訊科技平臺建設等方面管理、健康風險管理、醫療保險的核保與理賠提出了指導性改革要求,從而對醫療保險人才培療保險基金管理、醫療衛生財務會計等業務內容。養,特別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醫療保險從業人員必須掌握不同學科的知識與專門

  1.強調理論聯絡實踐,突出知識的應用性。

  技能,能夠將醫學、管理學、經濟學、理學、法學新醫改要求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等學科知識相融合,把保險技能、醫學技能、風險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管理技能系統整合,善於運用醫療保障資訊系統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改進異地就醫結算展工作,對醫療服務實施有效監控,提高醫療保險服務,其目的是提高醫療保障制度的彈性,更大基金的使用效率。

  2.不斷學習,勇於創新。

  新醫改要求發揮醫療保障制度在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等方場力量,創新醫療保障的經辦管理模式,發展以商面發揮的功能和作用。因此,醫療保險從業人員必業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醫療保障經辦管理必須理論聯絡實踐,準確把握現行醫療保障制度模式的不斷創新必將對醫療保險職業崗位的內涵和徵,發現醫療保險制度銜接和異地就醫服務與管理外延產生影響,也對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和素質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與障礙,運用管理學和醫療提出新的要求。作為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只有不保險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創新醫療保障制度和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才能具備與醫療保障的政策設計,改進管理方案和運營規則,構建高效的實踐要求相適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只有透過醫療保障資訊平臺,有效化解制度銜接問題,消除不斷學習並在實踐中不斷應用和驗證,才能將不同各種就醫結算障礙。學科知識不斷融合,技能不斷整合,具備適應崗位。

  3.融合不同學科知識,整合多種專業技能。

  變動的能力。我國醫療保障改革碰到的許多新問題新醫改要求強化對醫療服務行為的監控,完善支付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其複雜程度之高,很難從教科書上或國外經驗直接獲得答案,需要醫療保險從業人員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查閱資料,探索規律,總結經驗,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醫療保險從業人員需要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開拓創新精神,在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政策法規、運營管理、技術工具等方面善於學習、善於借鑑、善於總結、不斷創新、大膽實踐。

  4.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凝聚團隊協作精神。

  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新醫改核心內容之一,是關係民生的重大改革。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素養,還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才能保證改革沿著正確方向推進,使醫療保障制度惠及廣大的參保人群,改善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況。同時,醫療保障制度是一項業務範圍廣、利益關係複雜的疾病風險保障制度,涉及制度設計、政策規劃、管理決策、組織實施和評估評價等工作,這些工作單憑一己之力是無法完成的,需要大量不同層次的醫療保險從業人員透過合理分工、明確功能、精心組織、有序協作向民眾提供廣覆蓋、分層級、多樣化、高效率的醫療保障服務。因此,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是確保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三、新醫改背景下完善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措施

  1.制定基於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內涵的培養方案。

  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據高等教育改革綱要,結合辦學理念、辦學資源與辦學定位,圍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特徵和學生全面發展的具體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按社會需求設專業,按就業要求設課程,結合課程與學生特點靈活施教”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具體來說,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回應醫療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既要加強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也要重視以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使學生具備較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適應新醫改對醫療保障改革的新要求,避免出現“功底淺薄,後勁不足”的現象。同時,鑑於當前大多數高校醫療保險專業歸類於管理學科,習慣於依據管理學專業特點制定培養方案,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醫療保險專業的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特點。因此,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有必要適當淡化專業的學科特點。高校應在牢牢把握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內涵的基礎上,從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要素結構來設定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以及相應的教學內容,突出針對性和應用性。

  2.最佳化醫療保險專業課程體系設定。

  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基本載體。醫療保險專業課程體系應包括知識基礎課程、大類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和跨學科選修課程。其中知識基礎課程要充分考慮學生未來發展需要,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知識結構、技能和素質。同時也可以考慮開設通識課程選修課,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基本素質;大類學科基礎課程則著重為學生打造較為紮實的醫學、經濟學、管理學、金融保險學等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專業核心課程要保持相對穩定,一般保留7門課程,以交叉學科課程為主(如醫療保險學、保險精算學、保險統計學、醫院管理學、衛生經濟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等課程),反映專業的交叉性學科特徵。教學內容強調理論性和實務性相結合,突出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性和應用性,體現醫療保險職業崗位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基本要求;專業方向和跨學科選修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實施多元化的課程設定以供學生自主選擇,達到擴充學生的理論知識視野和培養職業素養的目的,使學生更加明確醫療保險職業與崗位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具體要求,為將來選擇就業,從事職業活動作好準備。

  3.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培養學習興趣、培育職業精神、拓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在於實踐教學,在制定培養方案時需要專門設定實踐教學內容,構建與理論課程體系相配套、相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教學體系由實驗課、實訓課、學科競賽、學生科研、畢業實習(論文設計)等多個環節構成,包括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開設的實驗課;涵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保險經營、醫療保險、社保管理、衛生監管、醫院管理與病案管理等課程內容的實訓課或短期實訓;以專題演講、程式設計、數學建模、市場營銷等形式組成的學科競賽內容以及由“三下鄉”、“挑戰杯”、大學生科研活動以及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指導等形式構成的社會實踐與專業綜合實踐活動。經過這些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團隊精神、職業技能,達到“鞏固知識、訓練技能、啟用創新、服務社會”的目的。

  4.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問題分析解決能力。

  當前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常採用傳統的、以講授教學法佔據主導的單一教學模式。在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傳授給學生的是一些脫離實踐的知識而非能力,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險認知,原本應該體現師生共同參與、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教學場景難以出現,學生的應用、發散、創新、逆向等思維無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體驗和展示。因此,有必要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應由強調知識本位的教學方法向能力本位的教學方法轉變。透過採取研討教學法、現場教學法(課堂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專業與社會相融合)、案例教學法、專案教學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效展現多種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研討教學與現場教學法可以使教師與學生在教學現場(包括課堂、商業保險機構、社會醫療保險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等現場)相互交流探討,有利於教師即時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啟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思維模式與技巧。而在採取案例教學或專案教學法時,引入醫療保險領域的相關案例或專案進行分析討論,便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實踐要求相結合,培養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的主動學習能力、思維分析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專案規劃、設計、執行與評估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淺析新醫改背景下對高校醫療保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