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淺談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論文

淺談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論文

淺談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論文

  摘要 針對目前資訊科技在各學科教學中有著越來越廣泛的運用,本文粗淺的談了資訊科技與學科如何整合的技能。首先明確了資訊化教學的概念與特徵,指出了資訊化教學所獨有的一些特徵,並根據這些特徵提出了一些資訊化教學模式;接著談到了對於資訊化教學該如何設計,應該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最後提出了判斷一個資訊化教學設計是否成功的評價標準。透過這幾方面的介紹希望能使讀者掌握一定的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技能,對於資訊化教學設計有初步的認識。

  關鍵詞 資訊化 整合 教育觀念

  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當前資訊科技教育普及程序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開好資訊科技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的應用資訊科技手段,並把資訊科技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在內容的整合裡,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學生的資訊意識,什麼是資訊、資訊有什麼用?如何獲得資訊?怎樣處理資訊?本文就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資訊化教學的概念與特徵

  (一)資訊化教學的概念。資訊化的概念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伴隨著資訊高速公路的興建而提出的。資訊化教學是以現代資訊科技為基礎的新教育體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環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資訊化教學主要包括六個要素,其中資訊網路是基礎,資訊資源是核心,資訊資源的利用與資訊科技的應用是目的,而資訊化人才、資訊科技產業和資訊化政策、法規和標準是其保障。

  (二)資訊化教學的特徵。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主要的'教學源,控制著學生對資訊的訪問。而在資訊化教學中,教師不再(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維持自己作為“專家”的角色,而是透過幫助學生獲得、解釋、組織和轉換大量的資訊來促進學習以解決實際遇到問題。

  從技術上講,資訊化教學的基本特徵是教字化、網路化、智慧化和多媒化。數字化使得教育資訊科技系統的裝置簡單、效能可靠和標準統一。網路化使得資訊資源可共享、活動時空限制少、人際合作易實現。智慧化使得系統能夠作到教學行為人性化、人機通訊自然化、繁雜任務代理化。多媒化使得資訊媒體裝置一體化、資訊表徵多元化、真實現象虛擬化。

  (三)資訊化教學的模式。資訊化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環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協作”與“會話”是學習過程中人際和人機之間的交流,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可以透過會話協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意義建構”靠學生主動去完成,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這樣,資訊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並用所學解決問題。因此在資訊化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四要素的關係都發生了轉變。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資訊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成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資訊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物件(客體);教學過程由講解說明的程序轉變為透過情景創設、問題探究、協商學習、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媒體作用也由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用此來查詢資料、探索資訊、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下面簡要介紹兩種模式:

  1、個別指導。這是經典的CAI模式之一,此模式試圖在一定程度上透過計算機來實現教師的指導性教學行為,對學生實施個別化教學,其基本教學過程為:計算機呈示與提問→學生應答→計算機判別應答並提供反饋。在多媒體方式下,個別指導型CAI的教學內容呈示可變得圖文並茂、聲色俱全,並可使互動形式更為生動活潑。

  2、問題解決。問題解決是一個十分廣泛的概念。可以想學生提供軟體包,如力學計算程式、SPSS、Mathematica、Matlab等。

  此外如操作與練習、教學模擬、情景化學習、案例學習等也是比較常用的資訊化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為中心,促進學習者綜合能力的培養。

  二、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資訊化教學設計充分利用資訊科技手段進行基於資源、基於合作、基於研究、基於問題等方面的學習,使學習者在意義豐富的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為此,可以將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以學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是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程序。

  (二)充分利用各種資訊資源來支援學習。

  (三)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在相關的具體意義的情境中確定和教授學習策略與技能。

  (四)強調“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也包括教師之間的協作,如實施年級和跨學科的基於資源的學習等。

  (五)強調針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這是必不可少的!

  三、資訊化教學設計的評價標準

  一個資訊化教學設計是否成功、是不是合理,它需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判斷標準,我認為主要或者說至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一)是否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1、學習目標是否明確,表述是否清楚。

  2、是否所有的學習目標都符合相關的教學大綱要求。

  3、教學設計中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並明確說明如何調整成有效標準以適合不同的學習者。

  4、教學設計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以及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否有利於學生在資訊處理能力方面的培養。

  (二)技術與教學的整合是否合理。

  1、技術的應用和學生的學習之間是否有明顯的關聯。

  2、技術是否是教學計劃成功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把計算機作為研究、釋出和交流的工具是否有助於教學計劃的實施。

  (三)教學計劃的實施是否簡單易行。

  1、教學計劃是否可以根據具體教學情況的差異很容易地進行修改,以便應用到不同的班級。

  2、教師是否可以比較輕鬆的應用教學計劃中涉及的技術,並獲得相應的軟硬體支援。

  (四)是否能夠有效評價學生的學習。

  1、教育計劃中是否包括一些評價工具,用於務實的評價和評估。

  2、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成果評估標準之間是否有明確的關係。

  資訊科技和學科課程的整合是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的核心,是近年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發展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涉及我國教育教學領域中很多複雜的深層次問題。教學資源開發、師資水平、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等都有可能成為影響資訊科技和學科課程整合的重要因素。教育觀念的整合要體現以人為本。在教育的過程中,以誰為主?要以學生為主!但教師的引導作用舉足輕重,技術的整合就是從教師的角度來講的,除了觀念以外,就是要更新教學設計的思想和教育設計的方法。不僅僅是為了去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資訊科技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各學科中去,能夠更好的去培養學習者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美)斯萊文(Slavin,Robert E.).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第七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2.R.M加涅,等.教學設計原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3.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向資訊化教育).新世紀教師教育叢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淺談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