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研究性學習中的3D教學法

研究性學習中的3D教學法

研究性學習中的3D教學法

  在歷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透過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索,學會收集、辨析和使用資訊,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探索中,我改變了以往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對話、討論、辯論的方法,使每一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對話、討論、辯論這三個詞在英文中分別是Dialogue、Discuss、Debate,為方便起見,稱之為三D教學法。

  Dialogue

  ——培養學生的置疑精神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扮演著主要角色,以講臺為中心,教師是權威,教師講的話就是真理,學生要做的就是把老師講的史實、結論毫無疑議地記住。長此以往,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而運用對話法,講臺變成了師生交流的平臺,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氛圍,在對話中啟發學生的智慧,使學生敢於置疑,樂於置疑。

  透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可以使學生養成從歷史事實出發的思維方式,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培養學生置疑的能力和素質。透過互相置疑、答辯、對話,使學生形成運用史料支援自己觀點的能力,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能形成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Discuss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歷史課程標準》前言指出:“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明確提出培養“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

  在物質財富迅速增長的今天,物慾的膨脹、人文精神的失落令人堪憂。歷史教學中,可以有機地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透過對相關的歷史問題進行討論,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如透過討論儒家文化中的“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體會善待生命、善待他人的情懷。透過討論儒家文化“忠恕之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體會對他人的寬容,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透過討論唐詩、宋詞,使學生體會中國的詩詞的美;透過討論唐都長安圖、《清明上河圖》,體會中國古典建築的美;透過討論、欣賞達芬奇、塞尚、凡高的繪畫,體會色彩美、線條美,乃至個性的張揚。在討論中,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又如,透過討論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的程序和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透過討論戰爭,培養學生對戰爭、和平、發展等人類社會重大主題和人類命運的關注。

  總之,透過討論,可以強調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情懷,有助於學生養成現代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養。

  Debate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研究性學習中,確定一個課題,讓學生以辯論的.形式進行學習,效果很好。

  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形成開放型思路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辯論中,不同的思維碰撞、交鋒、融合,創新意識就會被啟用,大腦的潛能就會被更好地開發出來。

  在準備辯論材料的過程中學生要採用多種方式收集資訊,如查閱報刊、典籍,參觀歷史博物館,運用計算機網路查詢資料,進行社會調查等。透過對資訊的採集、辨別、選擇和使用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整理能力、辨別能力。

  在辯論過程中,辯論雙方針鋒相對,不為定論所束縛,運用批判的理性的思考,運用有效資訊,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論證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從而鍛鍊了多方位,多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唇槍舌劍的辯論,快速有力的反擊,鍛鍊了學生的口才和反映能力劍拔弩張、各不相讓的態勢,激發了學生青春的活力和競爭的意志;同隊辯手之間的密切合作、緊密配合,有助於形成合作精神、團隊精神。

  辯論,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在歷史教學中,這門藝術的魅力在於,透過智慧火花的交匯,鍛鍊的不僅僅是雄辯的口才,縱貫古今的、旁徵博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養成開放的心態,開闊的視野,形成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努力,還有強烈的參與意識、主體意識、競爭意識以及在競爭中必要的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進行研究性學習,運用3D教學法,培養學生的置疑精神、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有益於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開拓型、創造型人才。對於我國經濟、教育與世界接軌有著重要意義

【研究性學習中的3D教學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