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考試> 培植自學考試文化根基的戰略舉措論文

培植自學考試文化根基的戰略舉措論文

培植自學考試文化根基的戰略舉措論文

  摘要:許尤佳教授“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小病防變”“病後調護”3個方面, 其“未病先防”即見病知源, 認清小兒常見病、多發病之根源在脾胃, 窺見病之先兆, 先期干預, 可防病生;“小病先防”即見微知著, 注重小兒外感病, 曉防變之機在於脾胃, 可截斷病進;“病後調護”即貴在“調護脾胃”。

  關鍵詞:治未病; 小兒疾病; 防治思路; 許尤佳;

  Abstract:Professor XU Youjia's thought of “preventing illness before illness”, “prevention of minor diseases before illness” and “regulation of nursing after illness”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 “prevention before illness” that is to see the source of disease, recognize the root causes of common and frequent diseases in children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peep disease omen, and intervene in advance, which can prevent disease; “prevention of minor diseases” that is to see the microcosm, pay attention to children with exogenous diseases and know the chance of prevention of change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which can cut the disease into; the value of “regulation of nursing after illness” is to regulate and protect the spleen and stomach.

  Keyword: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pediatr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ure thought; XU Youjia;

  許尤佳教授系廣東省享有盛譽的中醫兒科專家, 師從廣東省名老中醫羅笑容教授, 是廣東省中醫院重點專科 (兒科) 學科帶頭人, 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任醫師, 從事兒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餘載, 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擅用中醫理論指導小兒保育, 尤在從“治未病”理念診治小兒疾病上頗有造詣。茲將許老運用“治未病”思想防治小兒疾病的學術經驗介紹如下。

  1、未病先防

  1.1、見病知源, 病源脾胃, 窺病先兆, 先期干預

  脾胃為後天之本, 既是人體生化之源, 化生氣血, 濡養全身, 同時又是病生之源, 內生水溼, 侵襲浸淫, 百病滋生, 所謂“脾胃虛衰, 諸邪遂生”[1], 故需時時顧護脾胃, 以期抗禦病邪, 正如古語所云:“脾胃壯實, 四肢安寧;脾胃虛弱, 百病蜂起”[2]。而小兒素體“脾常不足”, 稟“虛”之本, 是小兒與生俱來的生理狀態, 正因這種獨特生理狀態的存在, 才使幼兒極易罹患脾胃功能失調, 從而成為產生或誘發各種疾病, 因此需小兒更要時時顧護“脾胃”。眾所周知, 肺系、脾系疾病是兒科常見病與多發病, 尤其是肺系疾病, 傳染性強, 演變急驟, 常令小兒家長聞之色變, 但其實不必如此驚恐。肺系疾病雖看似猖獗, 號稱兒科臨床第一大疾病, 但追根溯源, 其病源之髒往往不在於肺, 而在於脾。許老常言:養護小兒, 無外乎從衣、食、住、行、情 (情志) 、衛 (衛生) 6個方面著手。縱觀時下, 雖然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生活質量大幅提升、國民素質整體提高, 但不合理的飲食餵養理念、藥物濫用的現象卻有增無減, 觀之小兒養護六要素, 對小兒影響最大的要素莫過於“食”“食”與脾胃關係最大。而小兒“腸胃脆薄”, 進“食”稍有不慎, 則損傷脾胃, 產生諸多小兒脾胃疾病, 而脾胃一旦病變, 不僅干擾本髒生理機能, 往往波及其他臟腑, 所謂“脾胃一病, 五亂並作”[3]。而其治療亦不難, 古語有明訓:“唯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藥”, “脾胃無傷, 則根本常固矣”[4]。而五行中, 脾又為肺之母, 母病及子, 易如反掌, 故小兒“肺亦常不足”, 兩虛相兼, 最易招邪, 而肺主表, 脾主裡, 故疾病常以肺系表現首當其衝, 但其實根源不離於脾。凡醫見肺系之病, 往往治肺, 雖有速效, 但纏綿易發, 而大醫治肺, 母子兼治, 肺脾同調, 病癒且不易復發。因此, 許老常言:小兒常見病、多發病常本於脾胃, 治療應不忘調護脾胃。

  許老透過多年臨證發現:小兒在病發之前, 常會出現一些消化不良 (中醫稱為積滯) 的早期表現, 諸如平素睡眠較佳, 近日突然夜寐不安, 夜間磨牙;平素口氣清新, 舌苔乾淨, 近日突然口中穢濁, 舌苔白膩;平素大便正常, 近日突然大便偏幹或偏稀, 數日不解或一日多次等, 而此時未見明顯病態, 家長往往不予以重視, 未能及時干預, 久之則“脾胃受累”, 不僅引發各種脾系疾病, 更易波及他髒, 併發各臟器疾病, 諸如嘔吐、腹痛、洩瀉、發熱、感冒、咳嗽等, 甚至出現面色蒼黃、臉上白斑、山根青紫、手指倒刺、淋巴結腫大、溼疹等重症表現。透過查閱文獻, 發現不少醫家也從其他角度支援此觀點, 如侯江紅[5]透過臨床觀察發現小兒亞健康狀態往往表現為一種腸胃功能紊亂, 與中醫脾胃不和有著密切的關係;史華敬[6]認為, 小兒亞健康狀態的症狀表現與“脾虛”表現出的證候群密切相關;林琪淵[7]總結其導師高樹彬教授提出的小兒“食積常有”狀態, 並闡釋這是一種“病前狀態”, 是以脾胃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源於此, 許老總結認為, “消化不良的早期表現”其實是一種“病之先兆”, 也即中醫所說的“伏邪狀態”, 即邪氣已經中於人體, 潛伏於內, 伺機而動的狀態[8]。因此, 許老常在小兒出現“消化不良”的早期表現時, 及時給予“消導法”來調理脾胃, 往往療效頗佳, 商慶新[9]亦提出類似觀點:“當人體處於受邪而未發病的亞健康狀態時, 應及時調治, 祛邪防病。”據調查發現我國主要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已高達76%, 由此可見“未病先防”思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因此從顧護脾胃入手是有效防治小兒疾病的重要途徑[10]。

  1.2、臨證運用

  正因許老深諳“脾胃乃小兒諸疾發病之要髒”, 故常在臨證中告誡小兒家長:“小孩子養的好不好, 就要看消化 (脾胃) ”。常反覆叮囑家長們養護小兒時, 要從衣、食、住、行、情志、衛生6個方面著手, 惟飲食最應注重, 因為小兒“脾常不足”, 進食稍有不慎, 就會出現以上消化不良 (積滯) 的早期表現, 若不重視則往往演變為“疳積”等重症表現, 所以許老教導家長們要重視這些先導表現, 及時給予消導之品, 以期達到未病先防之效, 為此許老創制三星湯 (炒谷芽、炒麥芽、炒山楂煲湯) 授以家長, 教育家長要“及時消導”來調護小兒脾胃, 在家長中反響頗深。

  2、小病防變

  2.1、見微知著, 防變之機在於脾胃, 截斷病進

  呼吸道感染 (上感) 、支氣管炎、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 據統計[11]其佔兒科門診病種的85%以上, 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上感) 在兒童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 據相關研究[12]顯示, 患兒的年齡越小,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也越高。上感若未能得到及時正確的診治, 往往會出現各種變證, 嚴重者甚至危及患兒的生命。而許老認為, 幼兒上感治療的關鍵在於截斷肺臟的傳變, 而截斷的契機在於脾胃。正如《小兒藥證直訣》指出:“當和脾後發散”“肝強勝肺, 肺怯不能勝肝, 當補脾肺治肝。益脾者, 主令子實也”等[13], 均提倡“無論何種病證, 只要涉及到脾胃, 要先顧脾胃, 後治他證”。因此, 調理脾胃防止小兒“外感病”的傳變, 截斷肺病波及他髒途徑, 是許老“治未病”思想的另一大特色。

  2.2、臨證運用

  杜某, 女, 3歲, 2017年8月21日初診。病史:家屬訴7 d前外出旅遊, 患兒出現精神不佳, 食慾不振情況, 當時未予重視, 後患兒出現少許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不適, 家屬心急, 打車急至廣東省中醫院兒科許老門診。刻診:患兒神疲懶言, 少許鼻塞、流涕、咳嗽咳痰, 無發熱汗出, 咽無紅腫疼痛, 納少, 大便已2日未解。查體:體溫36.8℃, 咽充血 (-) , 扁桃體無腫大, 心肺聽診無明顯異常, 腹平軟, 舌淡紅, 苔白膩, 脈浮。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醫診斷:感冒夾滯。遂治以解表兼以消導為法, 處方:紫蘇葉10 g, 紫蘇梗10 g, 桔梗6 g, 苦杏仁6 g, 炙杷葉6 g, 款冬花6 g, 麥芽10 g, 稻芽10 g, 柿蒂6 g, 蟬蛻3 g, 辛夷6 g, 甘草3 g。共3劑, 水煎服, 2碗水煮剩小半碗, 分2次服下。

  2017年8月24日2診, 患兒精神好轉, 食慾轉復, 大便通暢, 偶有咳嗽咳痰, 舌淡紅, 苔白, 脈細。處方:石菖蒲5 g, 陳皮2 g, 法半夏6 g, 苦杏仁6 g, 炒稻芽10 g, 柿蒂6 g, 五味子5 g, 芒果核15 g, 檳榔5 g, 防風5 g, 辛夷5 g, 甘草3 g。共5劑, 煎服法同前, 藥後獲愈。

  按:許老認為, 患兒家屬訴其外出旅遊時未節制患兒飲食, 導致患兒飲食過度, 食積於胃腸, 積久傷及脾胃, 而幼兒脾胃本不足, 加上食傷, 適值外邪侵襲, 從而發為本病。方中取紫蘇葉、紫蘇梗、桔梗、苦杏仁二升二降肺經之藥, 宣降相因, 使肺氣宣肅復常, 則外邪可散;麥芽、稻芽、柿蒂等以消食理脾, 驅運化之機, 導中焦滯氣, 復體內正氣;蟬蛻、辛夷導病邪外達, 甘草調和諸藥。2診時許老認為, 外邪漸退, 食積漸消, 脾運始復, 遂治以健運脾胃, 扶正祛邪為法獲愈。

  3、病後調護

  3.1、貴在“調護脾胃”

  《黃帝內經》雲“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而脾胃是正氣之本, 脾胃傷則正氣衰, 正氣衰則百病始生[14]。而小兒生本“脾常不足”, 病後則更傷, 因此病後調護脾胃甚為關鍵。正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全書上、中、下三卷中, 捲上“脈證治法”共81條, 涉及脾胃的'有42條;卷中為“記嘗治病”, 23種證中從脾論治的有12證, 兼治脾者有3證[15], 由此可見錢氏對脾胃的重視。而許老最為推崇錢乙方論, 認為其創制的名方:七味白朮散乃小兒“脾常不足”驗方, 尤適用於小兒的病後調理, 臨證時常投其加減方, 以期補益脾氣, 扶正御邪, 每獲良效。

  3.2、臨證運用

  李某, 男, 6歲, 2016年10月24日初診。病史簡介:家屬訴患兒平素容易感冒、咳嗽, 多病且難速愈, 面色差, 生長髮育較同齡兒童緩慢, 手腳平素涼, 穿衣較正常兒童厚, 食慾欠佳, 時而欲嘔, 口氣較重, 舌苔厚, 夜間盜汗, 寐不寧, 大便常1~2日一行, 質常稀爛。家屬慕許老之名而來, 欲行調理。處方:太子參8 g, 白朮8 g, 茯苓8 g, 藿香6 g, 木香6 g (後下) , 煨葛根10 g, 烏梅8 g, 陳皮2 g, 雞內金10 g, 防風5 g, 柿蒂5 g, 甘草2 g。共5劑, 1劑/d, 水煎內服, 分2次服下。並囑家屬:可在無病痛時予上方久服, 注意平素飲食清淡, 勿食寒、食多、食雜, 勿睡前加餐, 勿逼食, 待思食。半年後複診, 家屬訴帶小孩去醫院看病次數較前明顯減少, 家長甚為欣喜, 此次專門來診, 僅為致謝許老。

  按:臨床上, 此類患兒不在少數, 許老將此類病歸納為“脾虛綜合徵”, 病兒往往呈現“脾虛貌”[16]。對此許老解釋道:小兒生本脾氣不足, 再加食傷、藥傷、外邪侵襲等損害, 脾胃更傷, 脾胃傷, 不養難復, 甚則諸病峰起, 蹉跎老人不遠亦。欲復脾胃之功, 須久久調護, 遂常擬七味白朮散加減以養脾氣, 同時也需注意對脾胃的日常養護, 正如《寶命真詮》所言:“飲食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17], 又如“損其脾者, 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18], 餘紹源教授也強調脾胃病“七分養, 三分治”[19], 如此方可使脾氣漸復, 諸邪難侵。

  4、結語

  “小兒治未病應從脾胃入手”[20], 雖早有醫家提出。但許老對小兒“治未病”思想有獨特的診治理念及處方思路, 且療效不俗, 許老重視從“未病先防, 小病防變, 病後調護”3個方面調護小兒脾胃, 對小兒疾病的預防保健及臨證診治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如清, 朱錦善.中醫古籍珍本整合 (兒科卷) 小兒藥證直訣[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4.

  [2]傅沛藩, 姚昌綬, 王曉萍.萬密齋醫學全書·幼科發揮[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9.

  [3]王英豪.調理脾胃法在兒科臨證中的應用[J].江西中醫藥, 1997, 28 (5) :31-32.

  [4]羅光亮, 彭玲玲.小兒脾胃學說的發展源流[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09, 1 (5) :463-466.

  [5]侯江紅.脾胃不和與小兒亞健康狀態[J].中醫雜誌, 2002, 43 (9) :716-717.

  [6]史華敬.“小兒亞健康調理”以脾為本[J].陝西中醫學院學報, 2013, 36 (3) :30-32.

  [7]林琪淵.高樹彬教授“積常有”理論在小兒推拿治未病中的運用[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4.

  [8]晁俊, 謝春光, 方傳明, 等.從“伏邪”理論探討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防治[J].吉林中醫藥, 2016, 36 (11) :1084-1087.

  [9]商慶新.中醫“治未病”理論索解[J].山東中醫雜誌, 2008, 27 (4) :226-228.

  [10]陳家鼎.中醫“治未病”思想應用探析[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2, 28 (1) :3-5.

  [11]HAO Qiukui, LU Zhenchan, DONG Birong, et al.Probiotics for preventing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J].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1, 3 (9) :6895.

  [12]王琳, 王曉燕, 李心沁.銀翹凝膠膏摩加貼敷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J].山東中醫雜誌, 2014, 34 (2) :115-116.

  [13]周斌.《小兒藥證直訣》中的脾胃觀[J].河南中醫, 2004, 24 (9) :15-16.

  [14]吳耀南, 張冬英.脾胃學說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J].雲南中醫中藥雜誌, 2004, 25 (6) :45-47.

  [15]徐金星, 馬斯風.《小兒藥證直訣》脾胃思想探析[J].中醫兒科雜誌, 2011, 7 (1) :5-6.

  [16]黃騰.許尤佳教授運脾法治療兒科疾病[J].吉林中醫藥, 2014, 34 (7) :676-678.

  [17]吳楚.寶命真詮[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5.

  [18]周贊鴻.養新堂醫論讀本[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5:13.

  [19]何思錦, 白小欣, 黃鵬, 等.餘紹源教授對“溼邪”的感悟與用藥經驗[J].天津中醫藥, 2017, 34 (5) :299-301.

  [20]羅秋燕.小兒治未病應從調理脾胃入手[J].世界中醫藥, 2012, 7 (3) :256-257.

【培植自學考試文化根基的戰略舉措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