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中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論文

傳統文化中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論文

傳統文化中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論文

  [摘要]在“醫患關係緊張”頻頻衝擊著人們眼球的大背景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正日益受到醫學教育界和社會的重視;中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醫學人文精神,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傳統文化的學習是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醫學生;人文素質

  一、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華幾千年醫學文化積澱使然

  為了消除病痛折磨,人類一直在不斷的辛勤探索,並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學科———醫學。醫學自古以來都是以對生命健康的敬畏和關愛為存在與發展的科學,而幫助病人從病痛中恢復健康,遠離死神,無論尊卑,遇男遇女,皆與病人感同身受。這無不體現人文的本質。中國古代的醫學,無不凝結了醫學人文的關愛,《黃帝內經》的“徵四失、疏五過”、龔廷賢的“醫家十要”等。人文是醫學的靈魂,是促進醫學不斷髮展的根本動力,也是醫學發展的起點和歸宿。醫學既是科學,更是技藝,但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命與健康[1]。醫學在中華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歷史中所積累的成就,使得醫患一直和諧穩定,這是醫學文化積澱使然。

  (二)醫學生全面發展使然

  自文藝復興後,醫學的分工越來越專科化,醫學與人文隨即漸行漸遠,逐漸走向分裂。正是在這種專科不斷專業化的背景下,醫學生們都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擇自己的發展專業,並希望自己在本專業領域內成為權威。但是,這種權威只關注了人體的某一區域性,而不是整體的人,就像在實驗室裡做解剖一樣,只看到了細胞、肌肉或者某一神經。高校尤其是研究生培養專業人才的教育體制讓醫學與人文的分離雪上加霜。躺在醫生面前的只是組織、器官,而不是病人,醫患之間的冷漠也就不期而至了。

  (三)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使然

  以特異性病因學為指導思想的現代醫學,因為缺乏人文而帶來了種種弊端。“特異性病因學說”將疾病視為與人的整體、人的心理、環境無關的區域性病變,這樣導致病人與病人、病人與機體整體、病與精神心理的完全分離。在特異性病因學說的視線內,沒有給人文留下任何餘地[1]。但是,當看到現代醫學所取得從未有過的成就時,也看到了人們對更全面、更充實的健康服務的渴望,慢性綜合病掛號治療的無奈,醫患關係如劍拔弩張的態勢,使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一改再改,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希波克拉底認為:“醫生應具有哲學家的全部最好的品質:大公無私、謙虛、高尚、冷靜的判斷、沉著、果斷、具備有用而必要的知識、無邪、不迷信”[2]。

  二、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醫學人文精華

  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的傳承,其中以儒、釋、道三家的影響最為廣泛,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三家、三科、三學”鼎足而立,相輔相成,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3]。

  (一)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培養高尚醫德

  “醫乃仁術”是傳統文化中的醫德宗旨,“仁”則是總的原則。這是儒家“仁”的思想。儒家講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指人與人應相親相愛。醫患關係已成為社會焦點,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也同樣讓社會倍加關注。醫學的最終宗旨在於治病救人,解除病人痛苦,恢復人類健康。因此,“古之用醫,必選明良,其德能仁恕博愛”,“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培養醫學生的“仁愛”精神,不僅有利於促進醫學生自身素養的形成,完善學生的思想品質和人格,以培養崇高的職業道德,也對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舉足輕重。

  (二)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各種思潮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醫學生在思想意識、人格理念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校醫學生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為沒有理想、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沒有可行的職業規劃、不擇手段撈取個人利益。偏向於追求時尚與物慾享樂的思想現狀,導致醫學生難以擔當起振興醫藥衛生事業的重任。“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學習這些飽含責任使命的優秀文化精髓,會內化成為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品質,樹立醫學生崇高的人生理想。

  三、汲取傳統文化精華,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

  (一)傳統文化進課堂,完善醫學生教育培養方案

  教育的目標並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如何做事”,還應培養其“如何做人”。據國內一項調查顯示,國內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總學時與醫學專業課相比平均只佔7.45%[4]。與醫學教育成熟國家相比,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相對薄弱。建議醫學院校多開設一些諸如中華醫古文、儒醫文化、道家與醫學、中外醫德規範等課程,以選修課、考查課等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醫學人文教育,提升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另外,在安排傳統文化課程的授課計劃時,應該在醫學生大一入學開始每學年都有開設,如果醫學院校條件允許,還可以設定每學年應獲關於傳統文化等人文知識課程的最低學分。如某學院規定醫學生在校期間必須獲得公共選修課16學分,在這16學分中還可以再細化,明確學生每學年應獲得傳統文化類課程至少1~2學分。這樣的`培養方案可以使醫學生在每一學年都能透過傳統文化的課堂理論學習,獲得人文知識,提升人文素質。

  (二)搭建傳統文化學習的平臺,實現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途徑多樣化

  1.課後作業的傾向性引導課堂後作業可構建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學生透過查閱文獻資料完成問題作業,將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與醫學學科知識、臨床實踐問題融通銜接,再加上授課教師的引導,這樣既能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又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2.依託校學生處、團委,組織傳統文化趣味學習學生社團形式多種多樣,如學術問題、社會問題的討論研究會等等,學校的社團活動多與社會熱點有關,是引領學生“趕時髦”的風向標。以包頭醫學院為例,社團活動非常之多,僅2016年4月份就組織了共計44次(二級分院團總支組織的活動沒有計算在內)各類活動。如果把社團調動起來,以社團組織為依託,採用各種傳統文化知識競賽、開展傳統文化講座、成立傳統文化讀書會、傳統文化周、傳統文化辯論賽、傳統文化徵文等方式,必定能全面提高醫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時髦性、積極性、主動性,讓醫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將傳統文化精華滲透到骨子裡,內化並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3.充分利用智慧手機APP在手機4G、WiFi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各類群體對手機的依賴性越來越高,而大學生是應用智慧手機的主要人群,校園裡“低頭族”隨處可見,課堂上、圖書館、睡覺前、起床後、食堂裡、宿舍裡、路上……無不津津有味、樂此不疲[5]。可以充分利用“低頭”的現實狀況,基於智慧手機,將傳統文化書籍、傳統文化課件、傳統文化趣味故事等做成免費APP,讓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移動學習。

  (三)加強傳統文化師資建設,促進形成合理的教師結構

  目前,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師資主要是具有哲學、文學、倫理學、法學等背景的教師,但是他們的醫學基礎和專業知識大都較為淺薄,在授課過程中,很難將傳統文化課程與醫學有機結合,而醫學專業的教師則存在人文底蘊不紮實的情況。醫學院校可以透過讓醫學人文師資到醫院交流學習、多接觸醫生與患者等方式,培訓使其獲得基本醫學常識。同時,建議醫學院校著重培養醫學授課教師。首先是醫學教師上崗前,透過崗前培訓等形式“惡補”醫學傳統文化精華;上崗後,在此基礎上可以長期參與培訓或者各種會議,不斷的豐富其傳統文化底蘊,不斷的提升其人文素養,這樣就能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等人文知識,從而形成合理的師資結構,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杜治政.守住醫學的疆界[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1-13.

  [2]卡斯蒂廖尼.醫學史(上)[M].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35.

  [3]李霞,劉樹林,姜大巍,等.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藥學教育,2014(4):14-16.

  [4]趙敏.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提升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J].西北醫學教育,2015(5):789-792.

  [5]王永進.試析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困境與對策[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9-13.

【傳統文化中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