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淺析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堂上快樂起來

淺析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堂上快樂起來

淺析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堂上快樂起來

  思想品德課本質上是一門道德實踐課程。只有堅持知行統一原則,才能使小學生以道德認知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因此,在思品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避免單調枯燥的被動式學習,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思品教學的全過程,做到讓學生動情、動口、動腦、動手,從而達到知、情、意、行的完美結合,真正提高思品課的實效性。

  一、 創設情境,讓學生“動情”。

  在小學階段,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僅*說理是不夠的,還必須動之以情,由情入手,以情導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各種手段,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動情。

  創設情境,能更刺激學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激發學生的道德情事情感。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小品表演、實驗演示、實物直觀和電教等形式來激發學生興趣,把學生帶進某種特定的情境中;還可安排一些深化主題,有感染的教學內容,透過現身說法,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深化。

  例如,在教學《改革開放成就輝煌》時,可透過大量的圖片、錄影直觀再現深圳、上海的新面貌,讓學生真切感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輝煌成就,產生民族自豪感。再如,在《刻苦學習不怕困難》一課中,在學文明理設計現場採訪的形式,用近在學生身邊的真人真事來啟發、誘導,用業餘時間刻苦練琴、學畫、練書法的同學現身說法,並展示他們的獎狀和作品,使學生在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中進一步領悟刻苦學習的重要性。

  二、 放開手腳,讓學生“動口”。

  思品課中,如果經常是老師講道理學生聽,就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作了以下嘗試。

  1、放開手腳,讓學生說理。

  小學思品課教材,往往是透過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來闡述道理的。對於一些故事淺顯,道理明朗的課文,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討論、說理。例如,在教學《愛護公用設施》一課中,在提示課題後我直奔主題,要求學生自學課文,說說讀了課文,你從中懂得了哪些道理?於是,在教師的啟發鼓勵下,學生爭相發言,各抒己見,有的說出了什麼是公用設施,有的說出了公共設施的作用,有的說出了愛護公用設施的重要性,有的談到了自己以後要去怎樣愛護。原是教師向學生闡明的道理,全被學生自己說了出來。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為主動,學得積極而效果明顯。

  2、展開辯論,深化認識。

  對於課後“議一議”或“辨一辨”中的.題,可組織學生展開辯論。正反兩方就利用學過的道理或舉例來進行辨證。有時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在辯論和討論中深化認識,增強了學生運用道德理論去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時,也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又把學生引到積極、主動思考的軌道上來。

  三、 切實行動,加強訓練。

  思品教學的全部成果都應落在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上,因此,道德知識一旦被學生掌握,就應該引導他們付諸行動。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才能使小學生的道德認知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因此,在思品課堂教學中,加強行為訓練,也是必要的。

  行為訓練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進行小品表演,開展比賽活動,也可以演繹生活情趣或真情再觀等。例如在教學《學生做家務事》一課中,開展縫紐扣比賽“露一手”等活動,在學文明理後,再現以前春節聯歡會上《愛的奉獻》一曲的片斷。在感受真情的同時,讓學生付諸行動,為班中家庭貧困的學生捐款。當那位貧困學生雙手接過捐款箱,熱淚盈眶地說“謝謝”,使每個學生心中升騰起的是一種因幫助別人而引起的愉悅感、自豪感。

  總之,思品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動”為主,把知識、情感、意志的培養與實踐貫穿起來,讓學生大量地動腦、動口、動手等。因“動”而學,因“動”而練,因“動”而思,在充滿情趣的動態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淺析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堂上快樂起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