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淺談課堂教學呼喚教育機智

淺談課堂教學呼喚教育機智

淺談課堂教學呼喚教育機智

  有一種教育機智叫“順水推舟”

  在教學中,學生的回答有時會出乎教師的意料,但卻由此給教師以教學靈感,於是教師不妨以此為切人口,順著新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案例1:“角的認識”

  教師介紹三角板三個角的度數。

  突然,一名學生質疑:“老師,我的三角板比你的小得多,它們三個角的大小怎麼會一樣大呢?”

  教師乘“虛”而入,組織學生討論這個話題,形成了兩派意見,展開了辯論……

  【思考】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隨機的、生成的過程。上述案例中的隨機事件,雖出乎預設思路,但合乎情理,合乎教學流程,教師抓住契機,順水推舟——讓學生展開了辯論,用學生所想組織下一環節的教學,學生探索的主動性、積極性得以提高。透過辯論使學生明白了角的大小與圖形本身的大小無關,只與角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既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又為他們今後學習相似形打下了伏筆,這正驗證了“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有一種教育機智叫“峰迴路轉”

  在課堂上,我們隨時會遭遇被學生問倒或有學生“唱反調”的突發情況,常常使我們尷尬而不知所措,而它恰恰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如能即時運用教育機智化不利為有利,必然會“峰迴路轉”。

  案例2:“年、月、日”

  師:“小華和奶奶今年過生日,小華已經過了10個生日,而奶奶只過了14個生日,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一個學生舉手說:“因為奶奶的生日是閏年的2月29日,每四年過一個生日。”

  聽課教師在想,看來這節課又要被破壞了,因為這突如其來的回答打破了教師原來的預設。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在課外書上看過有關這方面的內容。”

  師:“這個同學真能幹,有那麼多的知識。這節課就讓我和這位同學,當你們學習的老師,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節課的內容。”

  【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發人深省的話:“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教學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課堂是動態的,是千變萬化的。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對這種“意外”,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視而不見,還是追隨學生的興趣,抓住教學中的“機遇”,機智地做出相應變動?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上述案例中,我們不得不為這位教師“起死回生”的教育機智而喝彩!在教學中,我們隨時會碰到類似的情況,這個時候,我們不少教師往往是來個“高掛免戰牌”,這也就算“機智”地應變過去了。但這位教師透過靈敏的反應,把學生引入了新課,也使教師自己走出了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對這位學生做出了應有的讚賞,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有一種教育機智叫“故弄玄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會提出一些突發性的問題干擾教學的進度,或者學生提出的問題暫時還難以解釋清楚,或者教師為了調動學生探究某一問題的興趣而“賣個關子”,這時教師可以把疑問暫時擱置一下,讓它成為一個懸念。這樣既不挫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又能鼓勵他們分析問題,激發繼續探索的.熱情。

  案例3:“能被3整除數的特徵”

  師:同學們,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分別是什麼?

  生:個位是0、2、4、6、8的數都能被2整除;個位上是0或者5的數都能被5整除。

  師:那麼誰能知道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麼樣的特徵呢?

  生:個位是3、6、9的數都能被3整除。

  師:(出示16、23、39、113)問:這些數的個位不是3,就是6,或者9,能被3整除嗎?

  生:(透過驗算)有的能,有的不能(學生感到老辦法不靈,在納悶)。

  師:你們在黑板上寫幾個數,老師一眼就能看出那個數能被3整除,那個數不能被3整除。不信,誰來試一試。

  生寫數,老師判斷,生再驗證。

  生:看來僅從個位上去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恐怕不行了,那麼我們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呢?

  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就會有答案了。

  【思考】教師先與學生複習了能被2、5整除數的特徵,接著又問能被3整除數的特徵是什麼,學生認為跟能被2、5整除數的特徵一樣看個位,然後讓學生舉例驗證,得出有的能,有的不能,在此產生了能被3整除的數不能像能被2、5整除的數一樣看個位。另外,這位教師讓學生來考他本人,教師能很快判斷出來這些數能不能被3整除,

  學生感到老師神了,萌生了非找到此特徵不可的念頭,思維的漣漪此起彼伏,潛在的學習情緒自然爆發,探究的興趣更濃了,從而使課堂“活”了起來。

【淺談課堂教學呼喚教育機智】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