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淺談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實踐的指導學論文

淺談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實踐的指導學論文

淺談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實踐的指導學論文

  學習即成長,教學即促進,促進學生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促進者的作用。教師透過與學生建立起融洽的個人關係,促進學生的成長,這種教學過程以解決學生的情感問題為目標。羅傑斯認為,教師作為促進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的主要觀點

  老師如何成為學生好的合作者和促進者呢?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強調:學習即成長,教學即促進,促進學生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促進者的作用。教師透過與學生建立起融洽的個人關係,促進學生的成長,這種教學過程以解決學生的情感問題為目標。

  羅傑斯認為,教師作為促進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幫助學生澄清自己想要學習什麼;二是幫助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材料;三是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四是創設和維持某種促進學習過程的心理氣氛,其中,真誠、接受和理解是師生人際關係中最為重要的態度品質。

  二、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跟該理論的結合點

  2010年8月,新課程在我省具體實行。隨著教育環境的變化,教師的教學觀念和學生的學習觀念也要跟著發生建立在教育現狀基礎上的變化。教材雖然變薄了,內容也變簡了,但是其中蘊涵的知識的過程式體驗的得出卻加強了。教師要做好課堂組織者,不但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分的預設,而且要對自己的.合作者——學生進行充分的瞭解,瞭解其學習現狀,把握其學習心理,關注其學習情感。

  可以說,新課改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應該是教育學,心理學和專業知識三者之間的整合,這對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不但要提升其專業素質,更要提升其綜合素質,如何以教學的方法論為指導,在教學的過程中以知識為媒介,做到課堂教學的順暢自如,這是同行們關注的焦點。

  首先,角色的轉變很重要,因為新課程不僅關注的是學生學到了什麼,而且關注其是透過什麼渠道學習的,是僅僅學會了,還是徹底會學了?教師的教最終是為了不教,學生的學最終是要會學。在新的課堂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把學習的過程當作一個充分完善和塑造自己的過程,這其中首先必需的一點就是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融入學習的環境,把握好自己的主體地位,當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教師需要進行大力協助,當好合作者。

  三、該理論在地理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課堂就是一個小社會,課堂教學的和諧與否關係著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因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要學充分結合起來,才是有效的教學。因此,老師要扮演好自己充當的角色,首先要加強對自身的素質訓練,在結合教育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教學。

  1、地理學科知識點介紹

  地理學是一門邊沿性很強的學科,其研究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同時也研究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係。高中地理分必修和選修兩大模組,其中,必修模組又包含三個子模組,即,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一關注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後兩者關注的是人地關係。

  當然,在這三大模組當中,模組一較抽象,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概念是一個難點,關鍵是要藉助數學以及其他各學科的相關知識點來化抽象為具體,降低知識的梯度,剩餘兩大模組則需要在聯絡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學習,關鍵是搞清楚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係,從而構建清楚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選修模組則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個人意願而自由選擇的。而且初高中知識是相互銜接的,更進一步來說,初中知識是開展高中知識的前提和背景材料。所以,學生首先需要建立知識的前後聯絡性,在把握綜合性的前提下進行學習。不能打斷知識的前後聯絡,從而影響學習的連續性。對於選修模組,興趣是第一位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向來選擇,透過學習,不斷地擴大視野,提升自身的綜合專業文化素質。

  2、該理論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的應用(典型教學案例)

  例如:必修一的教學難點之一就是《大氣的運動》這一章,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幫助學生透過“過程式的學習體驗”理清思路: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有兩種,即發生在區域性地區的熱力環流和發生在全球範圍內的大氣環流。

  (1)熱力環流是由於地表冷熱不均而引起的大氣運動,其是由大氣的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組成的閉合環流圈,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而導致的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分佈不均,直接原因則是由於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存在,在教學的過程中,採取動靜結合的方法,藉助於多媒體動畫,學生目睹大氣的運動,身臨其境,概括總結,並會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相關案例,比如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東亞季風和南亞的冬季風等,這個知識點相對而言較簡單。

  (2)理解清楚前者為後者的學習埋下伏筆,大氣環流則是發生在全球範圍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二者的概念可以作比較來學習,但是大氣環流的過程式的分析得出學生則感覺比較困惑,困惑的焦點主要是空間概念的缺失,面對著大氣環流圖,不知道問題的突破口在哪裡,圖中的那個大圓圈叫什麼,七個風帶六個氣壓帶是存在於哪裡,他們是怎樣形成的,所以教師首先需要幫助學生解惑:搞清楚近地面和高空,這幅圖表示的是形成於地球表面的七個風帶和六個氣壓帶,其次再來分析其各自的形成過程,首先要明確的是三圈環流是在層層假設的前提下得出的,理論依據是特殊的熱力環流圈——單圈環流的形成,假設的條件有三個,即假設地表性質均勻,假設太陽直射點終年在赤道上,假設地球不自轉,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三個假設條件所隱含的基本知識,地表性質均勻即地表不存在海陸分異,太陽直射點終年在赤道上即地表存在著赤道和極地之間的熱量差異,地球不自轉即大氣在運動的時候不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這是理想的單圈環流的成因。

  然後只假設地表性質是均勻的,考慮地轉偏向力和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這就意味著大氣在運動時受到了現實條件的制約。南半球的學習則是引導學生以北半球為例來學習,只不過其地轉偏向力向左而已,其餘則是“換湯不換藥”,其重點培養學生將基本知識點進行遷移的能力。

  所以,學生的自主,快樂地學,老師的合作,充實地教,是出課堂真知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們都在不斷地實踐、發現、反思、更新,更新自己的教學空間,更新學生的學習觀念,相信,有了新的教學理論和新的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實踐的指導,有了師生的全力合作,教師進行的是有效的教學,學生進行的是發展式的學習,期待,新課程的明天會更好。

【淺談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實踐的指導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