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淺談對課堂的認識

淺談對課堂的認識

關於淺談對課堂的認識

  半年前的一天,自己去廁所,因為是上課期間,且學生廁所離辦公室又近,所以就決定去學生廁所。剛進門,眼前的一幕讓我一驚:一位學生正坐在廁所的蹲坑上,低頭想在什麼。看見我進來,學生很慌張,站起來匆忙跑掉了。

  學生的舉動讓我大為不解,懷著好奇心,我也追出來,想看一看學生到底上哪去?只見剛才那位學生正向教學樓跑去,而且很快進入到其中的一個班中。

  回辦公室的路上,回想剛才的一幕,讓我心情沉重。學生寧願在廁所蹲著也不願進教室聽課,這不能不說是對那位正在上課的老師的諷刺,更是我們教育者的悲哀!我們的課堂怎麼了?讓學生如此厭惡,這看似個別的案例能對我們有所啟示嗎?

  素質教育天天喊,“幸福課堂、幸福學校”更是我們每個師生的共同期盼,可為什麼學生厭學、教師倦怠的現象屢見不鮮哪?

  一、教育功利性太濃。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其社會性是第一位的。而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素質教育喊的震天響,但高考的指揮棒卻如孫悟空的金箍棒----定海神針,紋絲不動。社會、包括家長衡量一所學校的好壞、一位教師的優秀與否,指標就變成唯一,即學生的成績。再加上學校乃至社會評價孩子優秀與否的主要指標也是成績,所以導致教育就成了單純的知識學習和訓練,整天面對枯燥、單一的講解和訓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逐漸降低。學校育人的功能被不自覺的弱化。在此指引下,學校一般先給每位教師簽訂目標責任書,教師再把壓力分解給每位學生,特別是一些問題學生、學困生,為了最求效果的明顯化、最大化,老師往往捨棄這部分學生,長期的漠視,讓學生體會不到在課堂上存在意義,更不用說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厭倦課堂。

  二、教師課堂藝術有待提高。

  這是導致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教師是文化的傳承者,學生學習效果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而教學藝術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最直接體現。教學藝術一是體現在教師對教材的整合運用上,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既體現一位教師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也體現本人對待教育的態度。一位拿教師當職業的人,對待課堂永遠比不上拿教育當事業的人。缺少激情的教育必然會蒼白無力。現在的教學,很多還停留在“稻田式”的管理上,統一施肥、澆灌、除草,完全無視學生個性特點,掌握不好表揚與批評的尺度,工廠式的模式只會讓教育的魅力蕩然無存。二是教學的藝術存在差異。教育群體千差萬別,水平不一,風格各異。導致教學效果差異巨大。有的老師寓教於樂,與學生融為一體,摸清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方面的最近發展區,手段多樣,學生易於接受。這樣的課堂學生願意去,也總感覺有新意;而有的課堂,老師教學手段單一,不能走到學生中去,唯我獨尊,課堂是“填鴨式”的教學,教師只是知識的複製者,學生只是被動接受,主動性得不到體現,久而久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徹底喪失,課堂對學生來說也徹底失去了吸引力。導致學生寧肯去廁所也不願進教室。

  飛速發展的社會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愈來愈高,高分低能的“書呆子”早已不適應這個社會的要求,教育應與之相適應,少一些功利,在培養孩子的綜合素養上下工夫。學生教育要先成人,再成才。畢竟教育的社會性應是教育的根本。這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的追求。

  改變教師的教育行為,這是當前我們能做到而且是必須儘快改變的,正如他人所說“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寬容我們不能改變的”。當前形勢下,高考的指揮棒一時還難有改觀,為此,我們教師首先自身必須提高認識,明確自己教書育人兩項重任,改變學生評價觀。讓“德育為首”真正落實到實處!知識再高,品德不行,只能是“危險品”,實踐能力欠缺也只能是“廢品”;再者,教師必須提高教育藝術。知識的傳輸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為此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度,用好激勵評價,發揮學生的正能量,正如馬克吐溫所說:“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教師恰當激勵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靈丹妙藥。最後,教師還要熟練掌握現代化的教學裝備。網際網路、互動式電子白板等,既加大了教學容量,也能讓教學內容與社會時時接軌,更能使一些抽象的知識變為直觀,利於學生接受。

  讓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教師的家園,這應該是我們每位教育者共同的心聲。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夢想而努力!

【淺談對課堂的認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