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修心》閱讀題及答案

《傳統文化的修心》閱讀題及答案

關於《傳統文化的修心》閱讀題及答案

  試題內容: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傳統文化的修心張其成我們養生也好,做企業也好,管理一個組織也好,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神”“心”。這個“神”從哪裡來?我覺得要從“軸心時代”的經典中來,養生把握住這個“神”,然後就能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存質量,活得有尊嚴,有幸福感。

  何謂“軸心時代”?在人類歷史上,有的文化形態,比如說傳統的宗教文化、倫理文化,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經基本定型,那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最高峰,叫“軸心期時代”。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在“軸心時代”達到高峰,然後就開始走下坡路,直至現在,人類還沒有出現第二個“軸心期時代”。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並不是越來越進步了,整個人類文化至今沒有走出第一個軸心期,即“軸心時代”的精神文化的高度是整個人類文化的頂峰,至少到目前為止是如此,所以,我們需要學習這些智慧,這些精神文化。

  落實在每一個人的修養上(包括身體、心靈兩方面的修養),我們也發現“軸心時代”所創造的文化是養神的最好工具。就養神而言,僅僅是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的內容,並不能保障人類必然享有幸福,而來自於“軸心時代”文化的智慧是解放保障人們獲得幸福感的大助力。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儒家、道家、佛家和醫家都與人類“軸心時代”頗有淵源,它們無論哪一家都非常關注修心。修什麼“心”?雖然各家說法不一,但殊途同歸,都師法“軸心時代”的文化經典。

  儒家講“正心”。《大學》裡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叫“三綱領”,歸根到底是要“止於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個善念。然後逐步展開來,“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經過了止於至善、定、靜、安、慮,然後人就能心安理得。那怎麼做呢?按照儒家的規程,那就是“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儒家“正”的這個“心”實際上就是仁愛之心。

  道家講“靜心”。《道德經》認為最高明的是“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要回歸到虛靜的狀態,所以,道家“靜”的“心”是一種虛靜之心、自然之心。這個“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這個“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來的那個樣子,不虛偽、不做作,與自然界、社會、他人安然相處,自己的身心也和諧一體,不跟自己較勁。人本來的樣子就是虛靜的,所以道家講要“靜心”,修虛靜之心。

  佛家講“明心”。“明”的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虛空心、精靜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見性”。佛家怎麼“明心”?有副對聯:“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人”是指世外高人,是一些有很高智慧的人,一些超常的人,這些“世外人”是“法無定法”的。他們有沒有法門?他們也有“法”,要有所依據。但又沒有“法”,是“法無定法”,即沒有固定的法門。下面一句是:“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天下事了猶未了”的“了”就是完結、了結,但是又是沒有“了”,有的事情是沒完沒了,這就叫“了猶未了”。那怎麼辦呢?那我就“不了了之”唄,這就是佛家的大智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瞭自己的本心,那就不會糾結了,就能很聰明地應對各種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選自《東方早報》 2012.12.08,有改動)

  5.下列對於修心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主要流派,無論哪一家都非常關注修心。各家流派在修心內容方面說法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它們都師法“軸心時代”的文化經典。

  B.儒家所講的“正心”,歸根到底是要“止於至善”,也就是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個善念。

  C.道家的“靜心”,是一種虛靜之心、自然之心。這個“自然”與大自然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指的是人本來的那個樣子。

  D.佛家講“明心”。佛家的“心”是指慈悲心、平常心、虛空心、精靜心,其實質就是人的本心。所以,佛家可以透過“明心”而明瞭“本性”。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人類歷史上有的文化形態已經基本定型,那個時代叫“軸心期時代”,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高峰。

  B.現代科學技術的內容,並不能保障人類必然享有幸福,而“軸心時代”所創造的'文化有助於人們提升幸福感。

  C.儒家所“正”之“心”,實質上就是仁愛之心,它與道家所修的“虛靜之心”是不同的;前者在善念基礎上還有規程,後者更關注身心和諧。

  D.佛家“明心”和道家“靜心”基本是相同的,都強調明白世界的本性,明瞭自己的本心。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人類是不可能出現第二個“軸心期時代”的,因為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在“軸心時代”達到高峰,然後就開始走下坡路。

  B.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儒家、道家、佛家和醫家都從人類“軸心時代”的文化智慧中汲取了營養,這也是我們需要學習那個時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

  C.儒家強調經過了止於至善、定、靜、安、慮,然後人就能心安理得。而道家則倡導要回歸到虛靜的狀態,與自然界、社會、他人安然相處。

  D.“明心”是佛家的大智慧,只有做到明於本性,就能很聰明地應對各種生活,幸福感自然也就提高了。

  試題答案:

  二、(9分,每小題3分)

  5.B(選項錯在偷換概念。原文說:這叫“三綱領”,“這”應該指的是《大學》裡的相關引文,不是儒家所講的“正心”。)

  6.D(原文說,道家要回歸到虛靜狀態,佛家才是“明白世界的本性,明瞭自己的本心”,二者不能等同。)

  7.A(項強加因果,後者並不能成為前者的推斷依據;而且表意絕對化,原文說:“整個人類文化至今沒有走出第一個軸心期”,“至少到目前為止是如此”。)

【《傳統文化的修心》閱讀題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