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把生活中的物理運用到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去

把生活中的物理運用到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去

把生活中的物理運用到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去

  一、引言

  《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2011)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並將其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確實,正在成長中的初中學生,一方面,對物理學科充滿好奇和希冀;另一方面,隨著物理教學內容的加深和理論、公式定理的增加變難使得不少同學由開初的好奇、興趣變得麻木、乏味。然而,當今的科技社會卻無時不刻地撞擊著孩子們的心靈。若能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運用到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定能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為其今後的科學素養的提升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學習即生活,生活即物理”的物理課堂

  我們首先要明白,課本上的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它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所以,在物理教學課堂中千萬不能照本宣科,就理論講理論,必須循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條主線,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聯絡實際,不脫離生活“紙上談兵”。面對知識積累還不夠深厚的初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應注意感性認識的培養,在講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規律時不能直奔主題,應先用大量的相關生活現象作鋪墊,使學生有了足夠的感性認識之後,再潛移默化地使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邁進。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將生活化教學思想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這樣不但體現了物理學科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而且也消除了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恐懼心態。例如,在教學熱量這課時,我在上課開始向同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用砂鍋煮食物,食物煮好後,讓砂鍋離開火爐,這時食物為什麼還會在鍋內繼續沸騰一會兒?對此,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我叫他們先不忙看答案,先看書後再小組討論,最後派代表發言。教師公佈參考答案:這是因為砂鍋離開火爐時,砂鍋底的溫度高於100℃,而鍋內食物為100℃,離開火爐後,鍋內食物能從鍋底吸收熱量,繼續沸騰,直到鍋底的溫度降為100℃為止。

  這樣,教師再講“熱傳導”等內容時,學生就感覺物理不再複雜,反而感覺有趣,現實性強。

  又如,在講有關壓強知識時,我們可以問學生:為什麼在雷雨之前人們常會出現胸悶、頭昏和情緒煩躁等症狀?為什麼在外部強大的大氣壓下我們抬起腿走路不覺得費力,而行走自如呢?在學生認真思考、討論之後,老師引導學生用有關壓強的知識來解決上述問題。這時,學生會感覺物理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並非抽象難懂。

  再如,在講到運動慣性這一節時,提問學生:在體育比賽中,跳遠的運動員選擇較長的助跑距離,而跳高運動員的助跑距離則要短得多。如果選擇較長的助跑距離,是否就跳不高呢?學生對此非常熱烈的'進行討論。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用慣性的知識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物理的息息相連。

  因此,教師要透過物理課堂教學,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物理就在生活中”――不難,有趣!“生活中處處是物理”――簡單,刺激!這就是“學習即生活,生活即物理”。

  三、如何從“生活”到“物理”――化具體為抽象

  生活,多姿多彩,但實在。每時每刻我們在生活,在接觸物理,在運用物理規律,可惜我們很多人卻不知。如何培養初中生做個有心人,發現身邊的物理現象,分析生活中的物理規律,從客觀的生活中感悟、領會甚至找到抽象的物理理論?這就是從“生活”到“物理”――化具體為抽象。同學在學習電學知識時,老師的引導下,聯想力學實驗現象,進行比較並找出了一些相類似的規律。如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動形成“水流”,相類似地,導體中的電也是朝一定方向移動,這就形成了電流。再如,對抽象的“水壓”“電壓”等概念可這樣類比說:抽水機是提供水壓的裝置;類似的,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抽水機工作時消耗水能;類似的,電燈發光時消耗電能。水流透過渦輪時,消耗水能轉化為渦輪的動能:類似的,電流透過電燈時,消耗電能轉化為內能和光能,等等。

  透過類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壓的直觀認識,使得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電流、電壓等知識躍然紙面,栩栩如生。

  四、如何從“物理”到“生活”――化抽象為具體

  物理,是一門學科,是前人的經驗總結,智慧的化身,抽象的集合,思維的紐帶。如何讓初中生喜歡,一聽就懂,一看就明,那就是化歸其原始的本性:生活。如學習完運動快慢後,可佈置家庭作業,課後自己3~5人一小組,各組自制一輛“小賽車”並在第三天下午活動課時在學校進行公開比賽,對獲勝者將分別授予“冠軍、亞軍、季軍”等榮譽稱號。比賽要求所有參賽“小賽車”分別按抽籤順序從同一斜面衝下並經過一段距離。這段距離事先已經用捲尺測量出來,當“小賽車”透過該段距離時用秒錶記錄其所用的時間。這樣就可以計算出“小賽車”透過該路段的平均速度,透過比較不同“小賽車”透過同一路段的不同速度大小,可知不同“小賽車”的運動快慢,從而評選出“小賽車”比賽的“冠軍、亞軍、季軍”等。

  教師利用青少年學生的好勝心、求知慾佈置、組織了這場學生喜歡又聯絡生活實際的“小賽車比賽”活動,一方面,鞏固了所學知識,讓學生在高興、愉快的氛圍中學好了物理知識;另一方面,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和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社會競爭等綜合能力,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結語

  一節高效的好課不在於獲得學生多少的笑聲、掌聲,家長的喝彩聲和領導的點贊,而在於課內外的溝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所以,高效的物理課堂不應該僅停留在知識傳授、鞏固層面和粗淺的能力提升,要讓學生從課內延伸探索到課外,從課外深挖事物的本質,返璞歸真迴歸課本。使理論與實際密切相聯絡,知識與能力共發展,問題與結論互相連,最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利用“生活中的物理”構建的高效初中物理課堂,恰能達到這一目標。

【把生活中的物理運用到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去】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