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心得體會

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心得體會

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心得體會範文

  篇一:《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心得體會

  今年暑假有幸參加了鬃嶺鎮中心校組織的《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的培訓學習,經過八天的學習,我獲益匪淺。透過李江老師對《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這本書的精彩講解,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雖然這次培訓結束了,但令我記憶深刻,以下就是我對這次培訓的體會和總結:

  一、課程簡介

  本課程主要培養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全書分為課堂教學能力研究、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整合性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開放性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教會學生“願學”、“會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五個專題,每個專題都包括了理論探討、實際案例和反思與自我評價。本課程的目的就是精選幾種教學能力加以研究探討,透過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從而使教學質量得到質的飛躍,最終提高教師專業能力,使新課程改革在教學實踐中得以很好的貫徹落實。

  二、一節課是否有效,老師的一頭自己是十分重要的。

  對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後備好一節課。上課前的教具學具的準備,對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課的時候,老師良好的教學素質,對課 九月開學季,老師你們準備好了嗎?幼教開學準備小學教師教案小學教師工作計...初

  中教師教案初中教師工作計...堂的掌握,教學中練習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有沒有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練習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從而達到鞏固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慧的目的等等各方面無不關係到教學的效果。所以,我覺得備課這一個環節,是上課有效的前提。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但生成並不意味著不需要預設、不需要備課。相反,有效的教學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預設要能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能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能促使課堂多向、多種型別資訊交流的產生並及時反饋。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改變傳統的備課模式,讓“預設”真正服務於生成性的課堂教學。

  三、要做到讓“預設”真正服務於生成性的課堂教學。

  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為“預設”打好基礎。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研讀、感悟、領會教材,瞭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生活動的科學內涵,這樣才能體會新教材蘊含的教學理念,備出高質量的教學預案。

  其次,要改變備課模式,變“教案”為“學案”。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切知識經驗的獲得都依賴於學生的自主建構、自我內化。離開了“學”,再精心的“設計”也沒有意義,教師要充分考慮,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並採取相應的對策。即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一種有準備、有意識的預設。

  再次,重課堂動態生成,著眼學生髮展 教學過程是動態生成的,儘管教師在備課時已經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情況做了充分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況發生。面對資訊多變、資源多彩的課堂,教師要扮好傾聽者、重組者、等待者、提升者這幾種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於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裡生成的各種各類資訊,靈活駕馭教學過程,推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所以在教學中,當學生有了火花生成時,不要被這種火花電倒,應該採取積極的鼓勵態度,如果學生的這種火花在課堂上無法進行研究或展開的,則留到課餘或其他條件成熟時再研究,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全程參與和關注,不要簡單的佈置學生下課之後再研究,然後就不了了之,學生由於受到年齡、心理方面的影響,不可能會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一次機會也就這樣消失了。而在課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則必須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來,要讓學生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課堂上能研究的還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來的而且是有價值的,老師都會很重視,而且會和我一起想辦法創造條件去進行研究。時間一久,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會培養出來。

  第四、“設計科學合理的練習” 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有效的數學教學,不僅在於成功的講解,而且更取決於科學、高效率的練習。科學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資訊交流的.一個視窗,新課程下的數 學練習應成為一種生活,一種活動,應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的、千篇一律的重複。好的練習能主動地把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予以糾正。從而實現數學知識的鞏固和應用,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薰陶,學習習慣、思維品質得以培養,思維方法得以訓練,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最後,我覺得撇開教師這頭,學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學的一個保證。我這幾年一直教低中年級,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是影響教學進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班級裡學生的計算能力相對低,或者水平參差不齊、差距太大。都將影響上課的效率。課堂要有效,老師一般都想在短時間內進行必要的練習。而低中年級的數學課,計算是貫穿全過程的。如果計算能力差,要想加大練習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空談了。有時候,還只能放慢上課速度來照顧全體。所以,我覺得在低年級,抓好口算教學,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篇二:學習《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心得體會

  透過本次培訓,我感覺受益匪淺,培訓透過“課堂教學能力研究”、“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整合性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開放性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教會學生‘願學’、‘會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五個大的方面進行闡述,充分的把課堂教學細化。

  在我們以前的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方式都比較單一,雖然效果有,但總感覺效果沒有達到最好,透過本次培訓,我學會了更多的思維理念和教學方式,我想對我今後的教學生涯會有很大的幫助。

  對於“課堂教學能力”,人們很直觀地認為是“上課期間教的東西能讓學生接受吸收多少的能力。”但是,真的只有這樣簡單嗎?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標誌,它的大小決定了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是教師職業特有的一種能力,它更是區別於其他職業的本質標誌。

  而我們如今所提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的基本素養,是教師能力結構中的核心要素。即課堂是實施新課程的主要場所,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最重要場所,課堂教學的排列是有序的。

  課堂教學能力首先體現在教學設計能力上,這兒的“教學設計能力”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根據教學目的要求,預先設計教學程式,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內容等事項的創造性本領。教師的教學設計過程是教師的創造過程。

  其次是整合性教學,“整合性教學”是指教師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以教材提供的知識或由教材引發的相關內容與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教學方式。

  它是按照知識體系的邏輯順序而循序漸進的。透過教師的程式設計、師生的積極互動,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教學內容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自覺養成“願學”、能 “會學”、“樂學”、“快學”。

  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使學生 “願學”,即首先啟用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務必要教會學生會聽課,讓他們在聽課時做到 “有信心”、“能專心”、“會用心”。

  再次是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通向學習成功的橋樑。

  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就沒有好的學習效果。我們常說: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那麼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必須讓學生能選擇最適合於自己的自學方法。因此,教師要因人而異地教會他們各自的自學方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促使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

  根據本次培訓的理論知識,聯絡到實踐的課堂教學,我總結了教師上課應達到的幾點要求:

  第一,引導好學生預習。

  大多數學生沒有預習的習慣,要對學生講述預習的意義和好處。結合課本和練習冊把下一章節先大體瞭解,在新課程學習中學生會更加主動和積極。第二,課堂上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一節課40分鐘,聽課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絲不苟,留神每一個問題,甚至是一句話。更多地進行師生互動,讓課堂氣氛活躍而不散亂。

  第三,課後複習。透過各種練習和思考題,讓學生鞏固好本章節的內容,便於下一章節更好的學習。

  教師營造學生積極學習氛圍能將學生置於無憂無慮無壓力的愉悅情境中,

  能使學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學習中。而這樣,教師的課堂教學就能夠順利的進行並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課堂教學能力,在教學中不斷進步、在教學中不斷提高。

  總而言之,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必須培養學生好學、深思、質疑的意識和習慣。

  篇三:學習《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心得體會

  透過本次培訓,我感覺受益匪淺,培訓透過“課堂教學能力研究”、“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整合性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開放性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教會學生‘願學’、‘會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五個大的方面進行闡述,充分的把課堂教學細化。

  在我們以前的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方式都比較單一,雖然效果有,但總感覺效果沒有達到最好,透過本次培訓,我學會了更多的思維理念和教學方式,我想對我今後的教學生涯會有很大的幫助。

  對於“課堂教學能力”,人們很直觀地認為是“上課期間教的東西能讓學生接受吸收多少的能力。”但是,真的只有這樣簡單嗎?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標誌,它的大小決定了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是教師職業特有的一種能力,它更是區別於其他職業的本質標誌。

  而我們如今所提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的基本素養,是教師能力結構中的核心要素。即課堂是實施新課程的主要場所,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最重要場所,課堂教學的排列是有序的。

  課堂教學能力首先體現在教學設計能力上,這兒的“教學設計能力”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根據教學目的要求,預先設計教學程式,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內容等事項的創造性本領。教師的教學設計過程是教師的創造過程。

  其次是整合性教學,“整合性教學”是指教師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以教材提供的知識或由教材引發的相關內容與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教學方式。

  它是按照知識體系的邏輯順序而循序漸進的。透過教師的程式設計、師生的積極互動,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教學內容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自覺養成“願學”、能 “會學”、“樂學”、“快學”。

  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使學生 “願學”,即首先啟用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務必要教會學生會聽課,讓他們在聽課時做到 “有信心”、“能專心”、“會用心”。

  再次是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通向學習成功的橋樑。 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就沒有好的學習效果。我們常說: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那麼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必須讓學生能選擇最適合於自己的自學方法。因此,教師要因人而異地

  教會他們各自的自學方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促使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  根據本次培訓的理論知識,聯絡到實踐的課堂教學,我總結了教師上課應達到的幾點要求:

  第一, 引導好學生預習。

  大多數學生沒有預習的習慣,要對學生講述預習的意義和好處。結合課本和練習冊把下一章節先大體瞭解,在新課程學習中學生會更加主動和積極。

  第二,課堂上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一節課40分鐘,聽課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絲不苟,留神每一個問題,甚至是一句話。更多地進行師生互動,讓課堂氣氛活躍而不散亂。

  第三,課後複習。透過各種練習和思考題,讓學生鞏固好本章節的內容,便於下一章節更好的學習。

  教師營造學生積極學習氛圍能將學生置於無憂無慮無壓力的愉悅情境中,能使學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學習中。而這樣,教師的課堂教學就能夠順利的進行並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課堂教學能力,在教學中不斷進步、在教學中不斷提高。

  總而言之,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必須培養學生好學、深思、質疑的意識和習慣。

【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