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歸納與演繹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歸納與演繹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關於歸納與演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關於歸納與演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每位語文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從邏輯學和方法論的角度看,小學閱讀教學策略的選擇不外乎演繹法和歸納法兩種。所謂演繹法,原本指一種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關於特殊情況下的結論。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是指先給學生一個概念,然後組織學生讀文分析。歸納法,也是一種推理方法,由一系列的事實、現象、情況等概括出一般原理。在閱讀教學中是指先提供幾個句子或一段話,然後組織學生逐句讀文分析,形成概念。

  那麼,在具體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如何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呢?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閱讀教學的內容、教學目標、課文及材料具體而辨證地分析。

  例如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七冊第十五課《貓》,有這樣兩種教學設計方案:

  第一種: 自由朗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出能概括貓性格古怪的三個詞語(老實、貪玩、盡職)。仔細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貓老實、貪玩、盡職的句子。說一說你是怎樣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出貓的性格老實、貪玩和盡職。

  第二種: 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這一段主要描寫了什麼? 劃出有關句子,特別是一些重點詞句,反覆朗讀,想想從中你體會到貓的什麼特點?

  很顯然,這兩位教師所選擇的教學策略是完全相反的`。

  前者運用了演繹法,後者運用了歸納法。雖然在實際教學中,這兩種教學設計都行的通,但從課文結構分析,本篇課文更適合採用第一種方法,即演繹法。因為本篇課文已經在段落重要位置明確點明瞭貓的老實、貪玩和盡職這三個性格特點。所以沒必要再讓學生自己從各個句子中去歸納這些特點,可直接讓學生抓住貓的這三個特點進行具體分析。

  但是,如果對於希望透過讓學生去接觸語言材料去感知研究物件,去獲取事實,則運用演繹法較為合適。

  例如在學習十一冊課本中三處兒童肖像的描寫時,《小音樂家揚科》中寫到:“他長得很瘦,臉黑黑的,淺黃色的頭髮直披到閃閃發光的眼睛上。”在《少年閏土》一課中“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教學時,經過學生討論,透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兩處都是寫少年兒童的肖像,共同之處是寫“臉”。但又不相同,各有特色。揚科“臉色黑黑的”,說明他在繁重的體力勞動摧殘下,身體非常瘦弱;閏土“紫色的圓臉”,說明閏土生活在海邊,經常參加勞動,日曬風吹,身體很結實。透過在閱讀中歸納,學生體會了對“臉”的描寫,反映了主人公的身體狀況,生活經歷的不同,突出了主人公的個性,深化了主題。

  這樣的歸納學習,不僅使學生對肖像描寫這種方法有了一個系統地瞭解與比較,同時又體現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了他們創新能力的提高。

  而且,在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常常有這樣一種情景:從整篇課文或閱讀材料的教學看,我們採用了歸納法,但往往總體的歸納法中有區域性的演繹;而有時總的演繹法中有區域性的歸納。這兩種教學策略往往是交叉運用的,各自發揮著應有的作用。一般來說,對那些主旨單一、人物形象特徵(或事件哲理等)明顯的課文,常常運用演繹法;而對於那些主旨豐富、人物特點(或事件哲理等)比較立體、多樣複雜的課文往往採用歸納法。

  所以教師只有充分把握這兩種方法的特徵,根據教學需要,靈活地運用這兩種方法,才能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歸納與演繹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