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開放式閱讀教學介紹

開放式閱讀教學介紹

開放式閱讀教學介紹

  導語:“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師生教與學的觀念落後,教學時空侷限於教室、學校,教學內容侷限於教材,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僵化,師生關係緊張等現象,導致閱讀教學教學效果較差。在小語閱讀教學中滲透開放的教學理念是消除以上弊端的有效途徑。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開放式閱讀教學介紹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備課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它是指教師在鑽研教材的過程中,把自己的興趣、愛好、生活體驗以度人生經歷浸潤其中,對教材進行獨特的處理,從而賦予教材以靈性,實現教師自身的人生價值。但是,絕大多數一線教師往往由於具體工作很多、教學任務重,不能每次都有充分的時間備課,為應付檢查,存在著照抄教案的現象。另外,一些老教師教法陳舊、思想觀念轉變慢,新課改對他們來說只是“穿新鞋走老路”;部分青年教師剛走上教學崗位,憑著對工作的熱情和個人喜好備課、上課,他們某些觀點新穎,但得不到理論的支援;骨幹教師雖然走在了課改的前沿,但他們好的觀點和做法僅僅在每學期的一兩次教研課中體現,大多數教師難以很快內化並運用到實踐中。這種落後、僵化的備課及檢查制度,嚴重地束縛了廣大教師備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新課程視野下,這種備課形式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教學設計只是一份預案,是一個教學構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藍圖。教學設計是教師為學生規劃學習過程,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師在設計時以問題為核心,在問題的基礎上展開討論、閱讀、講解、點撥,然後再激發出新的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會留有空間,教師、學生在課堂上就有自由發揮、自主探究的機會。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關心實施步驟,環環相扣,教學設計就沒有多少機動的餘地,教學活動就會過於緊張,很難針對現場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整。因此,教學設計應該向構想靠攏,應為課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為師生課堂教學的實踐創設主動參與、積極互動、創造生成的可能,應該是“開放性的教學方案”。

  一、精心選擇開放的教學內容

  (一)活用教材,重組教學內容。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

  統一,是學習的載體。正如葉聖陶先生強調:語文教材只不過是例子,透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這個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二)滲透教材,加強校內外溝通。作為教材的語文課本雖然大部分都是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生動形象,但也有少數課文中人物的背景或生平事蹟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孩子缺乏那個時代的體驗,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本內容。

  (三)融合教材,加強學科間聯絡。

  如教學《第幾》一課內容時,教材所展示的排隊買票的主題情景,對於農村學生比較陌生,很難使全體學生投入學習,我就將這個情景“轉變”為中午排隊盛飯這樣的場景,以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模擬活動中感受本課的學習目標。又如教學《連減》、《加減混合》兩課,由於學生有《連加》一課的基礎,對連減、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能快速的掌握,再配以教師合理情景的貫穿,基本上能快速、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教學過程的開放性設計。

  1、教學設計應該靈活,體現開放性。

  通常,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常常把學生當作一張白紙,企圖透過一堂課的教學,在每一張白紙上畫上相同劃一的答案。事實上,學生在學習每一個新知前,都有自身內在的知識結構、知識儲備、知識鋪墊、生活經驗、學習需求和興趣,而學生的`這些認知水平都將成為我教學得以開展的資源。老師要從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學習需求出發,把新知與學生內在的知識結構聯絡起來,進而設計靈活、開放的教學結構。

  2.根據課堂教學實際,調整課堂教學。

  課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預設的。況且開放的課堂上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學生的創造性言行、質疑等等這些都有可能發生。教師事先備好的教學過程被打亂,教學進度或加快或減慢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結構。如:我在教學“連加”一課時,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學生練習完“2+2+2”後,我為了擴充套件學生興趣,又出一題“2+2+2+2”,讓學生做。這時候,學生興趣來了,在完成這題後,就有人提出“2+2+2+2+2

  +2+2”這樣的題目怎麼算?大部分學生按照原來的方法一步一步計算,而這時候就有學生認為:7個2加起來可以用乘法做,2×7=14。面對這樣的學生我首先感到驚訝,然後馬上肯定這樣的想法,並隨即作了表揚。按理應該結束了,但是我覺得應該可以繼續挖掘下去,馬上板書“3+3+3+3”,問學生能不能用乘法計算。雖然大部分學生不能用乘法得到答案,但是基本上都能列出乘法算式。這樣,原本二年級學的知識在一年級上學期就進行了接觸,對學生今後學習的積極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雖然像這樣根據學生課堂的反饋來調整教學結構,可能會出現教學任務難以完成的教學局面,但是對於有價值的問題,我們應該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討論,儘可能多地讓學生有很多的發現,說出想說的話。

  三、教學過程的開放性互動。

  1.師生互動。

  對於學生群體來說,其智力和思維能力有差異,理解問題的速度和深度有差異。在開放性的教學中,教師以瞭解學生作為教學的實際出發點,主要工作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促進學生能夠主動建構。

  2.生生互動。

  生生互動主要在小組合作學習及組與組之間的交流中完成。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透過討論、爭辯、交流,啟發思維、激發靈感。在此過程中,優等生可以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中等生可以得到鍛鍊,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當然教師要對討論、合作學習的結果及時交流評價。

  3.課內外互動。

  課內外互動表現在教學活動不完全侷限於課內進行,學生的思考、討論和學習的空間可以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在課堂上,有些問題解決不了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課外透過調查、訪問、查資料等辦法解決。這樣,在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後,學習就會自覺地由課內轉到課外,從而將數學教學轉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認識數學的活動。

  我們教師要透過建立課內外的互動為學生提供數學學習的更廣闊的空間。從而實現數學教學以經驗性知識傳授向方法性智慧傳授的轉變,從關注知識量的積累向學生學習態度與方法的進一步轉變,從強調數學知識的再現向數學模型的建立的轉變,真正地把學數學與用數學結合起來。

  四、教學評價的激勵性實施。

  1.保護學生的探索心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在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的同時,更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在關注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同時,更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我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思維、意志和能力的差異,切實保護學生的探索心理。使學生學習的心理安全有保障,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2.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

  這種信任主要是指相信學生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它是開放性教學中進行激勵性評價的重要方法之一。我認為,不隨意否定學生的回答,這是一個值得十分注意的問題。因為老師的思維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有時學生的思維可能超過老師,甚至更加新穎奇特。如果在教學總貿然否定學生的回答,會壓抑學生積極的思維,甚至會扼殺學生可貴的創造性思維。我的做法是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

  總之,我在數學教學中重組與啟用教學內容、設計彈性化的教學結構、組織動態化的教學過程、實施激勵性的教學評價旨在打破以“課堂中心”的封閉性的教學時空,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開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師中心”的灌輸式,進行溝通與對話,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開放式閱讀教學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