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音樂> 音樂教師工作理念

音樂教師工作理念

音樂教師工作理念

  音樂的語言是什麼?為什麼教學要貫穿音樂的語言、音樂的方式呢?這是值得中小學音樂教師認真思考與研究的問題。現在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音樂教師工作理念,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音樂教師工作理念1

  我們之前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音樂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新的課程標準的性質與定位,包括課程的實施應該注意的問題都跟大家都做過研修與解讀。但如何將理念貫徹到課堂中,什麼是以審美為核心,什麼是興趣愛好和動力,如何做關注到全體學生等一系列理念實施的問題,還需要和老師們共同探討。要把課標的基本精神、特別是跟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原則滲透到具體的教學當中,作為音樂教師首先要把音樂學科教學的特點搞清楚。我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講。

  一、音樂性

  第一個就是音樂性問題,也就是說音樂藝術是聽覺藝術、聲音藝術,這是音樂本身的特點,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就要關注音樂本身的特點,關注音樂本體。無論是欣賞教學還是唱歌教學,都要始終貫穿音樂的語言。

  音樂的語言是什麼?為什麼教學要貫穿音樂的語言、音樂的方式呢?這是值得中小學音樂教師認真思考與研究的問題。什麼叫音樂的語言、什麼叫音樂的方式、什麼是非音樂的語言方式?音樂是聽覺藝術,所以音樂教學中,聆聽音響是主要的教學方式,老師不能用過多的非音樂的語言來講解音樂,而脫離音樂,脫離音響。教學要解決問題,設計問題要有一個音樂的目標,不能在音樂課上解決歷史問題、地理問題、數學問題,音樂學科的第一個基本特點就是音樂性。老師要用音樂和學生進行交流,不要把非音樂的東西都搬到音樂課堂上。讓學生用音樂的頭腦去聽音樂,而不是用其他語言去聽。音樂的語言就是旋律、速度、力度、和聲等等,老師要幫助學生從這些要素當中瞭解音樂表達了什麼。用音樂語言去解決問題是音樂學科的第一個特點。

  二、審美性

  另外一個學科特點就是它的審美性。這是音樂課程標準修訂後最為突出的一個課程理念。我們都知道,小學有思想品德課,初中有思想政治課,這類課程都是透過講述的方式告訴學生道理。音樂課就不能講道理,因為這不符合音樂學科的特點。音樂學科是以情動人,以美動人的學科,所以我們經常說藝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在音樂課上跟學生講道理和灌輸一些思想都是沒有作用的,我們必須透過音樂的情感力量來打動學習者。我們說音樂藝術的情感性是極其強烈的,音樂藝術在表情的上勝過其他一切學科和藝術。比如美術作為視覺藝術也具有情感性,但它不如音樂來的強烈,影視和舞蹈也都不如音樂的情感性力量強大。人們常說語言的終止是音樂的`開始,當人的情感發展到很深的狀態時語言就顯得很蒼白了。在音樂表達人的情緒情感的深度和廣度上,也是其他學科不能比的。為什麼音樂學科要注重情緒,注重情感,注重審美呢?因為審美主要是透過人的情感來完成的。音樂學科的根本機制在於有情感的老師面對一群有情感的學生,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形成了一個音樂的審美過程。

  有些老師在課堂上播放音樂的時候,面部表情、肢體語言都很豐富,說出來的語言非常少。而還有一些老師把一節課時間都放在細緻入微的講解上,認為不講學生就聽不懂,真正研究音樂本身這方面還做得很不夠。其實,老師備課先把聲音檔案拿來聽,然後再去看譜子,這樣才能抓住音樂。實際上凡是“白開水”的課,老師都在音樂之外,跟音樂接觸少,還沒找到感覺,對音樂沒有體驗和感悟。

  今天談到的全國性普遍問題,就是音樂課流於形式。大家都知道現在音樂學科被列為緊缺薄弱學科,之所以被列為緊缺薄弱學科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教學效果不理想,看不到音樂學科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所以我建議各位老師既然從事了這樣的工作,就不能對音樂無動於衷,永遠用理性的態度面對音樂,講音樂。音樂老師要感性一點,學生也要感性一點。音樂學科是感性的學科,如果我們總是理性的操作,效果一定不會好。音樂審美教育學裡有一個詞叫“審美渴望”,我們說審美教育說了十年,如果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對音樂都缺乏審美渴望,那音樂教學與學習就都沒有動力了。所以,音樂教師走進課堂的前提是自己先要感動起來。這牽扯到一些教學心理,我建議老師們可以多研究一點音樂教學心理,這會對我們的音樂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三、過程性

  音樂學科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過程性。音樂學科跟其他學科不同,或者說音樂學科具有獨特的學科特點,它強調教學過程。教學要體現教學過程特別重要,或者用一句話來說,教學過程即是教學目的,他們是統一的。老師們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音樂藝術是時間的藝術,時間就是過程,一個完整的作品怎麼呈現給觀眾的呢?是在時間的流動中呈現的。如果不從頭聽到尾就把握不住它,所以過程即音樂,音樂也就是過程。音樂隨著時間流動,我們把它叫做流動的藝術,動態的藝術,這裡就牽扯到一個教育問題,為什麼許多老師捨不得拿出時間給學生聽音樂?這就沒有體現音樂的時間性和過程性特點。我們特別倡導教學無痕,就是你看不出他是怎麼回事,但是都在裡面滲透著,這叫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音樂學科具備這樣一個特點,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而不是立竿見影的。用教育學中的一句話歸納,就是音樂重視教育的潛效應。老師們不要覺得這堂課這個歌曲沒學會,那個切分音沒唱準,或者這堂課一個曲式學生沒清楚,事實上關注這些東西就是沒有認識到音樂教學的過程和時間特點。音樂是一個積累,為什麼把鑑賞改為欣賞,就是要求學生和老師多進行音樂經驗的積累。

  音樂教學的過程性,還要聯絡三維目標,第一個情感態度價值觀,第二個過程與方法,老師在設定目標時,要注意在實踐層面多用音響跟孩子們交流,凸顯音樂的過程性,而不是我們放一邊學生就能聽進去的。如何讓學生跟音樂進行交流,這裡邊有一個具體的在教學層面上的問題。比如這一首歌究竟是怎麼學會的,老師們可以想一想。由一開始你完全陌生的一首歌,到最後把它唱會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可惜我們老師沒有研究,借鑑的間接經驗過多。參考書的目的是提示老師,提供借鑑,但是有時候老師過多的依賴教學參考書。教學參考書畢竟是有侷限性的,它只是幾個人對作品的一種詮釋和解讀。老師們案頭多一些書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對作品深入的研究,反覆的聆聽,獲得一種情感上的激情,這樣一節課才有可能上到位。

  很多教師在課上不給學生聽太多音樂,認為沒有那麼多時間,但這樣的教學容易沒有效果。因為音樂不是知識型的學科,音樂是非語言的資訊,不具象的藝術,跟語文、數學不一樣,語文一個字兩個字組成一個詞就有語義性了,這是話筒、這是電腦,我們就都明白了。音樂的“ do re mi fa sol ”是什麼?一千個人聽了就有一千個答案,所以音樂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分享和交流音樂,要給學生機會,讓他們直接跟音樂音響來對話,這個非常重要的。老師們要多給孩子們接觸音樂的時間,聽也是接觸,唱也是接觸。

  課標提倡學生是教學主體,因此不能總是運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音樂老師應該抓住音樂的特點,別把音樂課上成語文課、數學課。音樂教師要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要起到通道的作用。通道這頭是學生,那頭是音樂,教師要保證通道的暢通,不能總用語言打斷它,一旦切斷了通道,學生就很難融入音樂了。教師不能總是把自己對音樂的感悟和體驗傳授給學生,而是要引領學生自己走進音樂,體會音樂。音樂是流動性的藝術,是過程性的藝術,我們怎樣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和獲得,需要老師們動點腦子,給點方法。李存老師用的辦法再簡單不過了,就是一聽音樂就情緒激動的揮拍子。音樂老師的語言是金,課堂上老師不要說的太多。但很多老師不習慣這種方式,比如現在播放一段音樂,老師沒事做,就會不停的說:“坐好了,好好聽著啊,你瞧你幹什麼呢”。有的還講這部分音樂怎麼地了,那部分音樂又怎麼地了,這種情況下,學生是聽不進去音樂的。很多老師覺得不說話就很不自然,特別是音樂比較長的時候,老師就坐立不安了。這說明老師沒有和學生一起聽音樂,如果聽了表情就會顯現出來,或者身體會不由自主的跟著音樂動,學生的情緒就會在老師的感染下被帶動起來。

  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很深刻,也是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當它化成我們具體教學實踐行為的時候,凸顯出來的是如何把控音樂性的問題。當我們認識到了學科特點的時候才能把教學實施做到位,真正透過音樂培養孩子們的審美能力。

  音樂教師工作理念2

  在《小學新音樂課程標準》中,對於課程目標的定位,是小學音樂課程理念的突破性的場變革。它全面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新思路和新觀念,強調中小學音樂課程不應該是一種單純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技術課程,而是包含技能、技巧在內的涉及更為廣泛的音樂文化.關注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提高課程。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一直是一個較為薄弱的環節。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和發展,作為學校教育之一的音樂教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但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目前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

  我國現行基礎音樂教育的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並且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還直接影響了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發揮,制約著整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那麼,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如何尊重學生各自相異的個人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如何發展學生的音樂創造性思維?如何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使音樂的學習內容具有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時代氣息?等等一系列問題是基礎音樂教育和在教學改革中迴避不了的、勢在必行的問題。

  筆者認為: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教改要與世界音樂教育新思維接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要學科教師融人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第一,是以美感為核心。

  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透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要審美活動。在音樂教學中突出音樂美感的作用,以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作用於學生的情感世界,透過學生接受、表現和創造音樂,不斷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思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能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使音樂課堂成為學生高尚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生活態度養成的重要場所。

  第二,是以人為本。

  在音樂教學改革中,圍繞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避免目標單一、扭轉忽視人的本性發展的教學行為,使人的本質迴歸到自然人的範圍之中。每堂音樂課均給學生留下自由想象和創造的空間。音樂創造因具有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欣賞、音樂表演和音樂創造,充分展現其個性和創新才能,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這樣才能更好地調整好音樂教學與學生自我發展的關係、音樂教學與學生個性發展的關係。

  第三,是理解多元文化。

  音在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音樂教學中。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還應該以開闊的視野,廣泛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化價值觀,以利於我們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第四,是注重情感價值。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課程的追求目標將學習音樂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視為首要,區別於過去將音樂技能放在第一位的做法。透過音樂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他人、對社會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進取精神。透過對音樂作品情緒、風格、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鑑賞能力積極去引導學生體驗音樂之美妙,充分開展想象,鼓勵在音樂體驗中獨創見解和自我發現;充分利用集體歌詠、演奏和表演的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群體協調能力和寬容理解、共同參與的集體主義意識和相互尊重合作的精神;充分利用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藝術實踐,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意義和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價值。

  第五,是注重人文與音樂的關係。

  在音樂教學中,改變過去在音樂學習中的機械模仿和枯燥訓練,不以單純的專業知識為目標,而是讓學生進入圍繞人文主題的音樂中學習,瞭解音樂和相關學科的歷史的文化內涵,形成藝術經驗和能力。在輕鬆愉快地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獲得耐心、關心、愛心、友善、尊重、分享等人文道德素養,促進人格素質的提升和完善。

  第六,引導學生注重在生活中認真體驗音樂。

  因為音樂與生活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是二者的共同本性,在音樂教學中努力改變過去音樂課中一些脫離實際的做法.所以應緊貼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音樂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課程中獲得終身受益的體驗,從而使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這不僅能使學生從生活中去體驗音樂,提高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還能潛移默化地養成熱愛生活和樂觀向上的心態,使學生的生活更加充實、更有活力,增強學習效率。

  第七,教師要是注重教學和評價相結合。

  走出課程評價的選拔取向,強調量化評價,評價指標不僅要涵蓋音樂課程的不同教學領域,更應該關注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和態度、情感反應和參與程度,以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音樂的過程和方法這樣才能建立學生、教師和課程管理相結合的自評、互評、他評等多種形式的綜合評價。重新理解課程評價的含義,善於在動態教學過程中利用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音樂教學水平和完善課堂教學管理。

  總之,如果我們能夠將以上幾個方面的音樂教育新理念運用於基礎音樂教學之中,必定會產生蓄積、確立多層次、多方位的新型音樂知識觀念,就會克服客觀主義的舊知識觀,促進新課程知識內化和不斷的更新。這就是新課程教育的新理念。

【音樂教師工作理念】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