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數學教師工作反思

數學教師工作反思

數學教師工作反思

  智慧是數學反思性教學得以順利實施最密切、最直接相關的因素,它發揮得如何,直接關係到數學反思性教學的成敗,你會對你的教學有什麼樣的反思呢?今天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數學教師工作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數學教師工作反思【一】

  一定程度上講,反思就是“自我揭短“,這對一般人來講是痛苦的行為。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強,反思也難以順利進行。因此教學反思呼喚那些具有批評與自我批評,勇於進取的勇士。數學教師必須透過實踐的過程,從經驗中不斷地學習,不斷的積累,才能不斷增長知識,充實主觀,從而能對數學教學這一複雜的客觀背景應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數學實踐,從而成長為自覺的,善於思考的富於創造性的數學教師。

  教師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師在職業活動中,把自我作為意識的物件,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物件,不斷地對自己及其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一個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於這個教師的自身素養的高低。

  (1)加強理論學習,促進理論提升。當前,新課程改革對廣大數學教師的專業理論素質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挑戰。不斷增強學習能力,主動探究教學的奧秘,尋找教育的真諦是成為反思型教師的關鍵。試想,一個教師對教育教學改革如果沒有深刻的理解、領會、悟性和內省,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傳統教育存在的弊端,沒有對新理論和方法發自內心深處的認同和迫切需要,怎能主動有效地進行教學教育改革,並經常以批判的態度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呢?如果對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內涵知之甚少,又怎能在教學中有效開展?因此,教師應廣泛培養自己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學習的途徑有多種多樣,如校本培訓、專家講座、網路學習等。

  (2)參與教育科研,促進反思的超越。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於教育實踐而又有所昇華和超越的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一種體現。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有助於提高自己對教育教學規律的認識,提高運用新的教育理論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能力;有助於教師把已有的教學經驗理論化、系統化,提升對教學的理性認識;有助於在教學中發現新問題、新現象,並主動去探討,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因此,教師必須依託科研,加強教育理論的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逐漸成為反思型教師。

  數學教師工作反思【二】

  思之不慎,行而失當”反思意識人類早就有之。“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證。而當今社會反思已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何況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也應適時反思教育的得與失,消去弊端,得教益。今年,我擔任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目前學期工作已基本結束,就此,我作了以下反思。

  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由於新教材數學教學的特殊性,我的講解基本上還拘泥於教材的資訊,而開放型的、能激發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和發散學生思維的課堂比例還較小。在課堂教學中,有時缺乏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部分課時過於注重講授,沒有以精講精練的要求正確處理好講與練的關係,導致教與學不合拍,忽視對學生的基礎、能力的關注。

  2、課堂教學不能針對學生實際,缺乏“備學生”、“備學案”這一必要環節;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仍然拘泥於教材,沒有進行有效地取捨、組合、拓展、加深;課堂教學沒有真正做到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點、中考熱點和中考難點的滲透,學生原有的知識不能得到及時、適時地活化;課堂密度要求不足,學生參與機會少、參與面小;課堂留給學生自疑、自悟、自學、自練、自得的時間十分有限。

  3、對中考的研究不夠,對中考的考試範圍、要求、形式、出題的特點及規律的瞭解不夠明確,在課堂教學中依賴於複習資料,缺乏對資料的精選與整合,忽視教師自身對知識框架的主動構建,從而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生英語知識體系的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

  4、課堂設計缺乏適當適時的教學評價,不能及時獲悉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收穫,有多大收穫等學情;課前設計“想教學生什麼”,課堂反饋“學生學到什麼”和課後反思“學生還想學什麼”三個環節沒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統一。

  二、學生數學學習存在的問題。

  由於課堂教學中以上問題的存在,學生的數學學習與複習出現了許多問題。

  1.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在數學課堂上不積極參與,缺少主動發言的熱情或根本不願意發言;另外,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聽新課時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或不能理解教師相對較快的指示語。

  2.學生對數學課堂知識的掌握不實在、理解不全面,課外花的冤枉時間多;而大部分學生對書本知識不夠重視,找不到數學學科複習的有效載體,不能有效的利用課本,適時地迴歸課本,數學複習缺乏系統性,數學學習缺乏主動性。

  3.部分學生缺少教師明確的指導,在複習時缺乏系統安排和科學計劃,或者學習和複習沒有個性化特點,導致學習效果不明顯。

  4.基於以上情況,我認為作為學生中考的把關者,初中數學教師首先要有正確地意識,應充分認識到:一節課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或者學生學得很辛苦,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高:

  1、教師要有課堂效益意識。有效的媒體手段有助於課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複習課堂上適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更能提高學生的參與面,短、頻、快的大容量課堂節奏能有效的吸引並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從而最終提高學習的聽課效益;其次,課堂效益意識還體現在教學的設計中要充分為學而教,以學生如何有效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標準來設計教學。課堂設計要有助於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有助於他們有效內化知識與資訊,複習過程中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恰當地滲透中考的資訊,拓寬教學內容。

  2、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及時有效獲取學情反饋,有效地進行課前回顧,課堂小結等環節的落實。為有效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益,教師還可以制定科學的、操作性強的、激勵性的英語學習效果評價制度,堅持對學生的聽課、作業、筆記等方面進行跟蹤,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複習狀態與狀況,以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出針對性的調整。

  3、注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要切實抓好備課這一環節,即備課要精,練習要精,作業要精。同時,我們要積極進行教學反思,由教師自己及時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最佳化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教師要突破現行教材的侷限性,在重點內容上有系統的強化訓練。在句法上不能拘泥於傳統的計算層面,要蒐集材料,適當拓寬。

  4、要強化分層次教學與輔導,透過分層次教學和輔導提升學生的成績,從方法上,要抓住學生學習的薄弱點,區別不同情況,有針對性輔導。從策略上,加強學生實際問題的研究,做到缺什麼、補什麼,從物件上,要重點關注學科明顯薄弱的學生,採用教師定學生、師生結對、輔導等有效形式使學生隨時能得到教師的輔導和幫助,從而切實提高學生成績。

  三、複習中應注意的幾個原則:

  一是抓住課本,有效複習。教材和教學大綱是考前複習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因此,在複習時,教師和學生都應認真學習並充分理解和準確把握教學大綱中對基礎知識與能力的要求。

  二是系統歸納,分清脈絡。在總複習時,要突出一個“總”字。面對上千的題型,透過複習,要使學生對初中數學學習有個總體的、概括的印象。大到計算證明,小到具體的知識點,使學生腦子中有清晰的框架和內容充實的“網路圖”。

  三是專項練習,有的放矢。對於以往總複習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應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題講解與訓練,蒐集、積累學生平時在各方面出現的錯誤,逐題突破。

  四、複習提示和建議。

  在複習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學會整理錯題,把試卷和做過的練習題裡的錯題整理出來,專門抄寫在一個本子上,及時訂正反饋。教師要加以選擇,並要求學生有選擇性地做基礎知識練習,讓學生走出題海。關於閱讀理解,現在出題內容越來越接近生活,因此,學生複習時應加強練習,廣泛接觸各種題型,拓展知識面,同時要有意識地積累各種題型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從而可減少中考時的答題失誤。

  總之,中考數學複習階段非常重要,複習可以查漏補缺,能使知識達到系統、全面。雖然我們已經逐認識到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和對學生指導的緊迫性,但是離相對滿意的數學課堂的目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數學發展和輕鬆面對中考作出更大的努力。

  數學教師工作反思【三】

  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會學,這是二十一世紀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要更新觀念,改變教法,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培養他們自覺閱讀,提出問題,釋疑歸納的能力。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終身受益。下面,結合本人的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淺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1. 在課前預習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前預習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在課前做不做預習,學習的效果和課堂的氣氛都不一樣。為了抓好這一環節,我常要求學生在預習中做好以下幾點,促使他們去看書,去動腦,逐步培養他們的預習能力。⑴本小節主要講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點?⑵本小節還有哪些定理、性質及公式,它們是如何得到的,你看過之後能否複述一遍?⑶對照課本上的例題,你能否回答課本中的練習?⑷透過預習,你有哪些疑問,把它寫在“數學摘抄本”上,而且從來沒有要求學生應該記什麼不應該記什麼,而是讓學生自己評價什麼有用,什麼沒用。

  在這裡解釋一下:“數學摘抄本”有別於“數學筆記本”,前者的內容包括課堂筆記、課後習題、解題技巧、數學史事、課外閱讀材料的摘抄等等,是受到“語文摘抄本”的啟發而衍生的產物。三年的實踐表明:“數學摘抄本”要比“數學筆記本”更好。

  少數學生的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一定的靈活性。這些要求剛開始實施時,還有一定困難,有些學生還不夠自覺,透過一個階段的實踐,絕大多數學生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另外,在課前預習時,我有時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角色轉移,站在教師的角度想問題,即換位思考法。在學習每一個問題,每項學習內容時,先讓學生問問自己,假如我是老師,我是否弄明白了?怎樣才能給別人講清楚?這樣,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對每一個概念,每一個問題主動鑽研,積極思考,自覺地把自己放在了主動學習的位置。如在講“獨立重複試驗”時,我把這節內容留給學生課前思考,他們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準備了大量不同型別的例項和有關的練習。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換位教學法,不僅能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舊模式,而且還激發了學生課前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興趣。

  2.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為數學教師改變以往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顯得至關重要,採用組織引導,設定問題和問題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問的方法,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從而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我也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要因材施教,發掘出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儘量做到基礎分流,彈性管理。在教學中我採用分類教學,分層指導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學都能夠穩步地前進。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於問題我沒有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讓他們在交流中掌握知識,在討論中提高能力。儘量讓學生髮現問題,儘量讓學生質疑問題,儘量讓學生標新立異。

  在數學教學中有大量的解題活動,包括常規問題和非常規問題。教學實踐的經驗已經證明,題海戰術不可取,重要的是交給學生數學解題的思維策略在解題活動中進行思維策略的訓練。這種訓練應包括解題過程的規範訓練,常規問題的模式訓練,非常規問題化歸為常規問題的轉換訓練等。

  在課堂教學中,我的一個主要的教學特徵就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這時間包括學生的思考時間、演算時間、討論時間和深入探究問題的時間,在我的課堂上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學生正在積極的思考、熱烈的討論、親自動腦,親自動手,不等不靠,不會將問題結果完全

  寄託於老師的傳授,而是在積極主動的探索。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J。S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他所倡導的發現學習的教學模式不是把學習材料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隻給一些提示性的線索,要學生自己透過積極主動的探索活動來學習知識,掌握策略,解決問題,這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具有更加積極的意義。

  我想我的教學風格還是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的。多年的實踐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數學教學過程作為師生雙邊活動過程,學生的探索要依據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從來沒有放棄對於學生的指導,尤其在講授新課時,我將教材組成一定的嘗試層次,創造探索活動的環境和條件。讓學生透過觀察歸納,由特殊到一般,透過類比、聯想,由舊知探索新知,收到較好的效果。

  3.在課後作業,反饋練習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課後作業和反饋練習、測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這一環節的教學,也有利於複習和鞏固舊課,還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完一節、一課、一單元后,讓學生動手“列選單”,歸納總結,要求學生儘量自己獨立完成,以便正確反饋教學效果,透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把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成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要長期堅持的,多年來紮紮實實的教學,紮紮實實的學習才使我所教的班級的學生在自學能力上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科學安排,課前、課堂、課後三者結合,留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機會。真正把學生推向主動地位,使其變成學習的主人,我想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夢寐以求的結果吧。

  二、數學教育創新

  最早領教“教育創新”這個名詞還是在剛剛步入車中時的培訓會上,現在回想起,值得思考的再也不是這個名詞的字面含義,而是數學教育創新的著眼點是什麼了。

  大家都知道中學數學的教學內容為初等數學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源遠流長。不可能再有什麼知識層面的創新了。更不可能要求學生髮明創造什麼新的初等數學的結論。因此,我個人認為數學教育創新應該著眼於學生建構新的認知過程,應用數學的語言就是——“認知建模”。而這過程的創新應該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勤于思考:

  創新的前提是理解。我們知道,數學離不開概念,由概念又引伸出性質,這些性質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現出來。對定理、公式少不了要進行邏輯推理論證,形成這些論證的理路需要思維過程。為此,我們首先必須讓學生對學習的物件有所理解。因為數學知識的獲得主要依賴緊張思維活動後的理解,只有透徹的理解才能溶入其認知結構。這就需要拼棄死記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數學結論,然後套用這些結論或機械地模仿某種模式去解題的壞習慣。而要做到理解,就需要勤于思考。對知識和方法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如:為什麼要形成這個概念?為什麼要匯出這個性質?這個性質、定理、公式有什麼功能?如何應用?勤于思考的表現還在於對認知過程的不斷反思、回顧,不斷總結挫折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避免墨守成規,勇於創新。

  2.善於提問:

  學生在數學課堂中透過觀察、感知學習的物件以後,要學會分析,要有自己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於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問題,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並提出質疑。作為一箇中學生,不見得也毋須什麼問題都能自己解決。我們倡導的只是能對學習的物件提出多角度的問題,尤其是善於提出新穎的。

  3.解決問題:

  學數學離不開解題,解題是在掌握所學知識和方法的基礎上進行運用。解題可以訓練技巧,磨鍊意志。在解題過程中,首先應判斷解題的大方向,大致有什麼思路,在引導學生

  解題的探索過程中,要注意聯想,要學會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識、不同的方法去思考,並善於在解題全過程監控自己的行為:是否走彎路?是否走入死衚衕?有沒有出錯?需要及時調整,排除障礙。這樣長期形成習慣後,往往可以別出心裁,另闢解題捷徑。這種思維品質也是創新的重要標誌。為了讓學生達到這個境界,必須讓學生明確不要為解題而解題,要在解題後不斷反思、回顧,積累經驗,增強解題意識,提高能力。

  三、數學問題成為數學教學創新的載體。

  1.在引入新概念時,把相關的舊概念聯絡起來,確立信任學生的觀念,大膽放手讓學生把某種情境用數學方法加以表徵;在形成概念時,留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指導學生自主地建構新概念。在辨識概念時,鼓勵學生質疑。宋代有一位教育家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從學生的角度看,學貴有疑是學習進步的標誌,也是創新的開始。

  2.在學習數學定理、公式、方法時,離不開對命題的證明,應當改變傳統的分為“展示定理、推證定理、應用定理”簡單三步的模式,而結合實際情況,在證明命題前為學生創設認知衝突的疑惑情境。用特殊化、一般化、類比、推廣、推理等種種手段,猜想出結論,然後再給出嚴格的證明,然後利用學生的求知慾,再作深入探究。經過一段訓練後,學生便能清楚什麼是數學證明,什麼不是。並且知道數學證明的價值及其侷限性。

  3.在解題教學時,改變傳統的解題訓練多而雜的做法。加強目的性。注意滲透解題策略。因為策略往往是不容易為學生掌握的。注意解題訓練的坡度和難度。如果解題訓練有一個坡度,可以使學生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完成一個小題,相當上了一個臺階,完成了最後一題,好像登上了山頂,回首俯望,小山連綿,喜悅之心,不禁而生。如果試題沒有難度,那麼學生不可能有疑問,重重複復會令人乏味。反之,設定一定陷阱、難度,學生經過探索、推敲,把疑難解決了,既鞏固了基礎,又實現了從有疑到無疑的飛躍,體驗到解題的勞動價值。

  我想要做到上述三個方面,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營造平等、相互接納的和諧氣氛,要及時提出具挑戰性的新問題,這些問題要具思維價值,併為創新做出示範。並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同時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問題,提倡課堂師生的交流和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因為交流可令學生積極投入和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透過交流,不斷進行教學資訊的交換、反饋、反思,可修正思維策略,概括和總結數學思想方法。在交流中,作為老師耐心傾聽學生提出的問題,並從中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展開課堂討論,並適時做出恰當的評價,使班集體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共同分享學習的成果。善於與他人對話、協調,自尊與尊重他人、自我的反思、自我調控的品格。其次盡力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數學認知系統,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知識網路。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對於中國的教育來說也是靈魂,著眼於學生建構新的認知過程,為學生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數學教師工作反思【四】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資訊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裡“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數學教師工作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