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繪畫/書法> 中西思維方式帶來滴繪畫審美差異

中西思維方式帶來滴繪畫審美差異

中西思維方式帶來滴繪畫審美差異

  中西方由於傳承了不同的文化基因使中西方人產生了不同的思維定式,二者不同的思維模式使其在不同的領域有著差異較大甚至截然相反的表現。在外交方面,中華文化倡導中和主義,西方文化遵循擴充套件主義;在治國方面,中華文化強調情理法的理念,西方國家講究

  法—理—情”的管理模式;在哲學方面中華文化強調主題與客體渾然一體,西方則堅持主客二分的哲學觀點。

  思維定勢是指一民族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內化。它不僅包含思維形式和思維方法,而且是包含致思方向、思維內容和思維程式的有機整體。作為社會的思維定勢,一是人們的習常思維,它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維習慣;二是經過哲學家的提煉,運用概念表述的系統化的思維模式。前者與生活經驗相關聯,處於世俗化形態;後者與宇宙觀、歷史觀相聯絡,是理論形態。思維具有超現實性,可以透過歸納與概括掌握現實中事物的規律,還可以在已有的事物上,透過想象,建立全新的、不存在的事物。而人們審美的過程同樣是一個認知再創造的過程,二者有著緊密的聯絡。

  審美理想是特定民族在特定歷史階段中所形成的審美追求的集中表現,是社會的物質文明生活及意識形態在審美領域中的最高結晶,而中西繪畫不僅有一個形式上的區別,更重要的是審美有一個形式上的區別,更重要的是審美視角的區別。由於中西文化發展的源頭、過程、結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人視角區別。

  中國人的感性主義傳統和一元論的世界觀與西方人的理性主義傳統和二元論的世界觀是相對立的。中國人的一元論世界觀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道家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就是這種思想的真實體現。西方的理性主義和二元論世界觀起源於古希臘。理性主義和人本主義是古希臘藝術的靈感源泉。而在理性主義和人本主義的背後則是天人兩分的二元論宇宙觀。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中西藝術內在本質的差異。正是中西方對待自然態度的不同使中西繪畫產生了如此大的差異。中國畫以表達山水為主題,是能讓人融入自然中給人以心靈的愉悅感。而我們從西方風景畫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他們要表達的是一種獨立的自然。

  從繪畫創作主體上來看,“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的觀點主要表現繪畫在技法上的寫意與寫實。西方以有為本,從有到實體。中國則以無為本,從無到有。依西方的有無觀,無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生有的。中國寫意繪畫講究一種意境,往往留下一片空白。給予觀者的感受是虛白上幻現的一花一鳥,一山一水,但卻負荷著無限的深意。是澈透靈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領悟。進而產生了安定靜穆和諧的天人關係,時時刻刻遵循著“天人合一”的信條。西方古典繪畫是這樣的寫實,無論是著名教堂內的`壁畫還是逼真生動的油畫,有與無的對立造就了進取、抗爭、追求的精神,從而將客體事物描摹的淋漓盡致。當代西方的現代藝術繪畫,用平面色彩、平面構圖、平面造型的原則,用時空的合一來表現精神的迷茫,混亂,騷動,荒誕,將內心的情感與感受真切的展現出來。無論是客體造型的逼真還是主體情感再現的真實都是極力再現其客體或主體的單一面。

  從作品本身上來看,主體與客體的觀念便轉化為“神”與“形”的關係。形象性是藝術的本質特徵之一,中國美學認為,藝術的形象性要有其現實的原型,然而中國美學與藝術中的“形”更多的是與”神”聯絡在一起的。“形”“神”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對範疇,“形”是手段,“神”是目的。因此從本質上說,中國藝術反映的物件是“神”,而不是“形”。依照傳神寫照的要求,追求著“神似”的目標,中國藝術家力圖透過有限的筆墨傳達“韻外之旨”,“味外之味”。例如中國古代文人畫所描繪的物件多為梅、蘭、竹、菊,此類畫作所追求的並非只是形貌上的相似,更多是對感物喻志的追求。關於藝術的反映物件,西方廣泛流行著“模仿自然”說。儘管在不同的美學家那裡“自然”的含義不盡相同,但就模仿自然再現自然這一點來說卻是一致的。亞里士多德是“模仿”說的代表人物,他把模仿與學習知識聯絡起來,認為模仿自然是一種求知的活動。出於求知的目的,人們把自然模仿下來,創造為藝術。顯然,藝術以現實世界為藍本,模仿的惟妙惟肖、成功地發揮認識功能是其目的。從希臘早期的藝術來 看,希臘的瓶繪藝術,初期以獅身人面像、野獸、植物紋樣等東方裝飾紋樣為主,中、後期逐漸擺脫了東方的影響,產生出以日常生活場景和神話傳說為題材的情節性畫面,表現手段大為豐富,能在結構、比例和色彩方面將複雜的情節面處理得和諧自然。西方美學極重視理性,同時也不忽視與理智相對應的精神、情感世界,也有藝術世界高於現實世界的

  論述。由於西方繪畫對於理性的重視,從西方繪畫史上我們不難看出,科學對於西方藝術由其是西方繪畫的影響,從文藝復興時期透視原理、解刨學對繪畫的影響到現代西方繪畫中波普原理、精神分析原理在繪畫中的運用。我們不難看出在西方繪畫的歷史程序中理性的科學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從繪畫作品受眾的審美觀上看,中西古代人都一“和諧”為美得最高理想。西方人主要側重的是審美物件的外在形式屬性,而中國人主要側重的是神秘主體的心理體驗方面。象的外在形式屬性,而中國人主要側重的是神秘主體的心理體驗方面。中國思想家們們注重發現審美物件的經驗功能,並常常將這種功能與具有人倫色彩的道德倫理聯絡起來。西方思想家們注重發現審美物件的超驗品行,並常常將真種品性慾具有宗教色彩的“上帝”聯絡起來。中國人”在一邱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無限,表現了無限。所以他的態度是悠然意遠而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脫的擔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畫是講空靈的,但又不是極寫實的他以氣韻生動為理想,有充滿靜氣。我們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就能更深刻的理解中西美學在理論體系、具體範疇、表現方式、內在意蘊等一系列問題上的差異。

  在繪畫與社會的關係上,中國傳統繪畫創造者始終懷有“大我”的思想。中國畫家通常把畫看成是交流思想或者情感的媒介,因而在創作過程中不可不考慮作品的觀眾,不可不考慮他們的感受和審美能力,中國畫的創作者很注重社會群體對繪畫思想的接納。而西方繪畫獨立於一切其他藝術的觀念,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追求個性解放,繪畫藝術十分強調個性。不論是從絕對具象發展到徹底抽象,還是從“素描第一”到“色彩第一”,這種反叛式的造型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無不體現出西方繪畫強調的自我與個性。 >

  綜上,以中國繪畫“天人合一”與西方繪畫“主客二分”的哲學基點,從繪畫主客體、技法、作品與社會等方面分析後,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有著許多差異,既有外在形式上的又有內在文化精神上的。而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歸結於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因”所養成的不同思維方式。

【中西思維方式帶來滴繪畫審美差異】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