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課文故鄉教學設計

課文故鄉教學設計

課文故鄉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1、知識目標:

  生字詞、運用對比塑造人物、描寫景物,閏土、楊二嫂形象的意義 ,小說中議論語句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2、能力目標:

  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魯迅先生透過小說所抒發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創新目標:

  抓住故鄉人物的變化和景物的變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題。

  【學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級時各學了幾篇魯迅先生的作品,給學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學習本文較易理解。但文中的議論有難度,因此理解議論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教師應重點講解。

  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家鄉人物和景物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課文主題,這是本文的重點,學生已具有初步賞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勵學生賞析,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

  朗讀課文,掌握字詞。

  整體感知,分析段落結構。

  教學流程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一、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介紹作者。(採用提問的形式)

  2、寫作背景:

  短篇小說《故鄉》的素材,是魯迅1911年12月初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1919年8月,魯迅在北京買下了的住宅,於11月21日遷入,結束了長期的會館生活。12月1日,魯迅離開北京南返,於4日抵故鄉紹興,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與同族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臺門故宅。賣掉故宅後,魯迅將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賣的賣”,都處理了,4月24日下午,魯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於29日回到北京。

  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夥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年紀剛過30,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樵悴,向魯迅講述了“農村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去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深切的同情。後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於小說《故鄉》之中,並以章閏水為原型,塑造了閏土這個樸實的農民形象。 二、朗讀課文、掌握字詞 聽錄音,要求學生畫出生字詞:

  陰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腳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嚇(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陰晦 蕭索 聚族而居 無端 家境 素 如許 潮汛 蘇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輾轉 恣睢 三、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把課文分為 三個部分,並用1~2句話概括出課文內容。 四、自讀課文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鄉的時節、地點、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敘述“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一部分著重寫故鄉人物的變化,又可分三層。

  一層(6~33段):寫“我”和母親相見、談話。

  二層(34~52段):寫鄉鎮小市民楊二嫂的破產和巨大變化。

  三層(53~77段):寫閏土的到來,他的變化,使“我”對記憶中的故鄉的美好向往徹底破滅。

  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感觸,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哲理性的.結尾,深化了小說的主要思想。 五、作業 用1~2句話概括你對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課時

  一、師生研討 1、組織教學,瞭解學生們的預習情況。

  很高興今天能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篇魯迅的小說──《故鄉》。

  這篇小說的情節其實看這個題目就知道,它是圍繞哪兩個字展開的?(板書)

  “我”的閱讀──以填空“這是一篇(關於)__________的小說。”的形式瞭解學生們課下閱讀情況。

  2、討論題:

  ⑴ “我”已經有多少年沒回過故鄉了?

  20多年。

  ⑵ 那麼,眼前的故鄉還是二十年前的故鄉嗎?

  不是。

  ⑶ 眼前的故鄉什麼樣呢?

  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⑷ 二十年前的故鄉又是什麼樣?

  美麗的,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

  ⑸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出,小說中至少有兩個故鄉,20年前的故鄉和現在的故鄉,20多年間,故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生變化的僅僅是故鄉嗎?還有沒有別的?

  ⑹ 師生討論:故鄉的人物、環境、經濟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⑺ 請同學們解答老師的疑問:我們都知道,理論上講,歷史是向前發展的,而實際上,故鄉的發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說是歷史的倒退,如何理解這種現象?

  ⑻ 魯迅先生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他為什麼不在美麗的故鄉上下功夫,而要為讀者描寫這樣一個破敗、蕭條的故鄉呢?魯迅並沒有在小說中明確地揭示這一點,他越含蓄,留給讀者的空間就越大。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呢? 二、教師小結 魯迅曾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魯迅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物件的小說,《故鄉》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課後作業

  【板書設計】

  回故鄉

  故鄉 在故鄉====》變

  離故鄉

【課文故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