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以絲綢之路為例說高中詞語教學

以絲綢之路為例說高中詞語教學

以絲綢之路為例說高中詞語教學

  《新課程標準》對於低、中、高各個學段的詞語教學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第一學段(1~2年級)提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第二學段(3~4年級)提出“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第三學段(5~6年級)提出“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語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詞語教學在低、中年段可以說得到比較好的重視,但是到了高年級,隨著閱讀教學任務的加重,不少語文教師就將詞語教學放在了比較次要的地位,甚至有時不能作為教學的一個內容或一個環節,而是讓學生自學,這樣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力度,語感培養顯得空洞。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把詞語教學做得更到位呢?這段時間我一直琢磨著。下面就以教學《絲綢之路》為例談談自己的一點做法。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年前中國與安息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瞭解主要內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法,激發瞭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課文當中出現了不少值得積累的四字詞語,其中有的還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學生對這些詞語知其意,曉其情,本課的學習難點自然就容易突破了。

  【教學片段一:理解“五彩繽紛”】

  ……

  師:知道“五彩繽紛”什麼意思嗎?

  (原句:只見每峰駱駝的背上都馱著兩個大包袱。開啟包袱,各色綾羅綢緞,五彩繽紛。)

  生:顏色多,非常好看。

  (該詞學生並不陌生,所以學生很容易把其本義表述出來。)

  師:在文中應該怎樣理解呢?

  生:綾羅綢緞顏色多,好看。

  (學生這樣說,意思也對,但我覺得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應培養學生把話說得更清楚些。)

  師:這裡指商店裡的綾羅綢緞顏色很多,好看嗎?

  生:(還讓該生說)中國使者給安息國贈送的綾羅綢緞顏色多,令人眼花繚亂。

  (為了讓學生透過“五彩繽紛”一詞瞭解到“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友好往來之路。)

  師:作者想透過這個詞告訴我們什麼呢?

  生:告訴我們當時中國與安息國友好交往,中國使者帶去了中國很有名的絲綢。

  師:在這兒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個絲綢之路小故事。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執政官愷撒,穿著中國絲袍進入劇場,轟動一時,因此古羅馬出現了中國絲綢的熱效應。從此以後,羅馬城內的豪華市區就設有專售中國絲綢的店鋪,而當時的絲綢,全都是經過絲綢之路進入羅馬城內的,而這條路的開闢者就是張騫,想了解更多的有關張騫的故事嗎?多讀書吧!

  ……

  (在此進一步拓展,是為了激發學生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深入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其實一個詞的.教學往往可以折射出多方面的內容,所以教師要善於啟發,讓學生學會抓住文字關鍵詞去品味,在積累、運用的同時,使學生的情感激盪。)

  【教學片段二:理解“美侖美奐”】

  ……

  師:能說說你眼中的“美侖美奐”(這是一個生闢詞)指的是什麼嗎?

  生1:指東西很美。

  (學生大膽地去推想)

  生2:事物美得目不暇接。

  (儘管學生不知“輪、奐”的意思,但是學生還是能夠聯絡上下文大膽猜想。)

  生3:我國的文化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美了。

  (該生很了不起,其意已經說得比較接近了。)

  師:下面請大家趕快請教詞典博士,看看他怎樣說?

  生:查詞典。

  (這樣透過一猜一查,使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對“美侖美奐”有了更深的印象,同時讓學生品嚐到了學習的成就感。)

  生:我明白了“輪”的意思是高大,“奐”的意思是眾多,該詞形容房屋高大華麗。(詞典裡的解釋)

  師:同學們,在讀書過程中可能經常會遇到類似的詞,既沒見過,也不懂其意。此時,你就可以聯絡上下文去猜想其意。只要你反覆讀,反覆品,書就能讀出味來。剛才那位同學就“品”得很好。

  (現在學校都非常注重營造“書香”校園,藉機滲透一些讀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質量。)

  師:這個詞在文中就是來形容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藝術由於吸取了西方文化的長處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精美絕倫。

  (教師點撥使學生理解得更到位。)

  師:怎麼讀才能把讀出這個詞的感覺?

  生:讀相關部分。

  (讀時提醒,美些,再豐富些。)

  ……

  【案例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兒童要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必須建立在正確理解和運用詞的基礎上,兒童要認識周圍世界,進行思維活動,必須依靠詞。所以,詞是字、句、段、篇的紐帶。對於高年級孩子而言,課文當中出現的詞語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接觸過,只不過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表達的含義有所不同,對於這部分詞語我就引導學生緊密聯絡上下文理解,從而達到透射詞意,深入解讀文字的內涵,並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的目的。然而也有一部分詞語學生第一次見面,學生很難說出其意思,對於這部分詞語我總是引導學生反覆讀句子,鼓勵學生大膽去猜,推想詞語的意思(詞語不是孤立的,都與語言情境、故事情節、中心人物發生一定的聯絡)。之後在詞典或老師的引導下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獨立閱讀能力。其實,許多時候,只要我們稍加改變,就能將詞語靈活而巧妙地為學生的閱讀服務,既幫助學生理解、積累了詞語,又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深入體會到課文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一舉多得。

  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始發靈光。在詞語教學中只有能夠激發學生胸中的漣漪,擦亮學生心中的“靈光”,才能使學生對詞語理解、積累、運用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有“質”的變化。

【以絲綢之路為例說高中詞語教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