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音樂> 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古樂的比較

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古樂的比較

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古樂的比較

  中西音樂結構比較,“曲式結構”的差異。西方音樂結構強調邏輯性,它是建立在對立統一的系中,所以西方音樂富有哲理。中國音樂是一種散體性結構,它不追求內在張力,而是更多考慮是一種自然的融入,主要利用多段連綴原則,表現一種自然的流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古樂的比較,歡迎閱讀。

  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古樂的比較

  關於音樂結構問題。音樂結構和其它藝術的結構是不一樣的,它是在一個時間過程中展示的,但是就中西音樂來說,一是展示方式不同;二是“調式”和“調性”的差異。“調”是指音和音之間的關係,構成音列的基本的特徵。中西音樂都十分講究,也是音樂創作的重要概念。“和聲”指多個聲音同時發響,“和聲”作為西方音樂思維來說,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假如沒有“和聲”思維,西方很多音樂的價值就比較弱,但對中國音樂而言則不同。“復調”是相對旋律來說的,旋律就是單聲部,“復調”就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旋律同時進行,構成了多聲部的一種方式。

  中西音樂結構比較,“曲式結構”的差異。西方音樂結構強調邏輯性,它是建立在對立統一的系中,所以西方音樂富有哲理。中國音樂是一種散體性結構,它不追求內在張力,而是更多考慮是一種自然的融入,主要利用多段連綴原則,表現一種自然的流露。歐洲音樂“曲式結構”的特點。在歐洲音樂中,最高的曲式形式就是“奏鳴曲式”。如何衡量這部作品是否構成交響樂這個概念、這個體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樂章是要用“奏鳴曲式”來寫。“奏鳴曲式”結構原則是對立統一,建立在矛盾的提出、矛盾的激化和矛盾的解決這樣一個變化過程當中,所以這樣一種結構就比較容易體現一種戲劇性、哲理性。西方“奏鳴曲式”的邏輯性主要體現在:第一就是呈示部,呈示部裡頭有兩個主要主題,一個主題是主部主題,一個是副部主題。這兩個主題,必須要建立在對比的基礎之上,是一個對立性的主題,包括材料對比,比如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樂》第一樂章,它的主部主題是焦躁、不安,它的副部主題抒情的,顯然兩個主題形成材料的對比。調性”對比。比如主部建立在某一調上,副部必然是建立在另一調上,形形對比與矛盾,展開部利用呈示部所提出的矛盾透過轉調的手法使這對矛盾激化。利用再現部,把主部和副部的“調性”進行統一。所以對立統一的音樂發展邏輯,是“奏鳴曲式”的結構原則。

  西方音樂“迴旋曲結構”,從曲式結構圖示可以看出,A—B—A—C—A—D—A—,不斷變化,永遠是圍繞,環繞著A這個主題在進行,這個結構原則有對比也有統一。比如莫扎特《鋼琴迴旋曲》A部是主題,是完整的一個樂段。這是B,變化,再回到A段,但質體不一樣,發生微妙變化,再次回到A。可以看出“迴旋曲式”,它是透過各段變化與主題不變的關係體,現出一種對立統一。

  西方音樂“變奏曲結構”,體現作曲家才能的結構形式。所以在西方音樂史上,音樂大家都寫過“變奏曲”,貝多芬32首變奏曲,把一個主題做32次變化,可見作曲技術是非常高超的。比如莫扎特的變奏曲,“變奏曲”有一個特點,每一個變奏都是完整的終止,有種結束感。變奏一,大家聽高音在跑動,但它的核心音低聲是一樣的。變奏二,“變奏曲式”是在核心音調或者核心特徵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發展與變化,體現對立統一。

  中國音樂是散體性結構,線性結構,多段連綴體結構”,圖示是A、B、C、D、E、F。比如《十面埋伏》古曲,琵琶曲,都有標題,幾段都是不一樣的每段有獨立的音樂方式,透過音樂之間關聯,這種關聯不是邏輯關聯,而是靠結構來進行整合的,用情感的發展變化來達到統一。

  關於調式和調性的差異問題。中國音樂強調調式變化,比如中國是“五聲調式”,“宮調式”,123456;“商調式”,以2為主音,“角調式”以3為主音,“徵調式”以5為主音,“羽調式”以6為主音。中國音樂是建立在“調式”的變化,即宮調變化的基礎上來進行發展的,強調橫向關係,利用音順與主次變化來體音高關係。西方音樂強調“調性”變化,“調性”是“調式”音高變化。比如同是C大調、C大調上方5度是G大調,下方5度是F大調。這種轉調的方式是西方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段。

  關於“和聲”問題。“和聲”就是幾個音同時發出,強調音與音之間的關係。縱向和橫向關係。就是幾個聲音同時發聲。西方對“和聲”學的研究早在十七、十八世紀,“和聲”學是音響科學和音樂審美體驗一種結合。西方音樂如果缺了“和聲”,其生命力和存在的價值就要弱很多。所以西方音樂即便是一首歌曲,都有豐富的“和聲”,比如鋼琴就十分注重橫向“和聲”的變化。比如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的引子。

  中國音樂總體上看是“單聲結構”,但也有多音表現,這種表現缺乏功能性,沒有“和聲”體系在支撐,是一種自然的多聲結合。民樂中的笙、古箏等,雖有很多聲音一起發響,但是這種“和聲”僅僅是一種陪襯,沒有“和聲”的緊張力度,它不需要去解決和變化。

  關於復調問題。“復調”就是多聲部的概念,也就是幾個聲部同時進行,中西“復調”也是有很大變化。在西方音樂中,“復調”音樂展開的生命力和生命線。交響樂的高潮往往是出現在多聲部,即賦格,就是賦調音樂的最高形式賦格曲,就是音和音之間的追趕。就是各自獨立的旋律同時進行,是西方音樂結構的重要特徵。中國音樂從總體上看是單聲部,中國的音樂思維是線性思維,多種樂器合奏也有,比如《江南絲竹》等,但是這種合奏往往是相同的旋律做一些細微的加花變化,叫做“支聲復調”,所以中國傳統的“復調”概念就叫“支聲復調”。歐洲“復調”大師巴赫是最有影響力。

  關於音樂觀念差異問題。從體裁上看,西方有大量的無標題音樂,絕對音樂和純音樂。西方交響樂、協奏曲、奏鳴曲、組曲、變奏曲等本身就是作品的名稱,所以在西方音樂當中存在著許許多多脫離具體作品標題的'一種題材。在十九世紀浪漫派標題音樂出現之前,絕大多數的音樂都是純器樂。

  中國音樂則不同,從古至今,絕大多數音樂它都帶有文學性標題。如古琴的古譜,都有題解、文字標明、標示,標題,《高山流水》、《寒鴉戲水》。以自娛性為主,修身養性。中國樂器沒有形成純音樂的題材,所以和西方的純音樂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關於音樂審美問題。中國音樂在審美上的特點:一是以線性思維為主的音樂審美形態。中國古代移宮轉調理論非常發達,但是沒有形成系統的作曲理論,中國音樂多以旋律表現為主,即便是“復調”多聲部,它也是“支聲復調”,缺少多種聲部的結構。以線為基礎的立體化,是一種平行結構,如《潮州音樂》,巴赫的《三部創意曲》,每個聲部在交叉的進行,各自獨立。中國的音樂經驗多於科學。中國古代的作曲家,不是依靠技術去做,理論去寫,而是憑經驗,直觀多於邏輯。不是靠音和音之間的關係、結構來構成音樂,而是一種自然的流露,人的自然之情的表露多於科學的總結,講究的是一種人文

  二是中國音樂體現一種“重情”、“重心”和虛的意境,琵琶、古箏、三絃、柳琴、阮,大阮、中阮、小阮等,很有特色,音和音之間似乎是不連貫的,在音和音之間留有距離和空間,讓你去想象、去體驗,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填補那種真實的音響的空白。

  從審美意義上說,中國音樂體現出儒家的審美理想,美和善的統一,禮樂思想,就是把禮和樂結合起來,把道德規範的東西和藝術、文化結合在一起。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楚辭》,漢代的《相和歌》,唐代的《曲子》、《變文》,宋代的《詞曲》,元代的《說唱》、《戲曲》,明清的民間歌曲、《說唱》和《戲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幾乎是一部歌曲史。中國器樂音樂確實缺乏獨立性,更多是一種象徵、隱喻表現,比如《梅花三弄》,是一部古琴曲,以梅花抗嚴寒、傲風雪的性格來比喻人的性格高尚和純潔。嵇康的《酒狂》,借對《酒狂》的表現來暗喻當時文人的一種品格。

  道家的觀念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也產生很大影響:一是體現在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審美追求。中國古曲當中,90%以上的標題都是自然標題,《高山流水》、《月兒高》、《海青拿天鵝》等;二是體現一種獨白自娛的境界。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特徵,實際上體現種儒道合一人文精神。強調人的情感,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強調心的藝術,它不是透過科學方式來建構音樂,而是透過人的感情需要結構空間來發展的。音樂是心靈的語言

  中國音樂從思維方式來看。中國傳統音樂確實缺少科學的思維,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確實具有一定的侷限性。要用古琴去表現資訊社會的快節奏那就顯得很難,如何變化,僅從中國文化中進行近親繁殖也是很危險的。所以,中國傳統音樂,必須要吸取西方傳統的和當代的以及其他民族精華,不斷來完善自己。中國絃樂在西洋管絃樂隊中,往往是充當一種色彩樂器。

  每一個人應該去欣賞多樣化的音樂,去感受不同的世界。音樂的本質是透過聲音能表達一種藝術,是情感藝術,但其形式交不是情感,而是如何渲染一種情感,把人帶進音樂裡去,但在音樂構成中,中西音樂表現是不同的。西方音樂中科學含量是很多的,結構也是複雜的。比方說很多業餘作曲家寫歌曲,但要寫一部交響樂,或者寫一部鋼琴作品,是不可能的。“和聲學”技術理論,是音響科學和審美經驗的結合,沒有審美經驗,也是不行的,一方面要運用技術,按照它的原理;其次要創新。

  莊子把聲分為三類,有人籟、地籟和天籟之音。可以聽得懂風聲和雨聲,也可以聽得懂山崩和海嘯,但對音樂來說,聽到一音樂在演奏,不同的人會浮現不同的場景。莊子關於音樂的最經典的一個觀念就是大音希聲,認為真正好的音樂是沒有聲音的。這是指真正的音樂是與人心共鳴的,存在於心。現代音樂先鋒派作曲家約翰-凱奇,寫了一部作品《4分33秒》,是一種新的美學追求,此時無聲勝有聲。假如和中國哲學“道”結合起來,可能是跟莊子的大音希聲是有關的。不要做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奴隸,在4分33秒的過程中,自己去捕捉各種聲響,包括現場的各種聲音和各自內心所感受到的,心裡所聽到的聲音。所以莊子他所謂大音希聲,實際上是體現一種追求。所謂天籟、地籟,天、地實際上,也就是音樂在天地之間,靠人的心靈去感受音樂,是最偉大的音樂。


【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古樂的比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