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讀《理解兒童的行為》後感

讀《理解兒童的行為》後感

讀《理解兒童的行為》後感

  最近,在品讀《理解兒童的行為》一書,越看越覺得這本書真的很好。它以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為背景,從社會對孩子們提出的更高要求為切入點,客觀地分析了了在兒童出現各種行為、特別是各種不適宜的行為時,作為早期教育工作者該如何以適宜的方式來指導和訓練兒童,作出反應,管理好兒童的行為。我是幼兒園老師,理所當然把這裡的“早期教育工作者”主要理解為孩子的父母和幼兒園的老師而這裡的兒童更多的指向幼兒園的孩子們。對書中最有感觸之處是:第八章之與兒童的溝通。

  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在幼兒園中,孩子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行為,有適宜的,也有不適宜的。成人有必要針對這些行為,特別是那些不適宜的行為和孩子進行溝通。大多數的成人主要透過語言和孩子進行溝通,在談話中,瞭解孩子的思想、需要,瞭解孩子最近發展區。

  認真讀完這個章節,我覺得:在生活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成人(包括有的教師)是不善和孩子溝通的,至少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孩子是拘束的,溝通的效果也是帶點強制性的(即成人預先設計好的效果)。 其實,溝通需要藝術,特別是和孩子溝通時。

  書中說:首先,有必要和兒童建立並維持視線交流。

  其次,當和兒童說話時,成人要控制好聲音,並且要保持以穩定而又讓人愉快的語調和兒童進行交流。

  第三,成人在和兒童溝通時要使用正常的聲音,不要大喊大叫。

  第四,成人需要透過適宜的非語言溝通方式來加強與兒童的聯絡,

  最後,,有效的溝通更多的是聽而不僅是說。

  從這五點中,我發現了良好溝通所需要的必要條件:眼神的交流、愉快的聲音、適宜的肢體動作(如微笑、點頭等)以及耐心的傾聽。在溝通的過程中,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聽了,知道孩子是怎麼想了,才能和孩子去“溝”並“通”。

  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們什麼都懂又什麼都不懂。當孩子畫了一棵黑色的樹時;拆壞了別人搭的積木時;孩子不肯上學時;上課時發出怪叫時……此時此刻,作為成人,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能生氣,更需要做到的是耐心地傾聽他們出現這種行為的所思所想,用溫和的`聲音消除他們的畏懼感,用眼神和肢體動作鼓勵他們說出這樣做的原因或者想法。可惜的是,很多成人都忽略了“傾聽”這一環節,或者在這個環節上做得還不夠好,我想我也是。所以還需不斷努力。

  書中還有許多寫得非常好的地方,比如懲罰對兒童的影響、引導兒童的積極策略等等讀來都有很多感觸。一個孩子是一本難讀的書,一個孩子有一千種行為。作為父母、作為教師,我們要理解孩子的行為,尤其要理解引起孩子不適宜行為的原因,不能以簡單粗暴的手段對待他們,在與孩子有效的溝通中,逐步發展孩子的道德和自信心,從而讓孩子獲得全面又健康的發展!

【讀《理解兒童的行為》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