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詩詞教案設計參考

詩詞教案設計參考

五首詩詞教案設計參考

  教學目的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古詩詞的能力,《詩詞五首》。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反覆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五首詩詞。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自上初中以來,我們已學過20餘首古代詩詞,其中以唐詩宋詞居多。我們對律詩和絕句的有關知識也有了一些初步瞭解。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學過的律詩和絕句,說說二者有哪些區別。(只須說出最主要的特點,不必全面歸納。學生回答後教師適當加以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五首古代詩詞,請同學們翻到第30課,將這五首詩詞瀏覽一遍,看誰能很快說出哪是律詩,哪是絕句,哪是詞。(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

  請同學們先看看閱讀提示。(學生看完後教師板書課題)

  二、第一首《渡荊門送別》

  (一)解題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沿江東下途中所作。詩人乘船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課文閱讀提示認為這首詩“是詩人青年時期出蜀贈給送別的友人的詩”,但也有學者認為“詩無送別意”,“送”的主體是“故鄉水”,即故鄉水“送別”詩人遠行。此說也並非沒有道理。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這首詩,教師評點後再範讀。

  2.學生反覆朗讀,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結合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均為註釋所未註明,若學生未提出,教師亦應講解。)

  渡遠:乘船遠行。

  雲生:雲彩興起。此句寫白天的情景。

  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作者從5歲起便隨父到四川,在那裡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因此常在詩中稱四川為故鄉。

  4.品析鑑賞。

  問:“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展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學生討論後教師小結:詩人展現出映入眼簾的雄闊景象。一望無際的平野,頓使人眼界開闊;滔滔奔湧的'長江,氣勢是那樣雄壯。這也正是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寫照。

  問: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天的美景的?

  使學生領會:“月下”句寫夜晚,描繪近景,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猶如天上飛下的一面明鏡,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詩詞五首》》。“雲生”句寫白天,描繪遠景,仰望天空,變幻無窮的雲彩在日光下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問:詩人已為荊門山外的美景所陶醉,為什麼卻“仍憐故鄉水”?

  使學生領會:作者雖然難以掩飾自己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育過自己的故鄉。初次離別故鄉,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仍憐”二字飽含遊子的思鄉之情。

  賞析“萬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運用擬人手法,以故鄉的戀子情來烘托詩人的思鄉情。詩人把故鄉看作送別遊子離鄉的母親,其構思之獨到實令人稱歎。

  5.學生朗讀全詩,當堂背誦。

  三、第二首《秋詞》

  (一)解題

  《秋詞》原有二首,此為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淒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4.晶析鑑賞。

  問: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雲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學生領悟: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隻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為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體會“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蘊,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鬥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一鶴排雲上”所體現的奮鬥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為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衝雲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題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縣,為三國時吳國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戰場,俗稱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黃州,傳說中曾誤認為是周瑜大敗曹操之處,俗稱文赤壁。杜牧這首詩是在黃州寫的,時為黃州刺史。詩人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二)研習課文

  1.指導學生朗讀全詩。前兩句系平靜的敘說,語調宜平緩,後兩句突發議論,語調應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設而得出的結論,不宜讀得過於高昂。

  2.學生對照註釋理解全詩,並講解這首詩的大意。

  詩的大意:折斷的戟埋入沙中但鐵卻未被鏽蝕,我把它拿起來磨光洗淨認出這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假如當初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恐怕大喬和小喬都被關進銅雀臺中了。

  3、品析鑑賞。

  這首詩敘事十分平實,但想像卻十分奇絕。可啟發學生思考:詩人的想像奇在何處?

  其一,赤壁之戰時周瑜巧借東風取得抗曹勝利,而詩人也巧借“東風”對那段歷史加以評述。可謂一箭雙鵰。

  其二,詩人不從正面寫周瑜如何透過火燒戰船打敗曹操,而從反面落筆,指出假使當時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結局就會改變。這就更能突出東吳獲勝的重要原因。

  其三,詩人不用“國破人亡”之類的詞語用結,而以“銅雀春深鎖二喬”代指相反的結局,充分體現了詩歌形象思維的特點。由於“二喬”是東吳統治集團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她們的身份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嚴。東吳一旦滅亡,她們的處境便可想而知。這種以小見大的構思方法足見詩人的別具匠心。(只要能談出一定的見解即可,如不能認識到上述幾方面,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解。)

  4.學生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查

  背誦前三首詩。

  二、第四首《過零丁洋》

  (一)解題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時中狀元,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奉命至元營議和,因據理抗爭而被拘,後脫險逃出,並率兵抗元,兵敗而被俘。在拘囚中,經敵人多方折磨,百般誘降,但臨死不屈,終被元軍殺害。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愛國詩人。

  這首詩寫於文天祥被俘第2年。(見課文註釋)

  (二)研習課文

  1.教師範讀後指導學生朗讀。注意韻腳均為後鼻音,全詩應讀出悲壯的感情(後兩句宜讀得高昂)。

  2.學生對照註釋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結合學生質疑疏通詩意。因註釋較詳細,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補充:


【詩詞教案設計參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