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詩詞曲》教案

《詩詞曲》教案

《詩詞曲五首》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瞭解五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⑵ 瞭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⑶ 體會五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2、能力目標:

  ⑴ 反覆誦讀,咀嚼涵泳,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語言美。

  ⑵ 積累五首詩中的名句,增強語感,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化修養。

  3、德育目標:

  這五首詩,或憶今追昔、慷慨悲憤,或感時傷懷,或思親憂國,文筆優美,文思獨特。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教學重點】

  1、領會詩意,體味詩情,積累名句。

  2、背誦並默寫五首詩。

  【教學難點】

  深刻體會詩人的胸襟抱負。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佳作迭出,可謂是中華文明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曾記得有位作家說過:如果你缺乏想象力,那麼請多讀讀詩吧。今天,就讓我們漫步於古詩苑,含英咀華,去領略詩的魅力吧。

  二、師生共同品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簡介作家、作品

  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後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出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謝。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2、指導朗讀,初步感受

  ⑴ 教師播放朗讀磁帶,要求學生聽請字音、節奏。

  ⑵ 教師指導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讀出重音。

  ⑶ 師生對擂,比賽朗讀。

  師:同學們,生活中挑戰無處不在,敢於挑戰,勇於超越是現代中學生必須具備的品質。哪位同學有膽量跟老師比賽,比一比誰朗讀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歡迎挑戰,攜手前進。(師大力鼓勵學生踴躍參與,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3、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詩句,概述詩意。

  4、品味名句,感受哲理美。

  師提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為人們傳誦的名句。請你聯絡實際,談談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和認識。

  學生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師引導學生見仁見智,從不同角度欣賞,品味名句)

  師總結:這兩句詩本意是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詩句具有普遍意義。它暗示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新的事物必將代替用舊的事物,前景是無限美好的,詩句體現了詩人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5、小結。

  三、師生賞讀《赤壁》

  1、教師範讀,學生跟讀。

  2、簡介作者並解題。

  杜牧(803~852),唐代詩句 ,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和李商隱並稱小李杜。赤壁是東漢末的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詠赤壁並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借題發揮。

  3、學生藉助註釋,感知詩意。

  4、教師設計一些思考題,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多媒體顯示)

  ⑴ 請用自己的話概述詩意。

  ⑵ 詩歌開頭為什麼從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⑶ 全詩最精彩的是末尾兩句,這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歷史眼光?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5、小結

  這首詩是詠史詩,由折戟的發現引發議論,作者的見解獨特,眼光敏銳,詩中也反映了作者的豪爽胸襟和非凡見識。

  6、學生齊讀,進一步體味詩人的胸襟和氣度。

  四、學生自讀《過零丁洋》

  1、學生講述文天祥抗元的歷史故事。

  師:文天祥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傑出的政治家和詩人。這首詩作於作者被俘後第二年過零丁洋時,後來元軍統帥張弘範逼迫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傑等人,文天祥以此詩明志。

  2、學生推選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範讀這首詩。

  教師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應重讀加點字。

  注意讀出情感。全詩交織著憂國之痛和願為國捐軀的滿懷豪情,語調慷慨激昂。

  3、學生自讀詩歌,藉助註釋,整體感知詩意。

  4、合作研討,品味語言

  請同學們任選這首詩的任一聯,說說自己對它的理解。

  師提示:可從詞語的錘鍊、修辭的運用、表現手法等角度切入。

  學生四人一組合作研討,然後推選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重點賞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聯。

  5、拓展延伸

  請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五、學生齊讀這三首詩,並嘗試背誦

  六、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三首詩。

  2、學生嘗試自己製作配樂朗誦帶,互相聽讀、品評。

【《詩詞曲》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