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淺談電教媒體在古詩教學中的運用

淺談電教媒體在古詩教學中的運用

淺談電教媒體在古詩教學中的運用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佔有一定的比重。這些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於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幾年來,透過教學實踐,我發現若在古詩教學中採用電化教學媒體併合埋地運用,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

  一、創設詩境,感知整體美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闢,具有濃郁的詩意。因此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透過絢麗的畫面,鮮豔的色彩,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優美的詩境。這樣有助於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1.畫面展示意境法。詩是抒發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透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後藉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鍊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絡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於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圖片,那麼教學往往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鵝》這首詩包含了豐富的資訊,有鵝的色彩、形象、動作等等。由於課堂條件有限,如此豐富的資訊僅憑口頭講解是不易表達完整透徹的,故此根據詩意我繪製了一幅活動的幻燈投影片。畫面上:亭臺樓激,楊柳依依,岸邊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著鬍鬚,一個兒童正在不斷地向湖裡那群“嘎嘎”歡叫的大白鵝拋散穀粒。圖中白鵝的頸部、紅掌部均可活動。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想象活動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資訊,學生很輕鬆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畫面說說、生動活潑、天真可愛的白鵝形象,學生就不難表達了:那長著一身潔白的羽毛,有看兩隻紅紅的腳掌的鵝,在清澈淺綠的湖水中悠閒自在地拔掌前行,歡快的引頸高歌。此時水波盪漾,荷葉輕搖,荷花飄香…… 這意境是多美啊!為了引發學生們的參與意識和創造興趣,也為了更好地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我從二年級上學期起就鼓勵學生根據詩意大膽想象,自己動手在玻璃板上為古詩《所見》、《絕句》、《小池》等配畫,在創作中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膽作畫,一張張充滿重稚的畫面,展現了他們對詩意的理解程度,也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更讓他們在詩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薰陶。透過為詩作畫,所饋出他們對詩詞的理解,調節了教學氣氛,使學生學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音樂感受意境法。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絡。在教學中把複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儘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青律,有利於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廠陵》,這是首送別詩,詩人與故的離情別緒,完全寓於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學中我選用了與所教古詩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送別》,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拔動了學生的心絃,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彷彿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後,一直佇立江邊,雖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再如教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可讓學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飽含思念之情的樂曲將學生不知不覺帶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藝術氛圍。又如教學《泊船瓜洲》時,可放一段江南絲竹《春江花月夜》,讓學生微微閉眼,凝神細聽,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這樣學生很輕鬆地就進入了詩歌所描繪的境界中。實踐證明,一運用音樂法來感受詩中意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採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透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於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覆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錄影地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麼意思?詩人為什麼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影,畫面上:草木蔥籠,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民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錄影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雲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於雲霧級繞之中。透過此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

  又如在教學古詩《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可通過錄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地品味了詩中的語言美,很快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概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電教媒體發揮了它獨特的優勢,學生接受資訊的過程由眼一耳一腦一口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琅琅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採用形象直觀的錄影,旋律優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於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如在指導朗讀《望廬山瀑布》時,我先請問同學觀看錄影,讓學生形象感知瀑布壯麗景象,從瀑布跌入山谷發出的巨響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緊接著教師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做示範。透過配樂錄音示範,使學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應讀重,讀慢,以突出香爐峰的煙霧不斷地、慢慢地向上升騰的情景。第三句中“飛流直下”形容瀑布筆直而下,氣勢磅礴,因此讀此句吐字要強勁、響亮,而“三千尺”是作者誇張的寫法,讀的時候音可以

  適當拖長,以增強氣勢。第四句中“疑”是詩人大膽而新奇的想象,應該重讀,以突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讚歎。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孩子們很快就讀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薰陶。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於學生透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詩人滲透在字裡行間的思想感情。

  四、啟發想象,訓練表達美

  詩歌的語言不僅精煉,而且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語言形式為學生創造性地表達美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學中我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以直觀為線索,啟發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美。

  如教古詩《望廬山瀑布》,教學第一句時,我播放配有優美音樂的錄影。學生邊聽、邊看、邊想。教師問:“如果你也來到這般景象中會有怎樣的感受?”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說:“香爐峰上團團霧氣,在陽光中,變成了紫色的雲霞,啊,多美的景象,我彷彿漫步在煙霧燎繞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讓學生領會三、四兩行詩境時,我關掉錄影聲音,讓學生邊看壯闊的瀑布,邊展開豐富的想象,我提問:“你覺得眼前的瀑布像什麼?”有的說:“這長長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揮舞的銀紗,美極了。”有的說:“瀑布從高高的山上奔騰而下,彷彿一條白色巨龍從天而降,”……這樣利用電教手段在教學中展示美的物件,學生從中體驗美,並積極地發現美。表達美,營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這樣有利於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去感受美,領悟美,表達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詩教學效果。

【淺談電教媒體在古詩教學中的運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