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經典文化積累的古詩詞教學策略

經典文化積累的古詩詞教學策略

經典文化積累的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列出積累清單,明確積累的內容與目標。

  教師要對古詩詞教學的內容與目標胸有成竹,列出清單便是一個有效舉措。為此,教師要通讀所使用的特定版本的教材,把整個教材這出現的古詩詞羅列出來,弄清具體篇目和分佈情況,同時把《課程標準》附錄中推薦的篇目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歸入到三個不同的學段,再根據當地學生實際,加入自己覺得需要積累的篇目,這樣,教學就既能反映出客觀規定性,又能反映出主觀能動性,而且能夠體現古詩詞的積累的有的放矢、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二.採用少教多背的思想。

  少教多背,顧名思義就是減少教師細緻入微的講解,讓學生在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大量地背誦積累。這是基於兒童學習規律和心身特徵的古詩詞教學策略。少教多背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根本和主體。少教不是不教,也不是簡單地減少教的內容和時間,而是指切中教學重點和難點,突出教教師講解的精煉性與點撥性,開啟學生的悟性,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小學生憑藉自己獨特的記憶優勢,進行大量的語言積累、意境積累、想象積累、文化積累,為將來的厚積薄發夯實基礎。

  1.囫圇吞棗式的背誦。《論語》中有一段話: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重視例子的啟發作用,他希望教師舉一例後學生就能夠反三,如果舉一例後學生不能反三,就暫時停下來,等待時機成熟再教育。孔子的這一思想也有它的`侷限性的,像《詩經》這樣的古詩,學生是做不到舉一反三的,因為它的語言風格與意境是小學生很難理解的,讓小孩子囫圇吞棗地背誦就行了。小孩子天生有高超的記憶力,要抓住這一天性,增大他們的背誦量,就像牛吃草,先吞下去,到時候再慢慢反芻。死記硬背是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教育家黎錦熙說:背誦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也是一個文明的辦法。

  2.有所感悟式的背誦。有些詩詞,學生能夠在老師的點撥中有所感悟,但僅僅是有所感悟,即感悟的不是很多,不是很明白,是少而淺的比較模糊的一點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理解,這種理解有時候可能還和詩詞的本意完全不一樣,只要學生能夠在學習這構建起自己的一點理解就行了,不要讓學生一味地去探究詩詞的內涵意境,讓他們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記誦下來就行了。

  3.激發興趣式的背誦。有些詩詞,淺顯易懂,真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時,不妨先看圖說畫,再學文,即讓學生在欣賞畫面內容後,根據自己的獨特觀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畫的景與情,建立起完全屬於學生自己的詩歌形象,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分散思維,又能為理解詩歌的本來意義提供比較的材料,使學生在對比理解中把詩歌的意境理解得更準確,更深刻。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我們課堂學習的出發點,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動力。要想吸引學生,我們必須對手中的內容進行處理,整合、增刪……如烹飪一樣,色香味俱全時,學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從而實現真正的主體能動,主觀參與。

  4.理解式背誦。少教不是不教,而是講究在有限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效益,在教學過程中多關注學生容易理解和誤解的知識,清醒所教內容從何處來,又必歸於何處,將會發揮怎樣持久的作用,體現智慧地教學,靈活地調動多樣的教學手段,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讀是詩歌教學的根本大法。熟讀百遍,其意自見。詩歌意境深邃,語言精美,音調鏗鏘,聲韻和諧,具有很強的音樂性,適合於吟誦。教師要做好朗讀示範,讓學生在聽詩中感知詩歌基調和節奏,初步欣賞詩歌之美。所謂把握基調,就是朗讀時表現出詩歌的基本感情傾向,採用合理的抒情方式;詩歌的節奏是指聲音的高低起伏、緩急斷連、強弱長短等,利用聲音的變化,就能形成朗讀的節奏。對學生來說,教師沒有必要去向學生講授這些知識,只要做好示範,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朗讀示範,能增強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學生的模仿讀,能感受作者在字裡行間的語音節律,受到直接、強烈的感染。學生反覆誦讀,就會把詩歌的情與境慢慢地意會出來,傳遞出來。

【經典文化積累的古詩詞教學策略】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