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四步曲”

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四步曲”

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四步曲”

  摘要:古詩詞自身的特點是語言精煉和諧、感情深沉豐富。很多學生在面對古詩詞閱讀題時難以下手,只停留在詩歌表層意象層面的感知上,難以去進一步挖掘詩歌深層的含義,從而無法捕捉到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針對這一問題,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認為閱讀古詩詞,應指導學生抓住四個環節,即知人論世、誦讀感悟、品評賞析、探究體驗。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技巧,透過反覆朗誦,深入體會,來感受詩歌的藝術形象,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知人論世、誦讀感悟、品評賞析、探究體驗。

  一、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才能體會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此,後世歷代詩文論者多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詩人的生平、經歷、境遇等都會在詩歌中有所體現,並形成詩人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個性,決定著詩歌的特殊主題。如陶淵明的脫俗與田園情結,李白的大氣豪放,王維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閒適與愁苦。

  “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詩人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瞭解他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東西寫作,也就是把詩作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絡起來考察。詩歌作為典型的文學樣式,其思想內容不可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時代,北朝戰亂頻繁,加之北方少數民族性格粗獷剽悍,在詩歌中往往表現出尚武精神;南朝社會相對比較安定,故南朝詩多寫男女相思。唐代社會安定,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詩歌題材自然也就豐富多彩,有希望建立軍功的、反映邊塞生活的、描繪山水田園的,等等,達到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峰。鑑賞古典詩歌,一般要聯絡其寫作背景,才能從深層次準確地而不是牽強附會地把握主題。

  二、誦讀感悟

  “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使自己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必須加強朗讀。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感強,特別適合誦讀。誦讀古詩詞,對於深刻地理解作品,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比如《蜀道難》中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作者大膽奇特的想象,只有透過反覆誦讀,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鏗鏘和諧的聲韻之美,感時傷懷、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品讀咀嚼,掩卷深思,嘆惋無窮。誦讀又可以分為:

  一是熟讀成誦。多讀,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多讀,反覆地讀,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透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逐步積累,養成整體感悟的能力。

  二是聯絡擴充。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絡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絡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比如《錦瑟》一詩中,首聯迷離朦朧的意境,頷聯悽婉悲怨的情感,頸聯清新明麗的畫面,尾聯的豐富內蘊,缺少了想象的參與,是很難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三、品評賞析

  古典詩歌語言凝鍊、語意含蓄。語言表達上有許多特點,諸如受字數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於韻腳的約束,不得不運用倒裝;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納豐富的內容,所以常採用多種修辭手法;遣詞造句要合轍押韻等,只有從這些細部入手,反覆品評,仔細賞析,才能進而分析作品的結構層次,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最終對作品的思想內容作出準確的評價。

  在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

  1、比喻。古典詩歌中運用比喻,寫景狀物時能突出生動的形象,強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議論抒情時能以生動形象強化表情達意,從而深化詩歌的主題。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寸草心”“三春暉”分別比喻“遊子”“母親的恩澤”。)再如:“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萬壑松”比喻音樂震撼人心的效果。

  2、借代。借代是古典詩歌中運用很廣泛的一種修辭手法。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望天門山》)中的“帆”本是船的一部分,但其借指“船”;“岸芷汀蘭,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鱗”同樣也是採用部分代替整體的借代手法,借指“魚”。

  3、託物起興,意味雋永。如巧用雙關、象徵等手法來寫,更為別緻。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首句託“紅豆”起興,暗喻後文相思情,用語清純又極富形象性。“春來發幾枝”,寄語設問,饒有情趣,讀來倍倍覺親切。“願君多采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實際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誼,用語誠懇動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雙關,加上這“最”字更顯含蓄深婉。全詩選擇象徵赤誠友愛的紅豆來寄託情思,語淺情深,意味深長。

  4、 色彩烘托法。色彩烘托指的是詩人在作品中把多種色彩並列在一起,相互映襯,使人感到鮮明、振奮、活躍,從而加強意境中的效果。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中“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天百花盛開,已極紅豔,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春江水綠,紅豔豔的陽光灑滿江岸,更顯綠波粼粼。這裡,同色烘染提高一色彩的明亮度,異色相映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造成一種紅者更紅、綠者更綠的效果,正因如此,作者怎能不憶江南呢?杜甫也是著色的高手,“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都豔麗如畫。

  另外還有對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襯托(辛棄疾的人生際遇使他在《破陣子》裡抒發英雄末路之感慨,以夢中的理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反襯現實的“可憐白髮生”,以壯寫悲,更顯其悲。);互文(“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其中“秦”與“漢”互補見義。即明月仍是秦漢時的明月,山關仍是秦漢時的山關,以此來映襯物是人非,並非明月屬秦關屬漢。);倒裝(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其正確順序應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等等。

  四、探究體驗

  透過前面三步,我們已經瞭解了詩歌的作者與寫作背景,整體感知並瞭解了詩歌的語言特點。這一步,我們的關鍵就是要在前三步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挖掘、領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

  從古詩的內容上,我們可以把古詩分成三類:寫景抒情類;敘事抒情類;狀物、託物言志類。下面各舉一例來談談如何進一步去挖掘、領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

  1.寫景抒情類

  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與鳥鳴本是賞心悅目的,但讓處於戰亂中的作者看來,卻成了“花濺淚”、“鳥驚心”。

  2.敘事抒情類

  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和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採用逐層深入的寫法。第一句的“僵臥孤村”和“不自哀”互為轉折關係。即:雖然“僵臥孤村”,但是並“不自哀”。要是別人處在作者年邁孤獨、身體衰弱的境地,肯定會悲觀消沉,但是陸游他不。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遞進。即:不僅“不自哀”,而且還要思念“戍輪臺“,足見詩人“窮且益堅”的雄心壯志。後兩句承接前兩句的意思,但在語意上更加深入一層。由於詩人思念甚切,直至深夜還不能成眠,因而能聽到屋外的風雨聲,疑為千軍萬馬在奔騰,這樣促使他在睡夢裡也跨著戰馬,奔向冰天雪地的北方前線,和敵人展開了英勇的博鬥。這種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寫法,完全符合生活邏輯,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詩人急切思念殺敵報國的心情。

  3.狀物、託物言志類

  比如王安石

【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四步曲”】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