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醫療/製藥> 個性化的醫療

個性化的醫療

個性化的醫療

  灰白而蓬鬆的頭髮,配上隨意的絡腮鬍,Nikolas Rose教授看上去親切而隨和。

  這次論壇中Rose教授論述的題目是“個性化醫療:一種全新醫療正規化的承諾、問題及危害”。演講雖被安排在了下午,可教授清晰的邏輯和頓挫的講述無疑使眾學者的精神都為之一振。趁著茶歇,記者對教授進行了簡短的專訪。

  Rose教授在論述裡駁斥了個性化醫療的支持者提出的“3P”設想,即實現醫療的“Personalized、Predictive、Preventive(個性化、預見化、預防化)”。“我覺得這三個目標都不大可能實現。就拿預見化來說吧,目前很多疾病都是難以被預診的。因為一種疾病可能有非常多的病症表現形式,比如帕金森病,它最初的症狀非常輕微而不容易引起重視,之後的症狀又會有很多種,給診斷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即使有的病症被預先診斷了出來,病症的真正發病時間、病症惡化的速度、病症會持續的時間,等等,這些都是幾乎無法作出預判的相關問題。”記者問及“3P”中哪一個會有可能最先被實現時,Rose教授如是說道,帶著些許堅定,維護著之前演講中的觀點。

  個性化醫療帶給社會個體的遠不只是有針對性的醫療診斷與治療。它會使就診個體感到不可避免的焦慮情緒。Rose教授接著簡單分析了一下產生焦慮的`原因。“社會個體通常會面對拿到手中的個性化醫療診斷感到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對診斷書進行恰當的理解和分析。很多時候,那些所謂的診斷僅僅是針對就診者某一個方面基因狀況的片面檢查結果,並不具有整體的代表性。可就診者多數時候都會把診斷書上的所有情況看作是最具權威的全面的診斷結果。”而對於進一步問到的如何避免這種情緒而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診斷結果,Rose教授微微沉吟著細想了下,回答地很簡練:“我想保持著警惕感就好了。這種警惕感首先是說,大家不會放棄對自己健康狀況的關注,還是會進行定期的檢查和診斷。其次就是不要輕易相信藥品製造公司對藥品效果的宣傳說明,大家應該自己去做一個比較清晰而深入的瞭解。再次就是大家要儘量瞭解些相對專業的醫學知識,不單單是拿著診斷單去詢問醫生。”

  個性化醫療的診斷結果所影響到的也僅限於接受診斷的個人,它的影響會沿著與就診者相關的社會關係網路蔓延開來。“個性化醫療的支持者建議年幼的兒童都接受個性化的檢查診斷,可診斷結果並不會只針對於受診的兒童,而是會改變這個兒童周圍很多人的看法。他的家人首先會感到擔憂,他的老師會對他另眼相待,只要他的身體狀況有哪怕很細微的變化,大家就會自然不自然地將這些變化和他的病症診斷聯絡起來,而得出很多不必要的結論,採取很多不必要的措施。”Rose教授似乎顯得略微有些擔憂,舉例說明著個性化醫療的潛在影響。在被問到相對合適些的應對方式後,教授又繼續給出了幾條很實際的建議:“首先應該做的是把個人行為放在一個整體的背景下進行。社會是一個整體,人類是一個整體,人們的醫療衛生也應該作為一個整體性的問題來予以考慮和解決。接著,就像我剛才說的,要普及醫療知識的教育,讓大家對自己的醫療問題有清晰和理性的理解。然後,心理上要放輕鬆些,不必處於診斷結果帶來的沒有必要的焦慮情緒中。”說完,Rose教授停了會兒,似乎是在想著還有什麼可供參考的做法。

  整體和個體的微妙關係也是Rose教授在專訪裡重點闡述的內容。教授直截了當地回答了個性化醫療對社會整體和社會個人所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對於社會整體來說,當一部分人以個性化醫療的名義被排除在社會醫療系統之外時,並且通常情況下這一部分人是在經濟、社會地位上佔優勢的人時,社會整體的醫療體系裡剩下的就是在教育、經濟等方面上相對弱勢的群體。這些處於相對弱勢的人來對醫療體系進行完善與改革時,必然會有很大的侷限,這在一定程度上便阻礙了醫療體系的進步程序。相應的,對於個體,個性化醫療在無形之中抬高了醫療費用,使個體的經濟負擔相對加重。同時,大多數經過了個性化醫療診斷的就診者,在治療階段仍舊會轉回到社會整體性的醫療體系當中,這就形成了一個診斷的迴圈圈,而造成的則是醫療資源的浪費。”

  “你可以說我是保守主義者吧,我傾向於整體性的團結一致,也堅持我對於個性化醫療的觀點。”末了,Rose教授像是打趣又很認真地補充著,像個執著而無畏的衛士,若有所思地盯著北京論壇的會徽。

【個性化的醫療】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