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解析國內設計傳統文化的簡單化

解析國內設計傳統文化的簡單化

解析國內設計傳統文化的簡單化

  摘要:文章初步分析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聯絡,並探討了傳統元素在現代設計中廣為應用的社會背景和原因。以國際現代著名設計為例,論證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息息相關,是現代設計得以發展的土壤和靈感來源。同時指出當前的中國現代產品設計中存在著將傳統文化錯誤解讀的現象,並嘗試提出解決的思路。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設計;簡單化;思想傳承

  引言:近年來,人們生活中出現頻率頗高的一個詞就是“中國風”:國內設計界近幾年對中國傳統設計也特別的偏好。特別是我國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之後,以“祥雲火炬”為代表的一批產品廣受歡迎、成為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完美結合的成功範例。這其中不乏深受市場歡迎的產品,比如聯想推出的“祥雲”系列產品,步步高i6“青韻”手機等。這些產品都將中國風格的外型設計作為產品的主要賣點之一,而這也的確收到了良好的市場效果。應該說,在中國設計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極為有益的嘗試,設計師們在先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給本土設計師以極大的信心和鼓勵。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中國人隨著國力的日益強盛,民族自信心大幅度提高的一個表現。但是,中國當代設計最為人所詬病的就在於“模仿”和“複製”。一款成功的產品往往會引來十倍、百倍的模仿者。這種不計後果的盲目追風造成了時下國內的傳統設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現象。使得大眾對中國傳統元素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從追捧變成反胃。對於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簡單的照搬,而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創造性的繼承和應用。

  一、現代設計的傳統本源

  (一)傳統文化是現代設計的本源傳統文化是現代設計無論如何都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傳統文化讓現代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又愛又恨:現代藝術既想要從傳統文化中突圍,又時刻需要回過頭來從傳統文化中吸收養分。不管是設計師還是設計為之服務的大眾,傳統文化都早已成為深深打入他們血脈深處的烙印。

  社會文化的一切都可以說正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成為傳統。人在成長階段所接受的教育,也是經過時間的考驗而積澱下來的歷史文化精華,不僅僅是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初步形成正是與其所處的環境,所接受的教育和社會閱歷共同作用密切相關的。那麼這個人對於產品和設計乃至藝術的認知就必然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

  作為純藝術家或許可以完全無視大眾的接受能力而推出自己脫離傳統甚至驚世駭俗的作品,以達到標新立異,出奇制勝的效果。但是作為一名設計師,其設計作品是需要為大眾所接受,為市場所認同,從而創造經濟價值的。那麼,設計師就必須考慮如何迎合大眾的接受能力和消費心理。這就需要設計師時時刻刻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料和靈感,在新的設計中給大眾或多或少透露出設計的傳統特徵。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一個藝術家或設計師,從其開始學習藝術和設計之初,必然要經受傳統藝術理論的薰陶和傳統藝術的訓練,才有可能發展出新的藝術理念,建立新的藝術體系。

  達·芬奇深入學習了蛋彩畫的理論和技巧後從而最終完善了油畫技法,奠定了西方油畫藝術的基礎。畢加索對於傳統藝術來說算是最叛逆,最驚世駭俗的代表了。但是他早年卻受到了長期的,極為嚴格的傳統繪畫藝術教育。看到他的早期油畫作品(圖1),我們發現他的傳統技法的油畫水準是大部分長期從事傳統繪畫的畫家也無法與之相比的。“文藝復興”運動沒有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傳承談不上覆興。而沒有中世紀哥特文化的啟發,“工藝美術運動”也無法興起。可見只有學習傳統,瞭解傳統,理解傳統,最終才能突破傳統。

  (二)傳統文化元素在外國現代設計中的體現西方國家先進的製造技術和深厚的設計理論基礎,其直接原因就是科學技術的長足發展,這種發展,使延續了數千年的手工藝,演變成機械化大生產。但是,儘管在科學技術史上有了這樣實質性的飛躍,進入全新的現代設計時代。但是西方積澱了數千年的傳統文化與藝術,仍然在現代設計中,被自覺不自覺地傳承著。

  法國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是盧浮宮的擴建部分。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在這件作品中,貝聿銘先生刻意將歷史與現代的.交織用一種透明的方式展現出來,玻璃消除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在形式上向先祖致敬,在內容上為時人閱讀,現代和歷史以如此奇妙的方式融合為一體,這裡也包含著獨特的東方式的哲學思考。

  著名傢俱設計大師漢斯·維格納的“中國椅”(圖2)是公認的以現代設計思想重新賦予傳統設計以新的生命的經典作品。這件經典之作已將中國明式圈椅簡化到只剩最基本的構件,但每一構件又被推敲到“多一分嫌重,少一分嫌輕”的完善地步。這件椅子適合於多種場合,在國內外均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

  由以上例證可以看出,在任何設計領域,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的影響是時刻存在的,並給現代設計以新的表達方式,或者說是現代設計對傳統文化的別樣解讀。

  二、傳統文化與中國設計

  (一)傳統文化的興起是“尋根”的征程中國現代設計不同於國外。國外的現代設計完全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而中國本身的現代工業體系的建立可以說是跳躍式的前進。我國建國60年以來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200才走完的道路。而現代設計思想在中國的形成則是從改革開放以後大量西方現代思想的湧入開始的。一時間,身處現代設計思想荒漠的中國設計師們可以說是“飢不擇食”,將各種理念全盤消化吸收,這其中難免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

  我們仿製了日本的家電,仿製了德國的汽車,仿建了美國的摩天大樓……餘秋雨在《千年一嘆》中提到一位義大利學者對他說起對上海的印象,這位學者沉吟良久後,說:“上海很繁華,但是,不要太美國。”可見,在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潮流中我們雖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也漸漸迷失了自己,失去了靈魂。

  這種“尋根”的需求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心理需求:從聲勢浩大的黃帝陵祭祖告天儀式,再到近幾年的一部分人恢復“漢服、周禮”的行為,以及因為韓國將中醫和端午節申遺而引起國民憤慨的事件,是否恢復繁體字的討論等現象都是基於這種“尋根”的心理。中國人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走得太快,不得不在沿途割捨、丟棄了許多傳統的牽絆。但是等到我們可以停下來喘口氣的時候,我們發現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徵在生活中正逐漸消失殆盡,於是這種“尋根”的心理成為了整個社會的心理需求。

  設計師們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加入設計作品是設計師們在這次“尋根”征程中的努力,也是迎合了整個社會的心理需求。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簡單化”是癥結所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是具有特定的氛圍的,傳統的語言也只有在特定的場合中才會發揮其特殊的意義。但是現代社會條件下,傳統生活方式已經被完全取代。而中國現代國民教育也基本消去了傳統文化的內容。傳統文化在時下的中國已經失去了生存語境。

  整個社會“文化尋根”的需求給了傳統文化興起的一個契機,但現在的事實卻是整個社會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已經不足,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出現了偏差。正是這種“需求傳統文化,卻又不瞭解傳統文化”的現象使得設計師不免急功近利,以經濟利益為最高準則。將最為大眾熟知的幾個傳統意像符號化,簡單化,然後用在任何他們認為需要“傳統化設計”的地方。

  這樣做,是很容易讓設計在短時間內為大眾所接受。但是,經過這樣處理的傳統文化元素已經失去了其最初的意義,在再三的模仿和套用之後,諸如“祥雲”和“中國紅”這樣的傳統文化元素已經褪變為一個簡單的裝飾性符號,甚至一個單純的圖案。而難道我們泱泱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最終只得這麼一點嗎?將傳統文化進行“符號化”、“簡單化”、“集中化”的應用就必然造成了設計創意的“扎堆”現象。使得設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從而引發了反效果,造成“過度裝飾”的泛濫。

  三、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是傳承的關鍵中國古代設計是與古代先民的思想文化體系息息相關的。

  其造物原則與古人的“天人感應”、“五行陰陽”等學說都有著密切的聯絡。而且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來也是在不斷吸收和變化的。無論是商周先秦的青銅藝術,還是兩漢魏晉的畫像石磚;無論是南北朝時期的大佛石窟,還是隋唐五代時期的三彩織錦;無論是宋元年代的官窯青花,還是明清時期的景泰藍。

  各個時期都有其特殊的造物原則和理念。每個時期所推崇的文化、宗教、哲學等等也都各有千秋。

  古人先賢用其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為基礎,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都達到了徹底窮源的境界。他們所創造的器物形式、圖案、風格都是有著深厚的思想依據的。形式、圖案、風格這些造型元素從來都不是無根的存在。唯有理解和把握古人的造物原則和思維方式才能夠真正理解古代傳統文化。

  許多現代設計師,僅僅是從歷朝歷代的殘卷畫冊中這裡拓取一個符號,那裡擷取一段線條,東拼西湊,就自以為是完成了一項了不起的“傳統設計”。但是,事實上他並沒有真正深入瞭解學習傳統文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像學外語只記得幾個單詞而不懂得語法一樣徒勞無益,說出來也讓人不知所云。

  中國傳統造物思想不僅僅是“中國紅”和“祥雲”。曾幾何時,我們推崇“疏影橫斜水清淺”的清雅,推崇“小樓一夜聽春雨”的散淡。推崇“真水無香”的至味,推崇“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的簡約。這些才是幾千年來先民們傳承下來的思想精華,設計應該從這些精神財富中體會到什麼,吸收些什麼。應該努力將設計中的“中國符號”變為設計的“中國神韻”,而不是用整日用大紅大紫的顏色和層層疊疊的祥雲來灼傷和疲憊大眾的眼睛。

【解析國內設計傳統文化的簡單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