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新年> 迎新年相關資料

迎新年相關資料

迎新年相關資料

  春節眾多習俗在千百年的歷史演變到現在,有些已不再記得,而有些我們還相傳沿用至今。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迎新年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古代的過年習俗

  【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

  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的日子。祭灶在老底子,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貼春聯、窗花、倒貼“福”字】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這習俗起於宋代,每逢春節,無論城市、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貼春聯、窗花都是為了增加喜慶氣氛;“福”字倒貼是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

  【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春節掛貼也很普遍,是一種風俗和信仰,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

  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來被紅紙代替。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寓意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新的一年,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來除舊迎新。

  傳說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

  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受拜以後,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

  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初二送禮忌單數。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歲”與“祟”諧音,壓歲錢意思也就是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吃年糕】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

  正月初三————“歸寧”節,嫁出去的女兒們在這一天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

  正月初四灶神節———恭迎灶神回民間,在老皇曆中佔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又稱為“羊日”;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

  正月初五財神節—————接財神回民間,傳說那天是財神的生日,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正月初五還有破五一說,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

  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

  大年初七“人日節” 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 休養生息“人日”,傳說裡若這日天晴,代表人身安適;若陰雨,則疾病瘟疫生,又稱“七煞日”。

  【攤煎餅】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吃七寶羹】

  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

  不過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材料也不同,取意也會有差異。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

  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

  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

  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

  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

  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

  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

  又稱“順天聖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

  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後演化為元宵節觀燈。

  各地的春節習俗

  浙江: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接三神: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黏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拜祖: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蒼南,叫“探正月”,到一般親戚家裡去,都要帶禮品。

  江蘇: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 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中原春色河南:送神慌年忙祭灶。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湖南: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

【迎新年相關資料】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