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作文指導教學經驗

國小作文指導教學經驗

小學作文指導教學經驗

  一、生活與體驗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體驗是真實的基礎”,厚積而勃發,學生胸中“積蓄”越多,寫起作文來越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作文內容就越豐富多彩,寫快樂的事的作文。大千世界是紛繁複雜的,有聲有色的,學校、家庭、社會無不折射著生活的光芒和色彩,而且也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各種變化。只有對生活充滿摯愛和關注的人,才能從中捕捉那些不易察覺的存在與變化。教學生寫作,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眼睛去“攝取”鏡頭,用耳朵去聽聲音,用嘴去說話,用手去操作,用身體去親身經歷,用心靈去感悟生活。如馬佳吉同學寫的《借筆》:

  在第二節數學課做作業的時候,突然鮑馬苗的筆又出“毛病”了。

  ……於是鮑馬苗對我說:“馬佳吉,請你借支筆給我?”我也沒有理睬他,繼續做作業,可是當我再次拿起筆寫字的時候,卻怎麼也寫不快。因為我在寫字,眼前就出現剛才他向我借筆的神情。我再次停下筆來,看看自己手上拿著的筆,又瞧瞧鉛筆盒裡三支多餘的自動筆,真不知如何是好。借吧,我怕自己的筆又成了他手下的犧牲品,因為他自己的五六支筆,再加上我同桌的一支筆,都是他弄破的。不借吧,我看他那焦急的樣子,是要急著用,就連眼睛也快溼潤了。我這還算是他的好朋友嗎?

  怎麼辦?怎麼辦?我又為他的事感到忐忑不安。

  看著他那可憐而又焦急的樣子,實在於心不忍。何況,我有三支多餘的筆!為什麼不做一件好事呢?

  可是,當我想借筆給他的一剎那,同桌又連連勸我別借給他。於是,我又猶豫不決。

  “到底借不借呢?”我問自己。我看著鮑馬苗,回頭又看看同桌,終於把筆借給了他。

  看到他拿到筆那高興的樣子,我這才安心地寫作業,心裡的一塊石頭也落地了。

  借筆是小事,是同學間常發生的事,但作者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真實細緻地描寫出借筆的心理過程,刻畫“於心不忍”的心態,生動細緻。如果沒有作者的真實的生活與體驗就不會寫出那麼精緻的文章來。

  二、閱讀與吟誦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平時有許多老師都注重讀寫結合。我們的語文課本是閱讀的好材料,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文質兼美、情景交融,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果反覆吟詠,就會獲得語感。如朱自清先生寫的《春》一文中描寫“春風”的句子,透過反覆吟詠,使讀者感受春風特有的氣息與魅力,無不被春所陶醉。這種語感只有反覆吟詠,才能獲得,加以積累,將“彼言”轉化為“已言”,以豐富自己的`言語底蘊。學了後,一位學生寫了一段描寫春天樹的話:

  “春到人間草木知”,不錯的,春臨大地時,蜿蜒曲折的小徑兩旁的大樹,有的已長出了小芽,探出頭望著這個美麗新奇的世界,嫩嫩的、綠綠的,有深有淺。枝丫間,幾隻小鳥來湊熱鬧,高興起來了,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快樂的嬉戲。也許這就是詩人白居易所說的“幾處草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如果學生除了課本以外,什麼都不閱讀,那他在寫作時也難左右逢源,甚至有時想表達卻感到山窮水盡,欲言難語的窘態。所以,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與年齡特點,引導他們進行拓展性閱讀,到更廣闊的空間去閱讀。一般地說,小學階段的學生由於好奇,喜歡讀童話故事與神話故事;由於渴望生活,喜歡讀兒童小說與科幻小說……教師應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引導學生走進文學的殿堂。我一直從事高段的語文教學,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名著與詩詞。學了《景陽岡》讓學生讀《水滸傳》;學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讓學生閱讀《西遊記》;學了李白的詩,讓學生蒐集李白的詩並吟誦……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為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還紮下了文學的種子,小學生優秀作文《寫快樂的事的作文》。另外,每天二十分鐘的課外閱讀(包括天文、地理等各類知識的閱讀)是我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的重要作業,故有的學生看課外書成了生活的必修課。

  三、求真與想象

  “童言無忌”,童心,本應該是純潔無瑕的。但由於教師指導不當,或為了應付考試等原因,許多學生學會了編造,明明不是親身經歷的事,可以用第一人稱出現在他的作文字上;明明不是親眼看到的事,他可以寫得感慨萬分;甚至在高考中有部分考生不惜“犧牲”自己的父母,他能寫得催人淚下,博取閱卷老師的同情分。這種虛假現象是對真實的一種背叛。久而久之,虛假成為他們作文的一種習慣,他們都不知道怎樣才能說自己的真心話,卻深深掩埋起那個與眾不同的自己的作文個性。古人說“言為心聲”,學生習作尤其強調寫真事,抒真情。葉聖陶老先生說:“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後有所撰作。”因此,我們不必刻意地去追求嚴謹的結構,深刻的中心,逼著學生逐日“老成世故”。因為空話、大話、套話或是些用華麗詞藻堆砌起來的作品都是毫無生命活力的。教師要相信,憑著孩子們的青春活力,憑著孩子們的輕鬆自在,憑著孩子們的天真爛漫,寫出的文章才顯得清新亮麗,生動感人。

  於是,我就從點滴開始引導。我提倡“我手寫我口,抒我情”,多寫“大膽文”,不要給學生的作文加框框,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與空間。主要形式有:日記。日記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內容與形式也不限,甚至是對我的批評也不加控制與指責,但要求必須是真情實感,不許虛假;隨筆。主要是結合課文的空白處或虛處進行練筆,如學了《請求》一文後,讓學生給父母或老師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真實的心裡話。學《掛兩支筆的孩子》一文時,讓學生根據“老師找小亮談話”或“小亮又掛上兩支筆後會怎麼樣?”寫片斷。學了《養花》一文後,讓學生談談體會。因此,每次寫作與考試作文中,我班學生不會出現可以“進博物館”的材料或學生中出現的共性文章,能做到材料廣泛,內容新穎,有自己的特色與個性。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說得好“最傑出的藝術家本領就是想象。”學生神思飛揚,浮想聯翩,那麼寫出來的文章肯定非同一般。一次作文課,我徵求學生的意見後,決定以《未來的______》為題作文。上課時,藉助美妙的音樂,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維快樂的馳騁,未來的大米、未來的學校、未來的房子……各式各樣奇思妙想在瞬間悄然而蘊,結果學生用十五分鐘的準備,就清晰、生動的口述出來。學生如此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給文章帶來了新意,帶來了勃勃生機,令我與聽課老師驚歎不已。

  四、活動與實踐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特的想法表達出來和氣氛中,才能產生使兒童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要學生對作文有興趣,先讓學生玩得有趣。組織一項活動或遊戲,可以引發學生多方面的思考,使之獲得不同的活動與作文體驗,同時啟用他們的思維和語言。如班上舉行野炊活動,學生經歷了壘灶到炒菜和最後的用餐、洗刷的過程。整個活動雖困難重重,但大家都興致勃勃,享受了勞動與成功的樂趣。接著,我要求以“野炊”為內容,學生自己命題,選擇自己合適的角度進行作文,學生興趣盎然,文思泉湧。再如,寫一項活動或遊戲,讓學生的情感在參與和實踐中體驗,文章怎會不生動、不率真、不靈動呢?寫《吹雞毛比賽》,我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吹雞毛比賽活動,讓學生玩得盡興,直到學生要求寫作為止。結果,學生花了一節課,作品就“問世”了。文章寫得栩栩如生,抓住雙方選手的動作、神態,以及比賽氣氛恰如其分地描寫出來,讀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當時我不讓學生不參與活動,多花幾倍的時間讓他們習作,也不會有如此好的效應。

  五、評價與發表

  在作文評改中,我主張“自主、合作、評價”,即:先作者本人修改,再同學間修改,然後是同學與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前我會問:“你想對他(她)說些什麼?”,並要求學生評價時一分為二,客觀公正,先誇優點,再指出修改的意見。教師的評價,是對學生作文水平高低的裁定,也是作者本人作文後最關切的結果。因此,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我自始至終堅持遵循“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教師無意中的批評會扼殺學生對作文的興趣與信心,一顆發芽的種子埋沒於泥土,更不會抽枝展葉,教師怎會忍心?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春天來了》的文章,我看了後寫了這樣的評語:你的文章寫得很美,結構佈局精緻,言詞豐富,體現了你的文學功底,把讀者帶入了春天童話般的世界。如果你再去享受一下春天,也許會有更多的驚喜與發現!令我驚喜的是,這位學生第二天帶來的作文又能展示春的真實。當時我真慶幸沒有做“劊子手”,如果那時我寫“你的文章不真實,語言太華麗,重寫!”,那麼結果將會是傷了一個學生的心,甚至失去對作文的興趣,對文學的嚮往。

  同時,我鼓勵學生大膽向報社投稿或參加各種徵文活動。在學生中形成了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把寫作當作一件樂事。

  開放式作文是在豐富學生生活,大量閱讀和結累的基礎上的。同時,教師儘量放手,讓學生盡力展示自我,不論章法,喜笑怒罵皆成文,讓學生傾吐真情,放飛心情。這樣,讓學生的作文快樂起來,會收到不同凡響的效果。

【國小作文指導教學經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