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分格作文教學法

分格作文教學法

分格作文教學法

  “分格訓練”,是常青聽數學教師講“線是點的集合”,受到啟發而領悟出來的寫作方法。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分格作文教學法,歡迎大家閱讀。

  一、分格作文教學法簡介

  常青,全國優秀教師。1927年10月出生於河南欒川縣。1948年參加革命,後入華北軍政大學學習,從事成人教育,創立“速成寫作教學法”,因此榮立特等功。1958年轉業到北大荒八五五農場,一年後從事小學、中學語文教學工作。1977年調入牡丹江農墾師範學校任中文教師。曾任全國寫作學會理事。

  著作有:《速成寫作分格法》(1987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寫作基本功訓練分格教學法》(黑龍江牡丹江農墾師範學校編印),《分格作文法:小學百格訓練》(1997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早在50年代,他就創造過從“我寫我”到“向外轉”的一套作文訓練法,受到部隊幹部、戰士的普遍歡迎。經過長期的作文教學實驗,他總結了寫作訓練效果不佳的三個根本原因:一是“難點集中”;二是“三鬼纏身”,這“三鬼”是:無事可寫、無話可說、無法下手;三是“脫離實際”。他決心“探索寫作基本功訓練的系統內容”。籃球訓練法啟發了他:籃球訓練可以先練傳球、帶球、投籃,後練進攻防守的戰略戰術,同樣作文訓練也可以先分項訓練,後進行綜合訓練。在反覆實驗中,他逐漸摸索出作文“分格訓練”的一系列方法。1980年《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通訊》發表了他的“分格”教學專輯,產生了全國性影響,標誌“寫作基本訓練分格教學法” 正式形成。

  “格”是什麼?“格就是規格。畫方就是方,畫圓就是園,一定要合乎規格。要按規格學習作文。”“格”由素、量、序三個因素構成。素,是構成本格的內容,它是格的基礎。量,指本格內各位素在本格的'合理組合中,最佳的數量或最最佳化的比例;它與詳寫、略寫有關,與內容的剪裁和資訊有關。序,是指本格內的各位素在排列組合中,最簡單、最合理、最常用的先後次序;它與思路和資訊有關。例如“行者將身一縱,跳上雲端,手搭涼蓬,舉目觀看,說道:‘師父,有了!’”,這句話屬於動作強調格,其“格”解析為:“人1+動作4+話1”。人、動作、話是“素”,“量”依次是1、4、1,“序”依次是:人—動作—話。“格”也可以用圖表表示。

  每一類“格”,根據素、量、序的構成情況,由簡到繁分為四個層級:說明事物客觀存在的“最簡格”,經常被應用的“基本格”,渲染、深化表達的“強調格”,增加力度、擴大容量的“迭加格。”

  常青把作文基本訓練的內容劃分為四大塊:觀察能力訓練、想象能力訓練、語言運用能力訓練和主要文體基本能力訓練。他力圖從觀察、思考、語言、各類文體表達能力幾個方面,建立起比較科學的、系統的基本功訓練體系來。這四大塊內容分解為265“格”。例如觀察能力訓練中,分五味、七情、八景等。五味包括動作辨析、形態辨析、聲音辨析、顏色辨析和味道辨析。七情有喜、怒、哀、懼、愛、惡、欲。八景是林木花草、冷熱寒暑、江溪巒峰、星辰雷霆、鳥獸蟲魚、風雨陰晴、春夏秋冬。據此將觀察能力訓練分出100多“格”。

  作文分格訓練需要編輯分格作文教材。初中265“格”,按照“格”的難易程度,編排起來,供初中三年使用。每一個“格”編輯為一個訓練單元。例如“顏色辨析”格,先有“解說”,次有“顏色辨析格”,再細分“簡單格”“常用格”“渲染格”“迭加格”依次編排。“顏色辨析”裡“簡單格”包括三項內容:(1)格例,(2)格例解析,(3)格例練習。格例練習一般兩小題:第一小題是按照“以格帶文”方式練習,第二小題按照“以文帶格”方式訓練。

  分格作文訓練形成了獨特的“分格作文法”:“是以作文的基本功為內容;以思維訓練為核心;從素起步、從微深入、從神思起飛、從我下筆;打通思路,強調收入,並以分格為特點,先入格,後破格,先分格,後合格,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力求速成的、科學化的作文教學方法。”

  “分格”作文訓練的課堂教學程式是:(1)標出格名。講解學習本格的目的、意義(2)展示格例。(3)解析格例。師生共同完成。(4)歸納整理。用簡圖的形式或者表格的形式呈現本格內容,加強理解和記憶。(5)公佈、對照格文。印證格例,加深印象,開拓思路。(6)練習,完成“實習作業”。(7)修改、批改、講評和再作。(8)閱讀求證。要求學生在大量閱讀中,尋找與本格素、量、序相同或接近的例證,以擴大視野、思路,為“破格”奠定基礎。

  “分格作文法”先後8次在全國會議上被推廣,同時《光明日報》《寫作》《語文學習》《語文教學通訊》等27家報刊雜誌對此宣傳介紹,不僅在國內產生了廣泛影響,還波及港澳、東南亞、日本、加拿大等地。

  二、分格作文教學法新解

  常青的“分格作文法”是新穎的,新就新在他發現了“格”。他所謂的“格”,用西方心理學魯墨哈特(Rumelhart)的圖式理論來解釋,就是“圖式”;用奧蘇伯爾(Ausubel)的“認知結構同化論”來分析,一個“格”,就是一個“認知結構”。一個“格”,有“簡單格”“常用格”“強調格”“迭加格”之分,若用圖式理論解釋,這四個“格”中“簡單格”是最高階的“圖式”,它包含下一級的圖式“常用格”,“常用格”又包含下一級“強調格”,“強調格”再包含下一級“迭加格”。他提供類似的例句讓學生去讀、去分析,就是強化學生對一個圖式的印象和記憶,然後用這個圖式去理解分析句子,練習就是模仿,就是再現圖式,也即建立一個牢固的認知結構。要學生去讀書,尋找類似的“格”,就是“同化”;閱讀的句子不合這個“格”,也即不合這個“圖式”,學生就理解不了,也就是“同化”不了。如果學生大腦儲存了足夠多的“格”,他或許能換一個圖式來“同化”,來理解。“分格作文教學法”在中小學作文教學中使用,符合這一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透過一定量的“格”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表達圖式,從而提高對語篇結構的理解,也有助於學生依照圖式,進行模仿說話、作文。這一教學法問題有二:一是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多少個“格”、什麼樣的“格”才滿足學生作文的表達需要?二是對於一句話,或者一個簡短的語篇,學習“格”比較容易;若面對一個複雜的句子或者文字,一個長篇大論,學生如何析出“格”,能不能列出“格”來,這就非常繁雜了,非常困難了。若不能析出“格”來,是不是就意味著學生寫不出類似的句子或者作文來?

【分格作文教學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