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家長教育反思隨筆

家長教育反思隨筆

家長教育反思隨筆一則

  讀了《中國青年報》轉載的《不僅僅是語文》,許久以來想說未說的話忍不住想說一說。

  自從兒子上學之後,很自然地,我便成了家教老師。我自侍為文科大學畢業,且又做了幾年中專教師,還有業餘時間爬格子的習慣,所以對當好這個“家教老師”是頗有自信心的。沒想到伴讀近兩載時間,越來越沒有了情緒。

  本來,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是學會讀和寫這兩種技能,一方面能正確理解所讀文章或文字的正確含義,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另一方面能充分地將自己心裡想的道理說明白,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洽如其分地用文學表達出來。所以歸根結底,語文的學習是一種基本功和問題。掌握這個基本功主要要分三個階段,第一是識字,會讀音,能默寫;第二是掌握字、詞的含義;第三是運用掌握的字詞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既然語文是一種技能,在學習過程中主要靠潛移默化。就如同學游泳、學騎腳踏車,無論別人怎樣告訴你怎麼做,你不去實際地學,經常地練,無論如何也學不會。語文學習也是如此。多讀多寫,背誦一些精選的名篇是掌握這一技能的根本方法。而我們繼承下來的語文教學模式,有很多是引人誤入歧途的。比如我上中學時,老師上課的固定程式就是:通讀課文、總結中心思想、劃分段落總結大意,然後完成課後作業題。因為靠學生總結中心思想或劃分段落,總結各段的'段落大意,往往與標準答案相去甚遠,老師就乾脆按教學參考書抄下來讓學生背下來,以應付考試。這樣的學習方法讓許多本來對文學充滿興趣的學生大倒胃口,事倍而功半。其實,課文的中心思想等等就連作者也不可能總結的那麼符合標準答案,何必要難為學生呢。後來我學會寫作文章以後(不是編造作文),才體會到,寫文章時許多情況下是靠一種靈感,下筆之前只有一種模糊的輪廓,寫作過程完全是一種創造過程,成文以後才感到透過寫作,自己的思想才逐漸清晰起來,究竟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段落如何設計,譴詞造句怎樣安排,許多情況下是隨著思路自然反映於筆下的。這與瓦工砌牆是完全不同的功夫。儘管有的作家將寫作戲稱為碼字。

  由此看來,語文的教學存在著問題。回過頭來說,兒子的作業量大的驚人,中午一放學就寫,寫完吃午飯,吃完飯就背上書包上學去。晚上一直寫到九點多上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去寫。平時為了培養兒子的閱讀習慣,買了帶拼音的世界童話名著,人家根本沒有時間去翻。這麼忙幹什麼呢?仔細一瞧,不是機械地十遍八遍地有心無心地抄寫生字,就是抄寫教師編好了的組詞。這不現在就要期末考試了,晚上就一遍又一遍地背誦教師讓抄下來的作業:“學了《小馬過河》這一課使我懂得了遇到問題不能只聽別人說,要自己想一想,試一試,才能把事情辦好。”顯然這是為應付考試。背這些東西有用嗎?還不如背一首唐詩。

  其實,學習語文有好多能吸引學生興趣的辦法。記得上高中時,我們有一位教師教學的方法就別具一格。雪天帶我們到田野觀察雪景;春天帶我們領略自然風光,或去搞些社會調查,然後佈置作文題,學習不再編造,感情自然就流露於筆端。他還教我們多讀名篇,反覆精讀,堅持寫日記練筆。時間一長,不知不覺中語文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學語文學出了一種美感。這種教學方式不是值得提倡嗎?

【家長教育反思隨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