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關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幼兒園工作的主要任務,正確的健康觀念包括幼兒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數幼兒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十分重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參考學習哦!

  摘要:幼兒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幼兒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同時,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認識幼兒素質教育的結構,明確幼兒素質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質的提高,而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就要普及和推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園老師的一項艱鉅任務。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幼兒園工作的主要任務,正確的健康觀念包括幼兒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數幼兒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十分重視,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卻考慮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僅是孩子智力的發展,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他日後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素質。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這個問題。

  一、發揮遊戲功能,使幼兒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遊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遊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遊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遊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遊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遊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為三個原則:遊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採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遊戲、體育遊戲等,解決了幼兒希望能像周圍成人那樣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與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之間形成矛盾。透過遊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遊戲中,幼兒透過對遊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

  如:在“娃娃家”遊戲中,幼兒可以充當爸爸、媽媽、孩子等各種角色,教師適時地參與遊戲,引導幼兒模仿爸爸去買菜、媽媽給孩子餵飯、爸爸媽媽一起帶著孩子去公園等,既培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發展了幼兒語言,又使得幼兒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貓》遊戲中,幼兒扮成各種小動物,幫助貓媽媽找孩子,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動物”將在不同地點找到的小貓送到家裡,並高興地告訴貓媽媽自己是在哪裡找到小貓的。當貓媽媽對“小動物”表示感謝時,“小動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謝。它培養了幼兒為別人著想、助人為樂和禮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創設良好環境,使幼兒保持積極的情緒

  良好的環境少不了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共同組成,形成合力,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幼兒賴依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切實辦好家長學校,向家長們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他們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社會、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環境。學校環境健康,而家庭環境不好,也是不能說幼兒心理發展有了健康的環境。因此要想幼兒心理健康,除了教師努力外,家長也同樣需要努力。當前許多家長由於種種原因,對“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在許多方面需要家長的長期配合和支援。因而對家長宣傳心理方面知識就變得必要了,再者幼兒和父母呆的時間長,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識,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進而給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響。所以說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環境是滿足幼兒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

  三、針對逆反心理,消除幼兒戒心

  在工作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由於方法不當,語氣、言詞過重或偏聽偏信,從而導致幼兒產生逆反心理,引發牴觸情緒。假如這種心理一旦形成,教師和幼兒就很難溝通交流。因此,針對逆反心理,消除幼兒戒心,對及時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1、建立相互間友好的關係。做為教師要善於和幼兒打成一片,要多透過學習、遊戲和各種活動讓幼兒熟悉你、喜歡你、信任你,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覺得你是他們的一份子,是知心的朋友。

  2、對事不對人。在工作中教師常對那些頑皮、調皮的幼兒批評得多,關心得少。久而久之,很輕易對這類幼兒產生偏見和反感,看什麼都不順眼。以至於對本不是問題的問題橫加指責,在一定程度上嚴重的傷害了幼兒的自尊心和積極性。這正是所謂的對人不對事。因此,克服憑主觀主觀臆斷不能容人的作法,對於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3、不翻舊帳。本來這個幼兒只做錯了一件事,假如我們將以往的問題一五一十地抖出,就輕易被幼兒認為你不喜歡他,從而對你產生煩感,這樣會使本來簡單的工作變得複雜。

  四、教學活動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麵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在語言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表述能力,讓幼兒能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群性;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將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我們利用幼兒園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繡花、擦皮鞋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鍊能力,感受一種群體感。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