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行業> 我的作文教學經驗

我的作文教學經驗

我的作文教學經驗

  合理利用圖書角,除去平時時閱讀之外。每週末,同學互相交換課外書,做好讀書筆記。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而是提高了學生作文水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的作文教學經驗,歡迎閱讀。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此都感到棘手頭痛。學生寫作時經常無事可寫,或者是茶壺裡煮餃子——有話吐不出,作文經常出現內容空洞、詞不達意等現象,教師改作文也是苦不堪言。那麼怎樣改變這種狀況,讓寫作不再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這就需要教師長期的訓練與指導,在我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積累了以下幾點經驗:

  一、作文早入手。

  大多數教師普遍認為作文教學從三年級開始,往往忽視低年級作文訓練,殊不知,篇由段、段由句構成,而句和段就應在低年級開始著手訓練,科學研究也表明,兒童從6歲到8歲是發展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最佳時期,錯過這個時機再進行語言訓練將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在低年級就養成良好的說話和寫話能力,為中、高年級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麼在低年級如何訓練學生說話能力呢?我的經驗是首先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說,例如,組詞時讓他們多說自己平常積累的詞,擴大他們的詞彙量;用詞說句子時,引導他們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把前因後果說清楚,意思說完整,鼓勵學生說長句子。記得教學用“匆忙”說話時,一位學生說了這樣一個句子:“中午,媽媽匆忙回到家。”我及時引導:“媽媽為什麼匆忙回到家?”“因為媽媽要做飯。”“做飯不可以慢點嗎?”“媽媽怕我肚子餓。”我笑著鼓勵他:“把這些原因加入你剛剛的句子,老師相信你能把句子說得更好!”學生想了想說了這樣一個句子:“中午一下班,媽媽擔心我肚子餓,匆忙回到家做飯給我吃。”我立刻表揚了他。另外,指名回答問題時,當發現學生表達不準確時,要及時引導他們這時如何準確地表達他們的意思。

  從低年級起培養他們寫週記的習慣則很好的訓練了學生寫話能力。生活中,很多教師要求學生寫日記,當然,寫日記有好的一面,比如能及時記錄當天發生的事,但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並不是天天有值得可記的東西,同時教師每天的工作量大,也不能細緻批改、講評,常此以往,於是就出現學生為完成作業而隨便應付日記的現象。週記不然,在一週中,發生的事情較多,學生值得可寫的東西多,而且,我也重視週記講評,每週我會專門利用一節課誦讀獲優週記,並講評好在哪裡,獲優多的學生給予一定獎勵,這樣,就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寫話的興趣,培養了寫話能力。

  長期堅持下來,我發現這種早期的寫作訓練不但有利於鞏固識字,而且能夠把各項語文基本技能同寫作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中、高年級作文打好基礎。

  二、從生活中尋找素材。

  一項作文要求給學生,有些學生常常不知如何落筆,腦中空空如也,於是就照搬或照套一些作文範例,使作文形成“假、大、空”現象。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是的,造成學生作文“假、大、空”現象就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缺少細緻的觀察,沒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記得在農村小學教三年級的一個班時,有一天上課,叫完起立,學生坐下時,猛然聽到後面稀里嘩啦一陣響,只見最後一排一個學生滿臉驚愕地坐在一堆散了架的凳子上,當時全班鬨堂大笑。緊接著學生告訴我,原來那個學生調皮,好好的凳子他坐了不到一個月就搖搖晃晃,而他那天課間又拿它當了“武器”,結果凳腿脫落,上課鈴響後,他胡亂地把凳腿安好,結果一坐下,就出現開頭一幕。等學生笑完後,我先批評了那位學生,教育他要注意安全,緊接著,我就啟發學生同座在一起先把剛才這件事的情景說一說,再把前因後果說一說,看誰說得清楚,說得有趣。因為是剛剛發生,又是親眼目睹,學生立刻有了興致,同座在一起興致勃勃地說起來,能看到他們臉上開心的笑容,,說明他們已融入了這件事中。同座互說後,我又指名平時寫作水平差點的學生站起來表述,在他的表述過程中,事情經過很清晰,但當時場景的描述沒有表現出有趣,這時,我又及時引導平時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用準確、幽默的語句敘述當時的場景,學生立刻感受到語句不同,表達的效果就不同,最後我再要求學生當場把這件事寫到作文字上。事實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作文訓練。我想,成功的關鍵是因為及時地觀察指導,使他們有物可寫,及時地指導寫作方法,使他們知道如何透過準確的.語句表達情感。

  當然,這只是一個個案,但是,透過這一個個案,告訴學生的是,只要留心觀察生活,可寫的東西很多,比如最近和誰鬧矛盾了,為什麼;今天得表揚了,因為什麼事情,當時心情怎樣-----同時,我還積極創設情境,例如《有趣的遊戲》,我就帶領學生共同做丟手絹、貼鼻子游戲,多方面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寫真事,抒真情!

  三、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在實際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能找到作文素材,可敘述時因腹中無詞或表達不準確,使文章沒有文采、語句不通,這都是學生平時的語言積累不夠,語感差而產生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重視閱讀能力的訓練。正如唐代詩人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實踐告訴我們,大量的課外閱讀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充套件知識面,又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彙,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當然,這種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項時間長、見效慢的工作,需要師生雙方長期共同堅持。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每天除了一般寫的作業外(儘量控制寫的量),還規定學生必須完成一項讀書作業,篇目可以是我推薦的,也可以是他們自己感興趣的。為避免學生僅僅把這項作業當成任務,流於形式,我要求他們每天在所看的文章中摘抄一個好詞、一句佳句,然後在第二天的早讀課上,給5分鐘時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好詞佳句,並大聲誦讀。這樣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寫作時就有詞可用,有話可寫,語感也增強了,文理不通的現象越來越少。

  另外,在日常的閱讀課文的教學中,重視寫作方法的指導,也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記得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時,其中有這樣一個句子:“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爸爸還沒有回來。”在指導完學生理解作者為什麼這麼表達之後,我順勢啟發他們想想平時什麼時候可以用上這樣的表達方法,學生立刻聯絡到生活實際,“等車的時候”“挨批評的時候”------隨後的單元作文中,有學生就恰當地運用了這種表現手法。可見,閱讀教學中寫作方法的指導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讓學生參與評改作文。

  很多教師發現,自己幫學生批改的作文,學生並不理解為什麼這樣改,以致雖然教師辛辛苦苦,卻達不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這是因為學生沒有參與到評改的過程之中。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改變學生被動的“被評”這一角色,讓他們成為作文評改中的積極參與者,這樣才能使他們主動地發現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並養成認真修改作文的好習慣。在實際教學中,一篇作文我通常採用四步法:自我修改——小組互改——教師批改——重新揣摩。四步法提高了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了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我的作文教學經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