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經濟的消極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經濟的消極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經濟的消極影響

  摘要:經濟是文化的基礎,但文化也影響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受數千年歲月磨礪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雙重的,既有積極的一方面,也有消極的一方面。本文主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宗族觀念、“人治”思想、“好古忽今”意識和“義”、“利”對立觀四個方面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作一些分析。

  關鍵詞:傳統文化中國經濟消極影響

  文化以經濟為基礎,並能動地影響經濟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千年文脈傳承,早已靜靜流淌在國人血脈之中,深深沉積在國人骨髓之中,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國人的思維和行動。不可否認,它所蘊含的許多優秀價值觀念、倫理精神和思維方式,至今對中國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由於其“出身”小農經濟,有些先天因素還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要求,進而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積極有益的經驗值得繼承發展,消極負面的影響亟須克服改進。惟此,中國經濟才能在“趨利”與“避害”的統一中更好地倚重文化優勢、實現科學發展。本文試就其消極影響作些具體分析。

  一、宗族觀念影響經濟民主思想的進步

  宗族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家族是以血緣、親緣關係為紐帶而形成的最基本的社會單元,它所蘊含的超越功利性的天然倫理親情對人際關係和社會發展影響巨大,以至於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宗族觀念不僅對人們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而且隨著“忠”、“孝”思想的高度交融,“忠君孝悌”逐步固化為其核心理念,並超越家族範圍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共識。

  二、“人治”思想阻礙市場經濟的法治化程序

  “人治”是儒家學說的基本思想。孔子認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3。《唐律疏議》中說:“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也就是說,“人治”是用“德”、“刑”兩手管理社會的方式。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刑”罰只是一種“治人”的手段,而絕非現代意義上的法治。西方法律以自然法為基礎提出“天賦人權”的思想,強調法律面前人與人的絕對平等。正如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的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4盧梭倡導人們:“我要這樣地服從法律,不論是我或任何人都不能擺脫法律的光榮的束縛。”5而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人治”思想則相反,它重個人意願輕公共規則、重隨心所欲輕約束限制。在“人治”的面前,法律只是被個人權力隨意支配的附庸品。 經濟活動的法治化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根本特徵,市場經濟體制成功的基礎在於市場主體之間權利平等的.契約關係。“人治”思想不克服,“權力經濟”現象就會屢禁不止,“搭便車”問題也難以遏制,這必然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市場競爭不公平等問題長期存在,也必然會影響市場經濟法治化程序的深入發展。

  三、“好古忽今”的意識制約經濟的創新發展

  早期儒家文化在與周邊文化的碰撞中,總能同化、融合周邊文化。隨著這種文化強勢的不斷推進,儒家文化逐漸變得“自我聖化”、“唯我獨尊”,漸漸地從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開放型文化演變成為封閉保守、睥睨其他的內向型文化。長此以往,“好古忽今”也就深深植入了國人頭腦當中。正如前人所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7“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8 現代經濟發展呼喚創新,而好古忽今意識否定創新。如果不重視創新、不善於創新,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將難以轉變,企業生存發展也將會經常受到於國際市場的衝擊,中國也難以實現由製造大國向創造大國的躍升。

  四、“義”、“利”對立觀弱化推動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

  改革開放至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義”、“利”之辯就成為我們每時每刻都要面對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一種規範經濟,要求市場行為主體必須始終保持理智、審慎和自律,而“義”、“利”對立觀卻往往導致人們做出非理性的利益選擇,使求利行為難以符合社會公認的準則。這在當前的主要表現就是“兩個缺失”:一個是商業契約精神的缺失。市場的競爭性決定了市場行為主體的逐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對於任一企業來講都無可厚非。但如果不能正確處理義、利之間的關係,而是一味地追求利益的獲取,見利忘義、舍義取利,人們的經濟行為就會失去道德約束、無視法律存在,肆意踐踏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有人曾經對美國次貸危機從文化角度作過剖析,得出的一條重要結論就是:“在道德和利益的博弈中,喪失道德自律,從而使道德風險暨文化危機觸發金融危機的產生。”15另一個是社會責任的缺失。有人認為,“經營者有三個層次:生意人、商人、企業家。而從‘人’到‘家’是其本質上的跨越。所謂企業家就是不僅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他還要有社會責任感。”16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北大商業評論》副主編葉坪鑫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做好事有好報,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企業”,他曾用研究成果證明這一觀點:“透過對2008年中國上市公司的研究發現,其中60%的公司向汶川災區進行過捐贈。相對於沒有捐贈的企業,捐贈企業當年銷售增長率要高出3.6%個百分點,資產回報率高出兩個百分點。”這是因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更能獲得人們對其社會合法性的支援。可見,社會責任對於企業的最大價值,就是能夠為企業生存和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在社會主義經濟大發展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對立思想一定程度上禁錮了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精神動力,致使國人無法認識到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

  本文難以詳盡剖析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經濟的消極影響,但從以上分析中不難看出,中國經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很深,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要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實現騰飛,一方面必須擺脫中國傳統文化中錯誤觀念、陳舊思維的束縛,另一方面要在深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創造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因素,使中國傳統文化很好地實現與現代企業理念的對接,以此更好地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發揮重要的思想引領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經濟的消極影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