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重陽節> 最有名的重陽節古詩

最有名的重陽節古詩

最有名的重陽節古詩

  最有名的重陽節古詩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資料,歡迎閱讀哦。

  最有名的重陽節古詩

  1、《淮上與友人別》

  唐·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2、《山中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3、《易水送別》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4、《別董大》

  之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之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6、《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7、《送別》

  現代·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8、《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9、《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10、《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裡,不知能有菊花無。

  推薦

  重陽節節日起源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

  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

  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

  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最有名的重陽節古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