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通用10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1

  關鍵詞:幼兒教師 教師管理 心理健康

  摘要:在人們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同時,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引起了廣泛的注意。造成他們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職業特點、學校原因和社會原因等。因此,作為幼兒學校的管理者,必須重視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瞭解她們的心理特點,創設條件不斷改善她們的內心狀態,找到維護她們的心理健康的對策。

  一、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對幼兒學校管理的過程中,教師管理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幼兒教師的素質是保證幼兒教育質量的前提,他們作為幼兒學校教育計劃的具體執行者,擔負著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重任,對實現幼兒教育目標起著關鍵作用。川能不能培養出健康成長的孩子,除了教師本身的專業素質外,關鍵在於教師的心理素質結構是否健康。如果擔當此重任的教師心理不健康,又怎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因此,在對教師的管理中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對於成功的幼兒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幼兒教師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幼兒教師工作的職業特性

  1.對教師素質的高要求

  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幼兒教育如同培植苗木,它關係到兒童終身的事業與幸福,關係到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要搞好幼兒教育首先要有高素質的幼兒教師。尤其在當今,在提倡學生素質教育的同時,對幼兒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高要求: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紮實的幼兒教育理論知識、複合型的能力、良好的個性特徵等。面對現代社會對教育目標、策略等提出的愈來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素質不高,就難以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感覺到自身發展的壓力。

  2.工作量大、工作煩瑣

  幼兒教師面對保育和教育雙重任務,需要處理的事情從照顧好幼兒生活起居,到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再到培養他們的個性,工作量大,瑣碎繁雜。根據國家現行的規定,幼兒教師工作時間每天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40小時。但是由於幼兒學校為了滿足孩子多方面能力發展的需要,使幼兒教師的實際工作時間遠遠超過了國家的規定,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加重了教師的負擔,使教師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

  (二)學校的原因

  1.教師的發展需要不能滿足

  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要求幼兒教師必須能夠進行自我發展。除了基本的能力素質外,還應具備現代教育觀念、現代教育手段等。廣大教師必須克服時間、經濟以及精力等方面的困難,盡最大努力豐富自己的知識,發展自己的能力。尤其是近年來,新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地引入到了幼兒學校,這必定要求教師能適應新的形式,能夠跟上課改的步伐。但是,由於條件限制,只有少數教師有進修的機會,大多數教師的職業發展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存在很大的心理壓力。

  2.幼兒學校中的人際關係滿意度低

  幼兒教師的人際關係大致包括教師和幼兒、教師和家長、教師和同事、教師和領導之間幾個不同的層面,這些人際關係構成了教師工作、生活的特殊環境,每一個層面的關係都會影響著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以及他們的心理狀況。在所有這些關係中,教師與同事之間關係滿意度低是最為突出的問題。有調查顯示,有13. 8%的幼兒教師不喜歡幼教工作是因為工作單位里人際關係不如意,而喜歡幼教工作的教師中有64. 7%則因為喜歡單位裡那種融洽的人際關係。"

  (三)社會的原因

  1.家長的期望過高

  現代幼兒教師所面對的學生,大多是家裡的“獨苗”、家長的寶貝,因此家長們往往對自己的孩子給予了很高的期望。}a]家長們不再把幼兒學校當作是孩子的臨時寄養所,而是賦予學校重任,希望孩子從小就能在幼兒學校得到良好的教育。從而也對幼兒學校在教育環境、教師素質、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方法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高期望、高要求對教師來說就是一種較大的心理壓力。

  2.社會的支援度不夠

  雖然社會上對教師有很高的讚譽,但有一些人對幼兒學校和幼兒教師卻懷有錯誤的看法,他們覺得幼兒學校不同與其他階段的學校,教師的地位不能很好的被肯定和尊重。社會和家長們的對教師的不肯定和尊重的行為,極大地傷害了教師,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幼兒教師心理壓力的來源。

  三、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應採取的對策

  教師的心理健康關係到學校所培養的兒童的質量,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既需要社會、學校的努力,也需要教師自身的努力,只有不斷改善學校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才能有效提高幼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針對教師產生心理壓力的種種原因,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應該採取以下的對策。

  (一)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教師的素質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包括身體、業務、心理等方面。管理者對教師進行管理以保證教師的高素質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嚴格規定教師的招聘條件,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保證教師在工作中能夠更好的解決工作中的教育教學問題。!’〕二是為教師創造各種學習進修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以應付工作中的各種挑戰和新時期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三是學校管理者應定期請來幼兒教育專家,以專題的形式給幼兒學校的教師傳達新的教育理念,保證幼兒教師能根據這些新的教育理念來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社會環境

  針對社會上對幼兒教師存在偏見、不尊重的現象,學校的管理者應做好宣傳和溝通的工作。一方面,向上級行政部門反映,透過法制與宣傳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營造一個尊重知識、尊重幼教的社會氛圍;〔‘忍另一方面,管理者應提高幼兒教師的工資水平,改善幼兒教師的住房、醫療等物質待遇,滿足幼兒教師的合理需求,使其付出與回報基本持衡。

  (三)開展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諮詢

  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把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納人到學校管理的內容中來,對教師開展心理溝通和心理輔導工作,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並透過舉行心理講座或座談會等增加教師對心理知識的瞭解,使他們具有自我調節心理問題的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制定和實施教師心理輔導計劃,如建立教師心理檔案,定期開設心理諮詢等;還要儘量創造條件為教師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以解決教師的後顧之憂,為教師緩解壓力。

  (四)提供寬鬆和諧的校園氛圍

  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必須得到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援,提高他們對教師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積極建設良好的校園環境,努力營造寬鬆的教師工作環境:一是校領導應在科學民主管理上下功夫,在評價層面上進行改革,建立一種科學、合理、規範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走“人本化”、“人性化”管理的路子,賦予教師教學自主權,讓他們與領導擁有同樣的話語權。二是建立和諧的群體協作關係,妥善解決教師間的矛盾衝突,儘量多組織集體活動,使教師有互相交流、溝通的機會。三是作為教育教學的管理者也要善於發現問題,透過個別談心等方式,使教師的情緒得到合理的調節,在工作中沒有太多的不滿情緒和積怨,教師的工作壓力自然會減小,心理問題也會慢慢減少。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幼兒教師的素質、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的家長自古以來對子女成才的期望就高,社會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口號不絕於耳,家長與社會的高期望直接轉嫁到了幼兒園教師身上。家長不僅要求孩子在幼兒園吃好、睡好、玩好、絕對安全,還要求幼兒園成為人才的搖籃,要求幼兒教師成為孩子成才的第一保證人。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曰益豐富、複雜,教學方法、手段、模式的快速變化令許多教師無所適從,力不從心。在與幼兒教師們的交談中,我們經常聽到:“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安靜地休息一會,話都不想多說一句。”“莫名其妙地回到家就想發脾氣。”這些話反映出許多教師真實的心理狀態。據調查:有26.1%的教師需要接受心理指導,48.1%的幼兒教師需要接受心理諮詢。工作中的困惑、競爭中的壓力,同事間的矛盾等等,給幼兒教師心理造成了很大影響。關注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不僅豐富了健康心理學、心理衛生學等相關學科,而且對維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科學的教育幼兒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幼兒教師心理素質的研究

  幼兒教師心理素質主要包括職業心理特徵、人格心理特徵和適應性心理特徵三部分。職業心理特徵作為幼兒教師心理素質中對於教師職業的心理認知成分,是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心理素質,根據幼兒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它可以分為靈敏性、創造力、非權勢性、期望感、移情性、激勵性、教學效能感七個方面;人格心理特徵是從教師人格特徵中提取出來的、體現幼兒教師職業特點的一些心理特徵,該特徵對幼兒習慣的養成及人格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包括有恆心、自信、成就動機、責任感、客觀公正性、自尊感六方面;適應性心理特徵包括幼兒教師的人際適應和職業適應,是幼兒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更多的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順利開展自己工作的保證,具體包括樂群性、心胸豁達、監控性、輕鬆興奮、挫折耐受性五個因子。職業心理特徵、人格心理特徵和適應性心理特徵圍繞幼兒教師職業本身構成了幼兒教師心理素質的基本結構。

  西南師範大學張大均提出:幼兒教師心理素質包括教師的情感特徵、意志品質、職業興趣、智力與教育能力、人格特徵及教育信念。上海師大李伯黍、燕國材認為:教師心理素質的結構應包括教育機智、教育能力(組織教學的能力、言語表達的能力、瞭解學生的能力、獨立創造的能力、實際操作的能力、適應新情景的能力)、人格特點(正確的動機、濃厚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

  在心理學上,人們普遍把心理素質分成認知、個性和適應性三個方面,幼兒教師心理素質中的認知能力應該滲透到教師的職業心理特徵中,更多體現在教師對職業本身、對自身角色以及對幼兒教師與幼兒發展關係的認識上。這種認識應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觀察力、想象力、智力等認知能力。個性方面則突出教師從業過程中對幼兒發展、對教師職業成長成熟有重要影響的人格心理特徵。適應性方面重點強調幼兒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各種環境適應。

  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分析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分為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兩類。其中,情緒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和抑鬱。行為問題主要有強迫、偏執。

  情緒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焦慮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緒障礙,是指對即將面臨或預期可能出現的問題或痛楚所產生的悲傷、憂慮及不安等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狀態。教師的焦慮主要表現在對工作是否得到認可的擔憂及對孩子安全、健康等異常關注,在工作中出現緊張、逃避、不耐煩、不愉快、恐懼、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症狀。適度的焦慮對於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工作質量是必要的,但過度焦慮將直接導致教師工作質量下降,甚至產生心身疾病。抑鬱也是常見的心理問題,是一種由情緒低落、冷漠、悲觀等構成的複合性負情緒。主要特徵是喪失,如喪失信心、喪失興趣等。

  行為問題的主要表現為強迫--心裡總籠罩著一種不安全感,常處於莫名其妙的緊張和焦慮狀態。教師常見的強迫表現是,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學習,否則覺得很彆扭,以至嚴重影響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對自己或身邊的人要求盡善盡美,明知做不到還是希望自己努力去實現等等。有的還表現為偏執。有偏執心理問題的人往往容易廣泛猜疑,過分警惕與防衛,常將別人無意的、非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教師存在的偏執主要表現在對同事是態度上,總覺得同事的工作、言行對自己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三、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1.工作壓力。面對新時期的社會變革及教育的改革,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高期望,家長、學生對教師的高要求,崗位競爭以及多種角色的擔當等等,給教師造成了較大的職業壓力,從而使他們心理焦慮、情緒不穩、缺乏安全感等,加上教師待遇菲薄、工作繁重,致使教師很難在教育工作中實現“撫育英才”的理想和抱負,而不易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也有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師壓力更為嚴重。教師的工作是相當繁重的,不僅工作量多,學科複雜,而且工作時間長,很多教師的工作時間遠遠超過8小時,並且經常需要早出晚歸,工作超負荷,這使的他們的精神負擔加重,由此教師的身心健康,容易發生身心障礙或身心疾病。

  2.自身成長。作為教師,一要學習專業知識,精通本專業的基本知識,這是搞好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二要學習教育理論,掌握教育規律和技巧,這是教育活動成敗的關鍵;三要學習相關知識,具有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和廣泛的興趣愛好,這是增強教學效果、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這些來自專業發展方面的問題常常困擾教師,越是責任心強的教師,心理衝突越突出,時間越長,心理越不平衡,壓力越大。教師是教人的專業工作者,常與人接觸,需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如無法獲得立即的反饋,易導致教師對職業的不滿意。缺乏職業滿意感最易產生職業厭倦,教師對工作厭倦與教師離職、曠職及退縮行為有關,對學生品質亦有消極影響。

  3.環境因素。幼兒教師在與學生、同事、家長、領導交往中,關係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援和配合。因為不能很好在處理各種關係,而產生矛盾衝突,使自己激動、不安、煩惱和痛苦,如果這種矛盾不能得到很好地解決,不僅影響工作,而且極大地損害了幼兒教師的身心健康。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是教師擁有良好心態的關鍵。

  四、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培育

  解決幼兒教師心理問題的對策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幼兒教師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識,同時要有意識的進行呵護,努力培養。教師心理健康的具體策略有以下幾方面:

  1.注重幼兒教師在校期間心理素質的養成。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的素質在不斷提高。大批師範生陸續走上了工作崗位。要使他們儘快適應幼教工作,併成為幼兒園教師隊伍的主力軍,就應該抓好在校期間的心理教育與養成,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質。在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的教學和其他學科有關心理教育知識的教學中,注重提高師範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引導師範生主動參與到活動情境中感知、體驗,解決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影響他們的行為改進,而且,要透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定期深入實際的教學實踐,促使師範生個性的健康發展,使他們能自覺地去學習、思考和創造,逐漸瞭解幼兒園的工作、生活環境以及人際關係。同時,要透過開展學習、生活、交往、情緒等方面的專題心理輔導和個別心理諮詢,使他們的情緒得到調節,建構良好的心理結構,從而增強適應學習和生活的能力。

  2.注重健全人格和品質的養成。古人訓:“人貴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具有某些優勢的自己只要努力,完全能和別人一樣獲得成功。同時也要悅納自己,即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要認識自己的不足,只有以積極、樂觀心態面對一切,待人、處事、接物都要懂得隨緣,才會自在;強求攀緣,那將痛苦無邊。教師在多元多變的環境中,要先培養自己正確的認知,只有對自己的角色先予以接受與肯定,才可以化消極的態度與作為,不畏外來的衝擊與挑戰,子工作崗位上,愉快而有效地執行教育的任務。

  3.注意良好的人際關係的養成。幼兒園是女人的世界,作為女人,幼兒教師大多都愛面子,不服輸。有無意間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園中的一次小小的評比都會使人際間的關係變得緊張、微妙,甚至在有的幼兒園中還存在教師和園長之間的“敵對”關係。所以,要努力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在工作中,只有對同事善良友好、以誠相待,別人才會對你敞開心扉,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努力培養正確的人際交往認知;掌握基本的人際交往技能;廣泛地與人交往,真誠對待交往物件;掌握與學生交往的分寸;把握交往中的教育目標;研究交往與溝通的藝術。同時,還要具備愛心和同情心,寬容、豁達,樂於接納幼兒,不僅接受孩子們的長處和優點,還要能容忍、接受他們的不足和缺陷。良好的課堂氛圍,融洽的師生關係,是教師最佳心理狀態形成的基礎。師生關係不融洽,教師走進教室就會有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也就勢必影響教師的授課情緒和心理狀態。《華記》雲:“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幼兒只有信任老師,願意與老師交朋友,才容易相信老師所傳之“道”。教師所面對的群體除了幼兒之外還有領導、同事和幼兒家長等,如何協調好與這三者的關係,也是保持良好工作氛圍的關鍵。在工作中教師之間難免會有磨擦和分歧,要有種寬容之心,善於和領導、同事進行溝通、協調,積極化解矛盾,消除誤會。

  4.注意適應能力和耐受挫折能力的養成。幼兒教師要善於根據所在幼兒園的客觀條件、管理模式、幼兒狀況和人際關係等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習慣,保持自身與園內環境的動態平衡,力求教育效果與自身發展達到最最佳化;特別是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陳舊的教師更要主動學習,充實自我,適應時代要求。幼兒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難免遇到各種挫折,應正視現實,保持心理平衡。同時,要應選擇合理、合適的方式緩解自己的情結,或是向他人傾訴,或是求助於心理醫生的疏導,還可以透過豐富的文化生活來轉移情緒。經常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豁達的人生態度。最後,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

  5.注重創設解決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模式。心理健康問題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階段,人人都會存在,幼兒教師也不例外。幼兒教師在得知自己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時,大可不必驚慌失措,也是應當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就需要幼兒園多為幼兒教師們多創設一些解決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模式,解開教師心中的困惑,緩解各種壓力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透過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邀請心理專家為幼兒教師作心理健康講座,向教師宣傳有關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識,指導教師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

  也可以開設心理健康,當教師感到心理有困惑,遇到什麼解不開的心結時,可以透過熱線向心理專家諮詢,使教師正確認識自我、接受自我,揚長避短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成熟度,引導教師排除心中的憂鬱。還可以定期對幼兒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檢查。定期邀請專家或引用量表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檢測,讓教師瞭解、選擇、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總之,要解決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要靠師範學校、幼兒園的支援,也需要包括學生家長在內的全社會來關注和研究,特別是幼兒教師自身要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磨練堅強的意志、養成樂觀向人的人生觀,善於自我調節心理狀態,努力成為一個合格的幼兒工作者。

  參考文獻:

  [1]賀敏.幼兒教師心理健康[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5:12-13.

  [2]餘勝美.腦科學與幼兒教師心理素質[J].學前教育研究,2006,2:47-48.

  [3]沃建中,胡清芬.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245-247.

  [4]應敏.關注幼兒教師心理健康[J].學前教育,2003,7:36-37.

  [5]鄭曉邊.現代幼兒教師的心理壓力與應對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1,3:5-7.

  [6]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教師心理衛生[M].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328-326.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3

  摘要:教師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主要由職業素養、科研精神、處事原則、聰慧品質等要素構成。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可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並做好學校管理工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重視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注意總結原因,思考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路徑。這不僅需要社會各方面以及學校方面的大力支援,還需要教師個人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以便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路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引導、激發、服務的作用,其心理素質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甚至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特性。教師心理健康素質是個人心理期望反映到教學過程的外在表現,即教學過程中,透過其心理暗示對學生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影響,這種心理活動及變化是教師個性特徵所呈現給人們的感知表現。大量的案例表明,教師心理素質常規下都對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起積極向上的作用。只有極少數教師心理存在缺陷,但仍奮鬥在工作崗位上,這使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提高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否則勢必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同時對學生的心理和個性發展起到負面作用。因此,探討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十分必要。

  一、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主要構成

  1.職業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教書是指傳授知識,育人是指教師以身作則來引導學生的品行。因此,職業素養十分重要。特別是大學教師,面對的都是大學生,其世界觀、價值觀、就業觀等正在形成時期,教師的尊重、理解、表揚、啟發、鼓勵等都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熱情向上,師德要突出,以此符合教書育人的特徵。

  2.科研精神大學教師在學術研究上要具有代表性,能夠拿出鑽研精神來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與教師一起洞察規律,探究內涵,積極創新和探索。學科骨幹要有自己的見解,對待研究領域的觀點要頭腦清醒,加強反思,不會跟風就市。此外,要有恆心和毅力,有歷史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心態。這樣大學教師能不斷走向科研的巔峰。

  3.處事原則優秀的教師在處理事務上要隨和可親,但要保留自己的見解,具有獨立科研和攻關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新,不畏困難,心緒沉穩,耐心研究教學和專案。

  4.聰慧品質優秀的教師能夠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知,在交際、教學、溝通和處理事務上表現出較強的理智和控制能力,給人的感知是聰慧、靈活。這種聰慧品質對教師的業績、研究成果等具有較大的作用,是在工作中透過豐富多樣的交流與合作而逐漸形成的。因此,教師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和自控能力,才能形成和諧的同事關係和師生關係。

  5.其他素質構成優秀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除上述特徵外,還需要有良好的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研究東莞市資訊科技學校黃漢城摘要:教師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主要由職業素養、科研精神、處事原則、聰慧品質等要素構成。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可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並做好學校管理工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重視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注意總結原因,思考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路徑。這不僅需要社會各方面以及學校方面的大力支援,還需要教師個人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以便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社會信譽、腳踏實地的工作方式、與人交際的人格魅力等。這些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同樣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優秀的教師心胸要開闊,做事要誠懇,研究要踏實,教學要誠實。這些心理品質的養成需要不斷地培養、暗示和實踐才能形成。這些品質共同作用於教師身上,會對其思想、行為、心理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使教師能夠對學生具有較高的教學親和力,與學生構建和諧的朋友、師生關係,促進師生溝通,引導學生不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學情緒。優秀的大學教師要能掌握教學氣氛,以最佳化的品質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和教育學生,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化,促進學術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術研究成果分享與轉化。

  二、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的重要意義

  1.可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

  當前教育是以國家整體素質教育為主,創新教育為輔,為提升國家整體文化素質服務。這對大學教師的能力和品質提出更大的要求,需要教師認清形勢,以國家發展為己任,不斷完善自我,錘鍊出優質的心理健康素質,以此勝任自己的工作,承擔起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重任。因此,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培養,是健全教師人格和品行的有效途徑,是高校教育水平、管理水平、辦學水平提升的重要前提。

  2.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

  教師是教學的主要實施者,與學生有著密切的接觸。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以教促進育,以育帶教。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以身作則,利用自身的品行、心理素質、行為舉止等對學生的人格、人品、能力、氣質等進行不斷地薰陶和感染,使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行為言談舉止無不體現教育的修身養性特性。教師與學生長期以來形成良好的關係網,在這張無形的關係網中,教師的人格感召力是巨大的。無論何時、何地,教師都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影響。

  這種影響在學生人格形成時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實現學生人格的健全和良性發展。

  3.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能夠對教學任務、教學手段創新等要求較快地適應,以此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引導學生不斷適應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會以教師的個人表現為標杆,無論個人修養、學術研究還是精神面貌、學習熱情等都會得到提升。教師心理素質較高時,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激情較高。教師的工作責任心越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越高。教師的創新思維越活躍,學生會有超出教師的創新表現。教師心理素質的提升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無形的助力作用。

  4.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做好學校管理工作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實施者,即是管理者,也具有管理者的特性。在人本論理念的支撐下,教師的主體地位逐漸在教育管理中有所體現。教師透過與學生的良好溝通,對學校管理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好的建議,促進學校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的關鍵所在。只有心理健康素質過硬,教師才能更好地協調管理措施與學生的矛盾,處理好各種關係,維護學校的利益,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適應不良教師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時,對家庭、工作、人際交往等因素的期望較高,與實際產生強大反差,會導致心理壓力超出承受範圍,導致產生適應性不良、煩躁不安、情緒激烈、學術研究力不從心等。適應能力的強弱標誌著心理健康素質的成熟與否,是骨幹教師與一般教師得以區分的重要標尺。

  2.職業行為不良教師正常的心理以教學為主,一切活動都圍繞教學進行。

  但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往往忽略教學的目的和責任,情緒難控,衝動,缺乏親和力和教學耐心,常常因學生的表現不符合心理期望而顯露粗暴的行為和言談,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這種不良的職業行為往往與個人的婚姻、成長環境、工作環境、工作待遇達不到心理期望有重要關聯。

  3.人際交往存在障礙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在人際交往上存在較大的障礙,常因計較個人得失、猜忌心強、無理爭論等與同事、朋友、親人無法構建穩固的人際關係,不但影響教學工作,還無法勝任管理者的主體責任,偏離教書育人的初衷。

  4.人格缺陷教師一旦存在人格缺陷,就會產生焦慮、煩躁、抑鬱、衝動、易激動等缺點,造成其心理不健康,無法完成教育任務,容易無視教學質量,嫉賢妒能。

  5.職業倦怠教師存在心理不健康狀態時,對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情緒不穩定,易衝擊和激動,很難把握住課堂節奏,課堂教學互動較少,教學質量不斷下降,久而久之產生職業倦怠行為,上班懶散。這樣教師會始終沒有成就感,心理壓力無法得到緩解。

  四、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思路

  1.社會各方面的支援

  首先,從社會大環境背景下構建教師光榮、自豪、自信的心理氛圍,尊重並理解教師教書育人所做的一切積極的努力。對教師的失敗要不斷鼓勵,使其心理回到健康水平,激發其以更高的工作熱情不斷走向成功。

  其次,國家要加大教育資本的投入,提高教師的待遇,滿足其心理期望,縮小差距,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使其心理上積極主動地投身於教育事業。還可以利用待遇的高標準化吸納教育精英,達到組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的目的。

  最後,教師的職業支撐要來源於社會,社會的大力支援可以改變教師的心理期望,降低其對工作的壓力程度,緩解個人情感、經濟等壓力。社會的關心能使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心理素質逐漸提升,以此滿足社會期望和對人才的渴求。

  2.學校方面的支援

  首先,學校是教師工作的主要場所。學校的和諧環境對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學校要儘可能為教師創造和諧、輕鬆、靈活的工作環境和心理環境,加強溝通,理解和支援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建議,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圍,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

  其次,學校內的人際關係環境要加強,為教師的人格魅力培養和昇華提供完善的協調機制,從客觀上實現自由平等、公正公平。在主觀上構建溫暖親和,團隊合作,共進共退的關係,及時糾正心理偏差,和諧共處。

  最後,學校要透過各種活動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識的擴充,使教師能夠自我解讀心理問題,幫助教師走出心理陰影和困惑。同時使教師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積極向上。學校要構建心理支撐系統,聘請心理醫生、心理專家、心理諮詢師等進入校園,為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心理輔導,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不斷改善。

  3.教師個人的自我調節

  第一,教師要對自己的心理有正確的認識,積極採取措施改變自我的不融合狀態,該堅持的理論和觀點可以堅持,但該認同的時候也要積極認同,才能融入周圍的環境。在工作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增強親和力和工作積極性,保持好的心態,以此更好地完成工作。

  第二,注重提升心理抗壓能力,提升心理素質。在工作上要嚴於律己,寬容待人;在情感上,要堅韌不拔,樂觀向上;在行為上,要為人師表,和諧對人。同時,運用對自己起作用的解壓方式來進行自我疏導,形成正確的心理觀念。

  第三,教師認清自己的價值,進行正確的職業規劃,正確定位自己在工作、人際交往中的角色和能力,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增強心理預見性,提高心理素質。這種自我定位有利於更好地排解心理困惑,調整好自己,積極向上地進行業務鑽研。

  第四,教師要將心理素質的重心放在業務能力的提升上,以能力帶動心理期望的提升,不斷滿足心理的需求,自信、自豪、分享自己的成果,將不斷轉移注意力,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第五,心理要健康,首先身體要健康。教師要堅持進行身體鍛鍊,保持強健的體魄和充足的精力,才能對心理壓力有更強的承受能力,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保持愉悅的心情,實現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曉丹。調控教師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6

  [2]張偉英。基於積極心理學視角的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

  [3]麼娜,王穎,王志路。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現狀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

  [4]徐學俊,呂莉。大學優秀教師心理素質結構的理論建構及量表編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5]宋一棟。學校心理教育中的教師心理素質[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

  [6]張春英。論教師心理素質的最佳化策略[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4

  目前幼兒教師隊伍的整體心理狀況不佳已經不是某一個幼兒園的個別現象,實際上這種狀態已經輻射到整個幼教行業領域。我們都知道,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情況是整個幼教行業發展的基礎。那麼導致幼兒教師整體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職業倦怠情況頻發的原因有哪些呢?

  1.職業性質決定了責任大

  幼兒園階段的幼兒一般年齡都在3-6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基本上還不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且不說外界的傷害,即使幼兒本身也可能造成對自身的傷害,例如:"吞嚥了細小的異物","自己跑跳過程中磕碰",這些看似很意外的事件,其實在一線教師的工作日常中卻是時常發生的事情,並且一旦發生此類事件,後果往往比較嚴重,處理起來工作難度相當大。這就決定了一線幼兒教師在上班時段必須精神高度緊張,時間長了就會造成精神壓力過大,身心疲憊。

  2.工作時間長

  幼兒教師一般來說上班時間都較其它行業早,因為要趕在幼兒父母上班前就把孩子接手過來。下班比其它行業晚,要等幼兒全部接走之後,再準備好離園前的安全檢查工作,甚至還要加班備好明天的課才能下班。再加之平日的工作內容瑣碎、工作量過大等原因,從而產生職業厭惡感。

  3.普遍收入偏低

  就目前幼教行業的整體薪金待遇來看,是普遍偏低的。即使是一些公立的幼兒園,工資水平也僅僅處於當地社會整體收入水平的中等偏下,就別提一些民辦、私立的幼兒園了。於是,勞動強度與付出與所得回報的不成正比,包括社會主流媒體的不理解與錯誤的輿論導向,加劇了這個行業的整體職業倦怠現象。以至於很多幼師專業出來的學生進入社會以後,並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

  那麼如何幫助調節現階段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恢復其美好的心境、穩定的情緒,從而擁有一個積極的工作態度呢?

  (1)給予尊重。首先要呼籲整個社會給予幼兒教師應有的尊重,畢竟媒體報道的個別傷害幼兒的教師是極少數現象,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打翻整船人。心態良好、人性善良的一線教師畢竟是大多數,特別是自己有了孩子的教師,一般來說,心態還是比較良好的。而社會方面,應當積極提高幼師行業的工資待遇水平,提高福利,給予其與勞動付出相對等的勞動報酬,穩定幼師隊伍,減少其負面情緒。

  (2)加強自身的學習。常言道,越努力越幸運。首先要把教育教學放在第一,認真對待教學的擔當和重要性,要集思廣益,達到共同學習的意識,不斷的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嚴於律己,要求自己,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從思想上,生活中全面瞭解幼兒,愛護幼兒,懂得怎樣的教育與呵護,才能讓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並給幼兒良好的示範教育。

  熱愛教學,誨人不倦是教師履行教育使命的傳統美德,是衡量教師道德水平的主要標誌。首先熱愛自己的工作,喜歡愛護幼兒,用自己豐富的思想與感情,培育幼兒潛在的能力,加備對幼兒的關愛與呵護,傾注全部的愛,尋找他們生活中的亮點,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拉進與幼兒心靈上的距離,使孩子感受到母愛般的溫暖,飛躍成長。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樹立幼兒學習的觀點,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教師必須具備敬業精神,忠誠黨的教育工作,兢兢業業,激發對工作的熱愛,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幼兒的教育中去,獻身使命,是教師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是職業道德最基本的前提。

  一個好的教師,要具備淵博的知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注重個人素質,要以自身的行為做表率,展現自身人格的魅力,為人師表,禮貌待人,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教育幼兒,誨人不倦。

  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樹立幼兒學習的觀點,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勢。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的幼教行業中,更多的是注重幼兒教師理論及專業性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其心理健康的培養。幼兒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淡化功利,接受現實,透過自身的心態調節,適應現階段不能立刻改變的社會整體現狀。畢竟心態決定人生。每一朵花都有屬於它的美,每一個角度決定每一處人生的風景。

  總之,幼兒教師行業整體的心理健康調適,需要社會、單位及教師個人的共同努力建設,要整個社會改變觀念,不要已消極的情緒針對她們,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保證,我們要在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同時,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內容,從方方面面入手,採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增進與維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改善幼兒教師的心理現狀。

  參考文獻:

  [1]郭德珍:《淺談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調整的策略》

  [2]廖華:《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3]百度:《教師奉獻心得體會》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5

  不久前的一篇報導很讓我震驚,哈爾濱市某中學青年教師跳樓自殺,根本原因在於不能解開自己心中的結,終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崩潰。這使我深深感受到學習《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很幸運,透過一段時間的網路學習,使我受益匪淺。

  一、教師需要有健康的心理。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促進人自身的發展,人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則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作為從事這種專業性教育職業的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教育專業素養是必須的條件,優良的心理品質卻是教師從教的基礎,也是教師職業道德形成的前提條件。

  隨著社會轉型期的到來,現代生活的日益緊張和繁忙,社會競爭加劇,使人們未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物質利益至上以及激烈的競爭帶來了精神危機,在目前還往往以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師工作質量標準,以“成績至上”作為家長和學生的信條與原則,以全方位的考評結果來決定是否繼續聘任教師的情況下,再加上社會對教師職業的種種偏見,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的無形的壓力,教師的情感、個性常常會被忽視,教師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工作壓力、家庭壓力比以往要大的多,這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衝突和壓抑感,而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因此,一名教師只有具備優良的心理品質、正確的自我意識,才能正確理解自己的責任,認同自己的職業角色,悅納自己的職業身份,積極及時地對自己進行心理調適,才能敬業、愛業、樂業;才能自覺抵制社會上的各種誘惑和消極影響,在教師的崗位上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才有可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並促進學生的全面的未來的終身的富有個性特點的發展。

  二、教師必須瞭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並尊重他們的人格與個性,才能有效地執行教育的功能。

  學生是處於迅速發展時期的人。學生時代,從小學到中學,是一個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上發展都非常的時期,是個體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定型到比較定型的成長髮育時期。對於學生來說,他們身心各個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展的可能。在這一段時期,他們的身心發展能否得到滿足,能否得到積極良好的教育,對於他們的發展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但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生活環境的日趨複雜、競爭壓力的增大和青少年個體心智模式的更變,由於社會、家庭、學習、就業等方面的影響及壓力,使得現在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受到很大影響。據調查,目前在學生中焦慮、自卑、孤僻、厭學、逃學、出走、越軌違法行為、心理精神病等等,呈明顯的增加趨勢。而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前途的看法,是關係到學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問題,是關係到我國未來的大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心理老師的職責,也是每一位老師的職責,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識,並在教學的過程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成為學生的心理醫生。

  教師只有在瞭解學生心理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力圖營造寬鬆的心理環境,並允許個性的張揚,允許權利的扞衛,允許愛好的發展,允許孩子自主的選擇,使孩子的自尊自信得到充分發展。並在教育中積極地挖掘教育思想,在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難時,才能主動關心幫助引導他們。

  一名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是知識上的智力上的影響,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響。教師作為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個人,對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有著巨大的又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但這種精神上的影響需要精神的感染,需要教師的人格力量,需要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不斷的學習與發展,需要教師發自內心的熱愛和體驗教育真諦併為之感到幸福。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就需要不斷的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充實、完善自我。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6

  一、教師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1壓力問題

  教師的壓力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由於教師工作的特點,人們對教師有著很高的期望。家長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負責,學校要求教師提高升學率,社會要求教師做好“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此,教師在不同人們的心目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並且還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及時、適時的轉換角色,進行符合角色期待的角色行為。另一方面是教師的職業決定著其工作壓力大的特點。教師的勞動需要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教師備課、講課後,課下還需要批改大量的作業,對個別同學進行輔導,而且大學的教師還需要為評職稱而寫學術論文,可見,教師的這種高負荷的工作量難免會使教師產生過大的壓力。

  2情緒心理問題

  教師情緒問題是指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遭遇負性情緒時不能有效地調控或調控不當而引發的一系列身心失調的症狀。主要表現為抑鬱和焦慮。這是教師最常見的情緒問題。抑鬱通常表現為長期的精神不振、思維遲緩、不願參加社交活動、對周圍事物和學生冷漠、情緒反應明顯減退等;焦慮是由緊張、焦急、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主要指對未來事件的憂慮、緊張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相應的軀體特徵,例如坐立不安、失眠、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等。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當今社會,學生可以從各種資訊渠道來獲取自己想要的資訊,這就對教師提出的新的挑戰:教師需要不斷地完善自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現有的知識水平、教學技能會明顯的落後,因為,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對教育提出的高目標、高技術,教師會感到不適,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焦慮心理。

  二、教師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1教師自身因素

  首先,教師要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自己的知識水平、能力、教學技能等進行客觀的評價。制定目標時,要合情合理,不能過高,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這樣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從而目標的實現也會給自己帶來信心和成就感,就會認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有回報的。這樣,教師就容易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良好的心態能使人心情愉悅,是出色完成工作,積極進取的關鍵。其次,教師要接納和熱愛自己的職業。既然走上教師的道路,就應該接納它、熱愛它。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著教師要有淡泊名利、超然世俗的情懷。教師職業的社會功效往往產生的比較緩慢,收入相對來說比較偏低,榮譽也相對較少。教師要正確看待自己的職業,心態就會平衡,才有利於心理健康。最後,教師要掌握緩解壓力的方式。教師的工作是繁忙的,所以教師要在工作之餘多參加體育鍛煉,解除工作的疲勞。還可以和家人、朋友聊天,享受輕鬆的氛圍,達到心理的放鬆。

  2學校、社會的因素

  首先是學校因素。學校是教師工作的環境,因此從學校方面克服、解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至關重要。學校環境不好最容易引起教師行為受挫,產生職業適應不良、職業怠倦、人際關係障礙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所以,學校領導要創設良好的學校環境,建立良好的人文工作環境,健全教師的考核制度,升學率、評職稱等都會給教師帶來無形的壓力。學校要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教師的業餘文化生活,這也有利於減輕教師的壓力。其次是社會因素。社會不能對教師形成過高的期望,要注重教師的工作的整個過程,而不是過於關注結果。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師的經濟收入,建立健全的保障體系。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出發,滿足物質需要是一個人生活、工作的基礎,社會和政府要解決教師職業勞動價值與勞動報酬相背離的問題,使教師的經濟收入與職業價值相適應。教師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教師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合理釋放壓力,合理宣洩情緒,培養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這也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教學質量。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7

  摘要:健康的心理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完成教師教書育人任務的基本條件。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自身就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應更新教育思想,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全面調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以適應工作需要。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學生;影響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人們逐步認識到了最佳化心理環境的重要性。由於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處於主導的地位,因而教師在最佳化教育心理環境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教師有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否有效地最佳化教育教學的心理,直接關係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成長。健康的心理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完成教師教書育人任務的基本條件。“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自身就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以性格影響性格,以情感陶冶情感”。因此,我們必須正確把握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以及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一、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特別是當前正值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全面推進課程改革之新時期。這種影響尤為突出。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的教師,會用自己的行為、語言、情緒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間,同學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教師會用飽滿的情緒,熱情的話語來鼓勵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愉快地接受教育,積極地探究問題。

  我們常說:“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極大”。曾經有人指出:“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師的人格魅力是無窮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爾有句名言:“教師是孩子們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師有什麼樣的人格,就有什麼樣的教育。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學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

  學生具有“向師性”,什麼都會向教師學習,教師的一舉一動自然都逃不過學生的眼睛,教師如果具有雙重人格,不僅本身會成為道德上的偽君子,而且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學生會對道德規範產生懷疑,對教師的品行產生懷疑,使教師的教育不但無效甚至產生負效應。有時教師的“一個鏡頭”就會勝過一週的教育,因此,教師的人格會影響學生的人格。

  我們會看到,當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能夠做到親切地說服教育、耐心地輔導講解、仔細地批改作業、以及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十分高漲,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他們能夠從教師的一招一式中、從作業批改到輔導學生時的一絲不苟中,體會到老師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師對他們的期望。他們的學習潛力將隨著教師的引導而發揮出來,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反之,當教師情緒不穩定,教學修養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隨便、不仔細、不規範時,就會造成學生鬆鬆散散,平時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而且這種不良習慣一旦形成,是很難糾正的,這種不良的心理態勢,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教師每天每時都在接觸學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會低於身患傳染病的教師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的危害”。這就是說,教師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的情緒。有調查表明:學生的不良情緒有80%來自身邊的長者,這其中也包括教師的。有些教師有時不知不覺地把不良情緒帶進了課堂,把學生當成“出氣筒”,無緣無故地對學生髮火,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傷害,有的教師有意無意地貶低學生,甚至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由此產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厭學、棄學的後果。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尊嚴是人類心靈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前進的潛在力量”。有些教師的偏心,也極大地傷害了學生,致使後進生自暴自棄或產生逆反心理與教師“對著於”,大多數中學生很少得到教師的讚許和肯定,這就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師生關係疏遠。而受到教師偏愛的好學生中也有不少人對教師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滿。

  二、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心理素質的調整和完善

  要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首先應更新教育思想,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全面調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以適應工作需要,使自己的心理素質與新課標的要求一致。

  1.改變思維定勢

  傳統的教育模式多年來已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自動化了的條件反射,學生的文化成績好,考上重點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數多,教育教學工作就做得好,否則就不行。

  要適應新的課程標準的需要,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的思維定勢。這除了要改變各級行政部門的評價體系以及升學模式以外,作為教師首先應從心理上適應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圍繞“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而開展。只有徹底改變原有的思維定勢,教師才能自覺地教育學生合理的安排豐富的課餘生活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興趣小組活動工作。透過這些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發展。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有這樣的心理壓力:減負了學生只貪玩不好管理、學生減負教師加負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教師受得了嗎等等。其實,我們只要認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現象,就能悟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培養現代化建設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漸放鬆。有了心理準備,減輕了心理壓力,即使是教師的負擔加重了,當教師的也能樂意去接受,工作起來也就會有輕鬆感。

  2.完善心理品質

  人與人之間的思維活動是有個別差異的,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思維的品質上。心理品質是指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本質特徵,如情感、意識、興趣、情緒、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心理品質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無法代替的。因為教師對“減輕學生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理解與接受取決於思維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實施素質教育時又要求思維具有靈活性和廣闊性。另外在學生減負與素質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適應與思維品質培養等心理素質的問題。所以,教師必須在工作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思維品質。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我們每個教師都應對自己的心理品質有所認識,及時地豐富自己的思維品質,使自己的思維既具有廣闊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獨立性,又具有靈活性;既具有邏輯性,又具有敏捷性,適應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變化,及時、敏捷、靈活地確定新的工作方案,變換工作方法,並當機立斷地實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頑強的意志是教師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每個教師應把自己磨練成一個不畏艱苦,意志堅強的人,以此來感化自己的學生。

  教師還要心胸博大、興趣廣泛,認真探究學生心理的興趣,用自己廣泛的興趣去調動全體學生的興趣。教師還應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暢樂觀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對學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發揮積極作用。也就是發揮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個性特徵形成和發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調控情緒

  教師情緒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學生對教育資訊接受和反應的水平,並直接影響教學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師應掌握心理科學知識,加強思想修養,注意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因挫折而垂頭喪氣,也不因勝利而沾沾自喜。

  當然,教師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神仙,其情緒自然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我們必須合理地調控自己的情緒,使其不至於對教育教學工作產生不利和影響。曾報導有一位有經驗的女教師,在其母親去世的第二天來到教室,但自己的心情十分悲痛,為了不影響課堂教學,她首先說“對不起,我母親昨天去世了,心情不好,請同學們原諒。”於是她得到了同學們的諒解,意外的是這一天課堂紀律特別好,教學效果也特別好。事實說明,這位女教師的處理是恰當的。

  教師只有做好心理調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才能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變革中站穩腳跟,才能得到學生和社會的認可。

  總之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不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啟迪學生的智慧,還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學生的人格。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有效地最佳化教育教學環境,才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態,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有助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李林會.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心理探究[J].保山師專學報,2005(2).

  [2]白桂香.教師實用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5.

  [3]李紅軍.教師心理健康不容忽視[J].世界教育資訊,2004(7).

  [4]王麗君.變革社會中農村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5(7).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8

  摘要:亞健康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第三種狀態。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教師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教師中普遍存在煩躁、憂鬱等不良情緒,亞健康正在迅速蔓延,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主要闡述了教師身體健康狀況,分析造成亞健康的原因,並提出具體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教師;心理問題;心理狀態;亞心理健康

  教師總是時刻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名學生,這些需要耗費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隨著班級人數的膨脹,加上過多授課數量,教師的工作負荷量正逐年增長。除了應付學生之外,學校還有一大堆其他事務等著教師去做。從前是備課、上課、改作業、管學生“四面出擊”,現在加上寫論文、教改、迎檢查、末尾調整,變成了“八面受敵”,教師目前已經成為心理壓力巨大的職業之一。據權威統計顯示:30%~40%的教師經常性處於情緒波動之中,15%有心理問題;7%有心理障礙。為了更好的傳授知識,培養學生,不僅社會各界要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作為教師本人也要時刻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瞭解一些維護心理健康的常識對教師本身尤其重要,現就本人瞭解的一些心理學知識在此與大家分享。

  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事實上,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怎麼高估也不過分,因為心理健康所能帶給現代人的,不僅僅是心理健康本身,而且是更大的潛能實現,更高的生活質量與更多的身心幸福感。過去,一般將心理狀態正常與否劃分為心理健康與心理障礙疾病兩種狀態,但完全的心理健康者和真正的心理障礙者或心理“病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都處於中間狀態。如果我們把健康的心理比做白色的,不健康的心理比做黑色的,那麼介於白色和黑色之間的灰色心理即是所謂的亞心理健康狀態。由於它處於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兩種狀態之間,因而又被人們稱之為“第三心理狀態”。

  亞心理健康的表現可謂多種多樣,在生理臨床上表現為:時常覺得心慌氣短、渾身乏力、莫名疲勞,經常頭痛頭暈,稍一運動就腰痠腿疼;在心理上表現為:精神不振、情緒低落、反應遲鈍、失眠多夢、白天睏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焦慮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梅爾傑斯為亞心理健康易感者描繪的心理畫像是:情緒低落、自卑失助、放任衝動、角色混亂的人。

  有人指出現代人陷入“第三心理狀態”的七大訊號:

  (1)焦慮感――煩惱不堪,焦躁不安,生機的表相下充滿無助;

  (2)罪惡感――自我衝突,有一種無能、無用感;

  (3)疲倦感――精疲力竭、頹廢不振、厭倦、無聊;

  (4)煩亂感――感覺失序,一團糟;

  (5)無聊感――空虛,不知該做什麼,不滿足但不想動;

  (6)無助感――孤立無援,人際關係如履薄冰;

  (7)無用感――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毫無價值,自卑羞怯,內疚和缺乏信心。這些感受是現代人陷於第三心理狀態時的求救訊號。

  亞心理健康是一種比較痛苦而又顯得無奈的心理狀態,處於“第三心理狀態”便是處在一種無望、無力、無助的心理境地。亞心理健康者更多的共同體驗是:“我們沒有心理疾病,但似乎心理又不怎麼健康;我們什麼心理體驗都可能有,但卻少有幸福感。沒有心理障礙與疾病,但又感覺心理不健康”,這就是第三心理狀態的心理學定義。亞心理健康者在一般情況下也能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但總體上看生活質量差,工作效率低,極易疲勞,同時伴有食慾不振、失眠健忘、心緒不寧等表現。他們自感活得很累,到醫院卻查不出任何毛病。最新心理科學研究發現,現代社會中60%~70%人都程度不等地處於這種第三心理狀態――屬於亞心理健康者,其比例之高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預防亞心理健康,可以從兩方面人手:

  一是善待工作:

  確定恰當的工作目標,既不過高,也不過低;分清自己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不使其互相錯位;承認並正視自己的工作侷限性,不把工作中的問題帶回家中;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學會享受並把握工作的樂趣。

  二是善待自己:

  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儘可能多接觸能使自己快樂的事,具備廣泛的生活樂趣;正視並建設性地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基本需要;為自己留出能使自己更新、補充能量的時間;做些多年來想做卻總抽不出時間來做的事,如旅遊、帶全家出去玩;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及時尋求專業心理服務與幫助。

  如果處於亞心理健康狀態,該如何進行自我調適呢?以下8條也許會對老師們有益:

  (1)重視快樂的價值;

  (2)誠實待己、怡然自處;

  (3)不再庸人自擾,拒絕杞人憂天;

  (4)抒發壓抑感受,清理消極問題;

  (5)發展積極樂觀的思考模式;

  (6)降低期望水平,放慢衝刺腳步;

  (7)追求人生大夢,建立親密關係;

  (8)尊重自己,親近別人;

  總之,擺脫亞心理健康,走出“第三心理狀態”的“醫學處方”是:均衡營養、保障睡眠、多曬太陽、勞逸結合、靜坐放鬆、適當鍛鍊;而“心理處方”則是:與人為善、興趣廣泛、悅納自我、心境良好、人格和諧、讓心寬鬆。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9

  摘要:在教育過程中遇到了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由此產生了一系列不良情緒,影響了心理健康。調查結果大部分教師出現了心理問題,如:緊張、憂慮、擔驚受怕,難於集中精神等。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內因也有外因。本文論述瞭解決教師心理問題的幾種途徑。目的是引起其他人關注職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和問題,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 生源差 教育問題 不良情緒 心理問題 主要表現 原因 內應外因 心理健康標準 解決途徑 自我調節 關注心理健康

  教師的工作,是一項崇高而又十分艱鉅的工作。人民教師是塑造年輕一代的辛勤園丁,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肩負著造就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任,不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教學能力和各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措施作用於學生,而且以自己的全部心理品質影響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作為一種培養人和塑造人的精神活動,教師的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是因為教師工作的物件既不是無生命的自然界的各種物體,也不是一般的有生命的動物、植物,他們的工作物件是人,是具有一定思想、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的活生生的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那些有良好學習習慣和態度、養成良好品德的學生很順利地進入高階中學繼續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可有一部分玩劣不拘、沒有好的習慣和品德的學生完成不了初中學習任務,自然成了職校的主要生源,使職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了許許多多問題,產生了不良情緒,影響了心理健康。

  一.職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1.教師的無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教書還要育人。所以要求教師既要有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要有組織課堂教學和駕馭學生的能力。對職校教師的要求後者比前者更重要。

  有一老師,進行計算機教學。為人厚道老實,平時不善交談,但非常鑽研業務和精於業務,可在教學中,目無尊長的學生們不喜歡他這種“老學究”的教師,對他的教學要求不僅置若罔聞,甚至對他進行人生攻擊。只要他一開口講課,學生就在底下“濤聲一片”,他提高聲音大聲地制止,學生不說了,可他一說,學生接著說。這老師氣得臉紅脖子粗,拿起板擦敲了一通,可學生又展開了第二輪進攻,大聲地講開了鬼故事,引起了同學們一片的叫好聲。這時,外面走過了查課的教務主任,這老師心一緊,拚了全力,跳了起來並大聲地制止,這才嚇住了學生穩定了課堂。這老師上完這節課,費盡了氣力,不僅是腦力勞動更是體力勞動,試想這位老師今後以怎樣的心態再次走進這間教室繼續上課呢?

  2.教師的無尊

  人們都說師道尊嚴。前提是教師必須是“完人”。教師不能說錯話和做錯事,因為他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否則他就有師德的問題。在社會、在家長、在學校、在學生面前就沒有尊嚴可談。

  有一操外地口音的教師,剛剛調到職校教學,她沒有適應這裡的學生,所以她感到教學中有許多的煩惱,心情也很鬱悶。有一次,當她走進教室,看到好多學生說話地、東倒西歪坐著地、女生當眾化妝地……亂哄哄地一片,一點也沒有上課的狀態,她著急了,大聲地組織著紀律,希望看到良好的上課面貌,卻沒想到學生並沒有收斂,反而更亂了,情急之下,脫口而出:“你們怎麼不要臉呀!”還沒等她反悔,有一女生馬上站了起來:“你說誰不要臉?你才不要臉呢!……我們要告校長!”嚇得這個新來的教師,不僅忍受著自己被罵了一通的氣,還要向學生不停地道歉,才算平息了這件事。可畢竟被學生當眾大罵了一通,傷了自尊,回家大哭了一場,算是心理的發洩吧。

  3.教師的無助

  自學生入校那天起,教師就要承擔起學生的成長、教育、思想、狀態甚至安全等等。當然教師能做到的就從來沒拒絕過,並也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著。

  有一次,全校衛生大掃除。有一男生擦玻璃,被同學惡作劇地關在了窗外的護欄裡,同學們嬉笑著,跳著,這男生被激怒了,抬腳就把玻璃踢破了,看著玻璃的碎片落下,班主任關心學校的財產呀,怒了,斥道:“你有本事再打一塊!”這男生毫不理會班主任的氣話,用拳頭猛擊玻璃,使手背受傷,鮮血直流,送往醫院,結果肌腱斷了。家長責備學校,要求賠償醫藥費、傷殘鑑定費、交通費、營養費和精神賠償費,學校要求教師自己承擔,教師認為自己沒有錯誤,要求上法院。學校怒之,整頓!結果教師把一年的收入都賠給了家長,學校還把她的工作業績給否定了,自己在鬱悶中過了一個暑假。在假期中給了教師一個心理調節的空間。

  4.教師的可悲

  教師作為一種特殊職業,時刻承受著多重擠兌!在生存的夾縫中艱難地爬行著。社會要求他們在精神上要是一個完人——時時刻刻要警惕自己為人師表的形象,萬萬不可放鬆對自己的自我約束,戴著“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高帽;學校要求他們在教學上要把知識生動地傳授給學生;家長要求他們無私地奉獻給他們的孩子,以減輕他們的負擔;學生要求他們不管對老師怎樣的傷害都不要傷害他們,因為學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不管對老師有什麼樣的傷害都是可以教育的,而老師是教育學生的,不能有任何的有害學生的行為。由此可知教師的生存狀態是極為可悲的。

  有一班主任教育她們班裡屢次犯錯屢次不改的學生。學生擺出一副傲慢無禮的氣人神態,時不時地頂撞著老師,刺激著老師疲憊而脆弱的神經,老師被激怒了,忍無可忍,順手拿起桌上的水杯向

  這名學生潑去,這學生不顧一切地向老師撲去,忘了老師平時對他各方面的幫助和關懷,抓著老師的衣服,同時朝老師的腿上踢去、踢去……這千鈞一髮之際,有位男老師進來了,制止了這種行為。可血順著老師的腿流了下來……隨後學生的家長來了,不依不饒讓老師賠償學生的傷害,動不動揚言要告教育局,還要媒體曝光。校長迫於壓力把老師當成了違反師德的案例,全校討論批評,並讓老師向家長道歉,賠償了學生所謂的精神傷害費和沒必要的檢查費,而老師的醫藥費卻沒人去問。

  這讓我想起了日本的學生違反了學校紀律,學生家長要向老師道歉,中國的學生違反了學校紀律,教師不處理是教師的失責,教師要是不會處理事情或處理不得當的話,要給人家賠禮道歉,還要賠償人家精神損失!記得一篇報道曾寫過,教師罰站會侵犯學生的五十多種權利。可是,作為學生不尊重老師的勞動成果,是否也侵犯了教師的權利。

  像這樣的例子時常發生在職校教師每個人的身邊,誰也不敢保證這樣那樣的事不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身心疲憊的教師時時在祈禱千萬不要衝動,即使被學生激怒了,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思維,不要說錯話和做錯事。有的老師說:“我做到了打不還手,罵不還嘴,學生就整不了我。”更有老師高喊:“鈴一響,上課堂,老子今天就死在課堂上。”可悲可泣的老師們,每天都生活在擔驚受怕的心態下,謹小慎微地進行著這樣的教育工作,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心理問題。

  二.職校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

  1.調查職校教師心理健康現狀:

  近60%的教師表示不喜歡教師這一職業;

  近90%的教師表示有壓力;

  近40%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好;

  近90%的教師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等等

  2.職校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在教育工作中,說話的節奏變慢、喉嚨易嘶啞、情緒充滿了憂鬱或自衛性,一句話總是重複說,口頭語“啊”非常的多。

  在教育活動中反應遲鈍、沒有熱情、對學生出現好的成績表現冷漠。

  當學校提出教育要求時,教師情緒緊張、不安、擔驚受怕、有的就易怒、易燥、發牢騷、動輒會責怪學生和遷怒於同事。

  有的教師神經高度興奮、週日的晚上會失眠、食慾不振、女性教師生理不順、有時出虛汗。

  有的教師神經過敏,總是自言自語或沉默不語,對教學工作產生厭倦感、無力感、無可奈何感,當在校園裡時,易多愁善感、出了校門心花怒放,感到格外的愉快。

  甚至有的教師在外面看見穿著和校服相似的人,都會迴避,與學生年齡一樣大的人,都不願意交流。

  教師的身心疲憊,對學生的觀察、教育能力就會在無形中降低,對他們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導等精神維持能量又會隨之變得低下,出現教育、教學方法的不靈活或失常現象。教師的心理問題又會影響到學生,使教育出現惡性迴圈。

  3.影響職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影響職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態的直接原因是過重的內外壓力。

  內壓:是指來自學校內部的壓力

  雖然職校教師的教學成績相對重點校的壓力小些,但他們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非常沉重的。組織這些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雙差生上課,是非常困難的。學校要求教師打鈴必須到教室、課堂教學不能出現亂課,甚至不能有學生趴著上課,對此有專門的教師進行檢查。每一次檢查結果都要與獎金、甚至聘任掛鉤。班主任每天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外,還要協助學校完成教育管理工作。管理好學生,儘量不讓學校從劣等生的行為中扣分,否則班主任工作就不達標。學校每月28日進行一次全面考核,每次都關係到老師的經濟問題,錢囊不鼓的老師都會感到壓力。

  在教師與眾差生之間進行大量的教育工作中,學校會以師德、責任、規範、形象等要求著教師,有著良好素養的教師只能默默忍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傷害,心理不能釋放,心理健康嚴重受損,這方面要比重點校嚴重得多。

  外壓:是指來自家長和社會的壓力

  人們常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職校學生的家長不會理解學校管理的艱辛。他們認為:“我已經交了學費了,我們花錢買教育,我們就是上帝,孩子交給學校,你們老師就要管理好”。強調老師的責任,忽略了家長的責任。出現問題不僅不配和學校,甚至拒絕與老師溝通。學校處分那些行為不端的學生時,家長就會指責、謾罵老師,甚至威脅老師。

  社會對教師的關注程度尚未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低,福利待遇和工作環境差,工作量大,工作責任重,工作競爭強,社會期望值高,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也不完善,這些因素的結合,使教師的心理壓力越積越重,最終導致教師心理問題日益複雜化。

  4.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

  所謂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師在內外環境允許的條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狀態。

  職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的標準:

  ⑴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職業角色。

  有的職校教師認為,他培養了一些雖然學習成績不理想但工作業績不錯的學生,也值得驕傲。這一部分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形成正確的認識,並接納它,喜歡它,教師才能真正地做好教育工作。

  ⑵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

  教師的情緒狀態是否穩定,是否積極、樂觀,將直接影響教師的心理和行為方式,從而影響教育教學工作。另一方面教師遇到困難時,應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保持鎮靜,能忍耐挫折和困難的考驗。

  ⑶獨創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心理健康的教師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獨立進行一定的創造性活動。例如:在組織學生的課外活動時,提出具有一定創造性的活動主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養良好的品德;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經驗創造出一些有效的學習專業課的方法,並交給學生,讓學生掌握一技之能。

  ⑷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指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校、教師與家長等的相互關係。一個心理發展健康的教師,必須

  能融洽地協調好這四種人際關係。尤其是職校的教師,更要處理好與家長、與學生各方面的關係,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⑸積極適應和改造教育環境。

  教師的教育環境是不斷改動和變化的,學生的生源是越來越差,那麼就要學會處理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和大家一起探討新的教育對策和方法,積極適應和改造不良的教育教學環境,不被環境所左右。

  有的職校教師在挫折和需要面前,能夠有效地進行心理調適,從而達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健康發展。但也有部分教師不能很好地適應,或者未能採用適當的方法調節自己的心理衝突,導致出現情緒狀態不穩定,易激動;與學生的關係緊張,無法開展教學工作;與同事的關係不協調,出現迴避的態度等;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厭惡工作情緒,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而教師因其工作性質的特殊性,作為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言行舉止的榜樣。因此,如果教師心理健康有問題,那麼他們的勞動物件——學生就是他們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受害者。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注重對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也是學校、社會的重要任務。

  三.職校解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途徑:

  天津《今晚報》2006年1月18日報道:“出席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的魏錫林等代表和參加天津市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的楊金元委員,分別向兩會提交議案、建議,指出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要關心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過重的壓力。”

  魏錫林等代表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儘快制定《天津市保護教師身心健康條例》的議案。楊金元委員指出,目前教師群體中普遍存在壓力過大的問題,部分教師正在遭受心理問題的困擾。

  由於職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導致教師長期的緊張、憂慮、擔驚受怕,難於集中精神,造成不良情緒,使教師的工作效率下降,學校出現了幾起教師與學生衝突事件,學校管理者為解決這些問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逐步解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採取了以下幾種途徑:

  1.領導者正確看待和諒解出現教育問題的教師

  職校教師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不管有多麼的辛苦,還是兢兢業業、認認真真、任勞任怨的,這就避免不了和學生髮生矛盾和衝突,教師有時情緒不能控制,不能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理解力和意志力明顯下降,說話過頭,甚至做出十分荒謬的事。學校領導者都站在教師的立場上,理解和體諒教師,往往不急於批評、斥責,他們要弄清事實的真相,幫助這些教師解決問題,使教師從困惑中解脫出來,有助於受挫教師緩解不良情緒,緩解壓力。同時領導用適當的方法對教師進行說服、批評。對於非原則問題,領導諒解、容忍。因為領導認識到處於心理挫折狀態下的教師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教師遇到問題時的行為是一種情緒性的非理智的反應。

  2.開展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是排解個人煩惱、提高個體獨立處理問題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方式。職校領導專門委派教師進行心理知識的學習,讓心理專業教師對心理出現問題的教師進行個別交談,啟發教師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出主意,提希望,幫助教師解除煩惱,擺脫矛盾,穩定情緒,獨立地處理各種衝突和困難。

  3.思想教育

  教師出現不良情緒是主觀感受,與人的主觀狀態有重要的關係。職校領導對這些教師除加強思想教育外,還要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幫助教師分析原因,教育他們放棄不正確的動機和不切實際的目標,幫助他們瞭解事情的真相,修訂正確的目標,調整力量,制定具體措施,引導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對待工作,對待學生,樂觀向上,培養良好的精神面貌。

  4.改善環境

  職校的領導們儘可能地給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在管理方式、人際關係、工作安排等方面考慮到教師的感受和反應,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為個人解決困難。如解決子女上學問題、老人的護理問題等。

  5.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氣氛

  在實際生活中,出現心理問題的教師,他們的情緒除與領導者的關心幫助有關外,還與群體的心理氣氛有關。職校領導努力營造一個充滿關心、友愛氣氛的群體,讓教師在這樣的群體中互相化解心中的不暢,使教師不良的情緒得到宣洩,以輕鬆、愉快的心態,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四.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教師自我調節

  “人生逆境十有八九”、“酸甜苦辣鹹——甜只佔一分”,在生活中人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遇到問題時可以求助他人,但最終還是要自己面對,因此學會掌握調節是必要的。

  1.宣洩情緒

  人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不應該無限制地壓抑情緒。遇到教育問題後的情緒應該得到適當的宣洩。壓抑會導致疾病。宣洩情緒的一般方法是主動與可信任的他人,如朋友、親人交談,傾吐心中的積悶。當把痛苦全部倒出來以後心情就會平靜一些。切忌遷怒於人,不正當的發洩會導致不良後果。

  2.注意轉移

  心情不好時,可以看看電影,聽聽音樂,透過轉移注意,讓快樂的情緒淹沒憂鬱,使消極的情緒逐步消退。從事體育和其他活動也是轉移注意的最好方法,如徒步走一段路,騎腳踏車轉一轉等。積極工作著的肌肉產生刺激傳入大腦的衝擊力是很強的,足以橫掃一切,把人從其精神羈絆中解放出來。切忌呆在家裡,坐在沙發上,一個人悶頭體驗不良情緒。

  3.原諒自己,恢復自尊

  出現問題總有自己方面的原因,要敢於正視現實。自己犯了錯誤,造成了煩惱,首先要坦白地承認,然後,把內疚和失敗扔到腦後。只有徹底擺脫失敗,才能恢復自尊。堅信失敗已成過去,成功就在前頭,用新的熱情和經歷去充實自己的生活。

  4.把問題當成經驗,變成動力

  一帆風順的人是沒有的,都要在人生的程序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問題,不要灰心喪氣、悲觀失望,產生不良情緒。應當看到問題中有好的一面,它會給我們帶來經驗、知識、才幹、能力、風度、氣魄,使

  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增強我們的才幹,從而不斷地成熟起來。

  每個人能力的提高是在學習和鍛鍊中獲得的。如果出現問題,就逃避,就產生不良情緒,就會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就不會有發展了。

  不論怎麼講,社會上尊重教師的人要多過看輕教師的人,大多數還是尊重教師的。教師的尊重的確是別人給的,但更多的是自己爭取到的。不管別人怎麼說,你首先要問問自己,所謂的“為人師表”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嗎?或者有些學校對教師的要求苛刻了一點,大家都是成年人,受不了這樣的約束,但是,如果教師不從自己做起,學生、家長怎麼會服氣?學校的聲譽從何而來?教師,就是要嚴於律己、以身作則,這樣的教師才是好教師,這樣的教師才能帶出好的班級體。“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自己的生活、工作受到點限制沒有什麼不好,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教師傳授知識過程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是一個快樂的過程。首先,你有了很多的聽眾,透過你的講授,學生們每天都在成長,並且學到了新的知識;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幾年後,你或許可以驕傲的說某某公司的經理是我的學生。

  所以,讓我們為自己的職業驕傲吧,快樂吧!忘掉煩惱,讓自己有一個快樂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 篇10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是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只會源源不斷的“製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孩子,可見幼兒教師的心理是否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根據各種資料表明,大多數幼兒教師都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

  其中在對湖北、河南兩省的在職幼兒教師進行的心理健康評定中,發現有20.8%的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際交往和情緒狀態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在江西省的11個地市中進行的心理健康症狀的自評中,就發現了有輕度症狀反應的人佔了總人數的24.2%,中度症狀的人數佔了11.2%,症狀反應偏重的人數佔3.6%,反應症狀嚴重的人數佔1.8%。以上資料,應當引起對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

  很多人都認為幼兒教師不是應該活潑、開朗、充滿童心的嗎?怎麼會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我認為主要可以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這兩方面來尋找原因。

  一、外部因素:

  1、 來自社會的壓力。

  尊師重教在我國已被提倡多年,教師在社會已有一定的地位,但社會對幼兒教師的定位卻難以令人接受,家長和社會對幼兒教師的普遍認識就是每天哄哄孩子,和孩子玩玩遊戲,讓孩子好好吃飯,幫助孩子穿好衣服,不要讓孩子出事就好了。很多人提起幼兒教師,就會覺得這是個既簡單又輕鬆的職業,不怎麼重要;而有子女正在接受幼兒教育的家長,又會對教師提出很多過高的要求,既希望教師像高階保姆一樣,又希望教師像個教育專家。他們都沒能真正瞭解幼兒教師的作用,忽視了現代幼兒教師的獨特性、重要性、多樣性。

  2、 工作的負荷重。

  幼兒教師工作是非常辛苦的。首先:

  1、班級人數多,《幼兒園工作規程》規定,小班每班人數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但據調查發現,目前大部分幼兒班級有超標現象,現在在幼兒園裡,中班普遍有30多個幼兒,大班則40多人,有的地方幼兒園人數則還要多,這樣班級人數過多,必然增加教師的工作量。

  2、案頭工作多,幼兒園除了要開展園本課程的研究,要開展有特色的主題教育活動外,還有一大堆的任務:課件製作、技能比賽、教育筆記、幼兒成長檔案、家園聯絡冊、寫各種反思、寫論文等等,案頭工作擠佔了教師許多休息時間,這是導致教師工作時間長,工作負擔重的直接原因。3、教育物件是3到6歲的幼兒,此時幼兒年紀較小,不少地方不能自理,又對於很多事情、問題似懂非懂,好奇心重。這麼一來,教師所承受的負擔就非常重了,小到吃飯、睡覺、上廁所……,大到戶外活動、出門遊玩等處處都充滿不安全的因素,教師一旦沒注意就可能出現問題,這給教師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3、 特殊的環境,特別的人際交往。

  幼兒園是一個特殊的工作環境,其主要組成的人員是女性教師。女性工作往往很細心,對待小孩子會有一種天生的耐心和責任感,但是女性往往喜歡攀比,爭強好勝之心比較強,而在競爭過程中,女性表現往往又是含蓄的,不善於表達,因此大家相互間往往容易產生猜疑、嫉妒的心理,這無形中又加重了幼兒教師的心理壓力。

  4、 不完善的教師評價。

  每個學期都會有評優、評先進、考評的事情,幼兒教師往往都是獨門獨戶的工作,最瞭解她們的恐怕只有幼兒了,然而參與評選的卻是在工作方面相互瞭解不多的同事,同事評選的時候往往憑的是人情、關係,因此很多時候是不公平的,一些踏踏實實工作的教師並不一定能得到應有的榮譽。尤其是年終的末尾評選制,就算大家工作都不錯,還是要有一個末尾進行流動,實在是一個不公平的對待,忽視了大家的辛勤勞動。

  5、 勞動報酬低。

  幼兒教師的工資普遍不高,而教師們常常感到自己極度付出卻收穫甚微,同時又要支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這使得教師心理感到不滿。

  二、 內部因素:

  1、 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壓力。

  測查中表明,“焦慮”、“偏執”、“人際關係敏感”是普遍存在於該省幼兒教師中的主要心理問題。同時,教師抗教育焦慮的能力普遍較差,遇事容易緊張、神經過敏,產生恐懼心理。在行為上,表現出謹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剋制、優柔寡斷、墨守成規和苛求自己等特點。

  幼兒教師的社會角色比較多,一方面是教師,一方面又是一個妻子、母親、女兒,兩者之間的衝突較難處理,極易產生過多的憂慮和自責,這一切使得幼兒教師的心理壓力劇增。

  2、 身體壓力。

  由於工作的壓力太大,許多幼兒教師身體狀況不良,聲帶疾病在幼兒教師中非常普遍,在長時間的工作中,教師的聲帶得不到休息,聲帶的負擔越來越重,很多才30歲的教師,有的甚至30不到嗓子就變得嘶啞了。與此同時,不少幼兒教師還有聽力障礙,因為幼兒園裡孩子的喧譁聲極大,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發生聽力障礙是在所難免的。這些身體上的疾病給幼兒教師的心理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三、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1、 外部環境:

  首先全社會都要為幼兒教師營造重視幼兒教師工作、支援幼兒教師職業的社會氛圍。全社會透過宣傳、制定政策等措施,讓所有人來了解、接觸幼兒教育工作,知道幼兒教育的重要性、複雜性,為幼兒教師創造一個理解、融洽、溫馨、積極進取的工作環境,提高幼兒教師的地位,減輕他們過重的心理負荷。根據調查,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是不良的社會環境,因此,全社會都要樹立“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不斷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尊重幼兒教師的勞動,理解他們的苦衷,提高待遇和福利,切實解決他們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困惑。

  其次,幼兒園要為教師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幫助教師確定自己的目標,提供教師學習深造的機會,建設民主、平等的幼兒園精神環境。作為領導,要善於看到每位教師的亮點,善於和每位教師溝通,鼓勵每位教師進行創新,給每位教師適當的獎勵,充分發揮教師的潛力,並妥善解決教師間的矛盾。

  不管是政府還是幼兒園,都應該努力建立“教師心理健康諮詢室”,定期為教師舉辦各種關於心理的講座,讓幼兒教師有傾訴、發洩的場所,並能得到適時的指導,幫助教師健全心理。

  同時,健全考核制度。幼兒園應抽出一段時間,讓教師互相觀察、瞭解其他教師的工作情況。併發放家長問卷,讓家長無記名的為老師打分。在考評時,讓每個人參加(在編老師、自聘老師、保育員阿姨),而每個人的配班老師和同班的保育員打的分數在總分中佔較高的比例。在全園合格的基礎上,取消末尾流動制,對於最後兩名教師,要對其問題進行分析,讓教師更好的提高自己工作能力。

  2、 教師的心理保健:

  一要熱愛自己的職業。調查發現,熱愛幼教工作的教師百分之百的都認為自己能勝任幼兒工作的,而對幼教工作缺乏熱情的教師中有33%的人覺得工作有點力不從心,有11.5%的人覺得工作很吃力。幼兒教師應該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有一個正確、理性的認識,知道幼兒教育這個事業是重要、長遠的,不要侷限於目前的環境,教師應該保持一份快樂的心情去面對這份工作。

  二要改變工作方法 。因為幼兒教師時時面臨教育物件、內容和情境的差異和變化,所以我們可以把幼教工作當作一項創造性的工作來做,也只有把幼教工作當作創造性的工作來做,這項工作才會有吸引力,才會充滿樂趣;相反,把日復一日的幼教工作當作單調不變的、機械的重複,一個教案十幾年、幾十年不變,這當然會使工作變得乏味而無生氣。

  整合、簡化案頭工作。幼兒園教師有許多案頭工作,其實有些案頭工作可以整合和簡化,比如教學反思與案例分析相結合,區域觀察與個案觀察記錄相結合,教養筆記、教學反思等與自己研究的課題相結合等,這樣既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重複勞動,也可以提高工作實效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努力形成自己的職業特長。在調查中發現,那些對工作總是充滿熱情,並有強烈的職業自豪感的幼兒教師,有75.3%是因為她們在幼兒教育工作方面有自己的特長,比如有些教師在語言、計算、美術、音樂等教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長;有些教師則在幼兒教育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長,論文經常在園、市、省裡獲獎,並且時不時還有論文發表在報刊雜誌上。這些教師在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職業特長,在園裡園外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所以工作的自豪感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只有形成了職業特長,才會在競爭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工作起來才會有成就感、優越感;也只有這樣,工作中的“苦”才會真正變成樂,工作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三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要努力為自己的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一些調查表明,有13.8%的幼兒教師不喜歡幼兒教工作是因為工作單位里人際關係不如意,而喜歡幼教工作的教師中則有64.7%不願意離開幼教工作崗位是因為捨不得單位的那種融洽的人緣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我們做好工作,熱愛工作,以及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的,而良好人際關係的開創還得靠自己去開創,比如多和同事、領導溝通交流,多幫助別人,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多些寬容,多些接納等等。

  四要學會宣洩自己的負性情緒。心中有積鬱,要學會宣洩,及時適度的宣洩會使得我們的日子變得輕鬆些。跑步游泳、寫作閱讀、唱歌跳舞、逛街購物……當你不舒服的時候,這些都是很好的宣洩方法。極度悲傷時,不妨大哭一場,這更是有益身心。

  總而言之,讓大家一起分享快樂與憂愁,把不好的心情轉換為快樂,這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