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圖形影象/多媒體> 淺談資訊科技與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有效整合

淺談資訊科技與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有效整合

淺談資訊科技與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有效整合

  推薦範文:空間與圖形知識在小學數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由於小學生缺乏空間觀念,空間想象能力弱,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將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利用多媒體資訊科技輔助教學,能直觀、形象、生動地在學生面前展現空間與圖形知識,激發了學生興趣,最佳化教學環節,提高課堂容量,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益。

  一、最佳化思維形態,培養空間觀念

  在小學圖形教學中,好多學生缺少空間觀念,這將導致學生認知上的模糊和錯誤。巧妙利用資訊科技,發揮它直觀性和演示性強的優點,必將大大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例如在教學“數堆砌圖形中正方體的數目”時,好多同學覺得無從下手。傳統的教學,教師會很生硬地畫出這一複雜的圖形,一點一點地給學生把圖形進行分解、講說,有的教師也會拿出很多正方體教具,讓學生擺一擺看,這兩種教學方法只適合空間觀念強的同學,對大多數的學生還是收效甚微。藉助資訊科技,教師就可以引起學生將這一圖形進行自由的分解,可以把它分成幾層或幾列,然後分別來數出正方體的數量,這樣就可以很輕鬆地解決這一難題。又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三維動畫演示功能,將圓柱體的側面展開變為一個長方形。學生看了動畫後就很容易明白圓柱體的表面積是兩個底面(圓形)面積加上以圓的周長為長、圓柱體高度為寬的長方形面積之和。以此幫助學生建立了正確的空間觀念,也弄清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的特點及其表面積公式的由來,拓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最佳化教學過程,有效突破重難點

  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運動變化的東西,新鮮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現代化資訊科技能根據教學需要將教學內容實現大與小、遠與近、靜與動、快與慢、整與散、虛與實之間的相互轉換,生動地再現事物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從而克服了人類感官的`侷限性,縮短了學生的認知過程。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動”的特長,變靜的“說”為動的“演”,從而可以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例如,在教學《體積的應用》時:一個包裝盒,從裡面量長32釐米,寬16釐米,高 18釐米,爸爸想用它來放長14釐米,寬9釐米,高8釐米的長方體盒子,可以放幾個?學生列式為32×16×18=9216(立方厘米);14×9×8=1008(立方厘米);9216÷1008可以放9個。而 實際有一部分盒子切開放是不行的。教師演示從不同的角度來放盒子,從中學生髮現沿長擺32÷14能擺2(行);高與寬換16÷8可以擺2(排);18÷9=2(層);2×2×2=8(個)。這樣就輕鬆實現了應用普通教學手段難以講清楚的知識重點、難點,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地演示就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不僅實現了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的有機結合,還實現了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三、最佳化教學情景,發展學生思維

  透過“真實情景”下的數學學習,形成豐富、靈活的知識,從而能解決實際問題。利用資訊科技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現出來,可為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更多的條件,促使學生理解、把握本質屬性。教師可適時創設動態情境,準確把握抽象數學知識的關鍵特徵,建立準確的空間概念,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利用多媒體演示一種實驗來啟動學生思維:取同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將圓錐盛滿水,然後倒入圓柱中,學生髮現三次正好倒滿。此時,學生就會猜想:圓錐與圓柱的體積關係是不是1:3呢?怎樣證明這個猜想呢?這種實驗演示,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最佳化認知過程,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具體表現,其主要特徵在於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對小學生來說,理解問題的思路多、新、奇、巧和猜想等創新求異的思維,都是創新思維。資訊科技為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找到了相結合的切入點,透過最佳化學生認知過程,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教學角的大小與角的張開大小有關而與角的長短無關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教學的每一步都是透過固定的鍵盤按鈕進行控制):螢幕上出現一條直線;然後以一端為端點重疊的另一直線慢慢向上旋轉成一個角;直線再向上旋轉,出現幾個新的角,並與前一個角進行大小比較,想一想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恢復到原來的角,角的邊的長度延長,觀察角的大小有沒有變化。透過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五、強化師生互動,增加課堂容量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為節省上課時間,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大量的小紙條,把板書的重點內容逐條寫上;為增加課堂練習量,教師把各式習題抄在小黑板上。而計算機輔助教學,它的資訊容量大,資訊傳播效率高,它可以大大提高課堂容量,也有利於師生互動。例如,在畢業班空間與圖形的複習過程中,主要要引導學生將學過的公式、概念進行梳理。我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正方形的一組對邊變長或變短,正方形就變成了長方形,長方形的一條邊如果變長或變短,長方形就變成了梯形,梯形的一個底變為0,梯形就變為三角形了,演示使學生體會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梯形與長、正方形之間也有一定的關係,從而透過圖形之間的聯絡,就得出了公式之間的聯絡,達到了融會貫通的目的。

  六、加強小組合作,提高課堂效率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活動機會,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增長知識,有效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我將學生分為3人一組,每組一臺計算機,由學生在計算機上自由操作,選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或將某一個梯形透過割、移、補、拼成平行四邊形,然後在比較、討論中推匯出梯形面積公式。這樣,學生在操作討論中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得到了多種解答方式。同時,學生在相互學習中,拓寬了發揮創新思維能力的空間,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有利於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共同分享成功的樂趣。

  總之,資訊科技是一種高層次、高效率的現代教學手段,它與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整合,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富有時代動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它有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知識的同化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只要我們共同為之去努力、去開發、去研究的話,我們一定會為小學數學現代化教育開闢新路,一定會全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

【淺談資訊科技與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有效整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