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心理健康的論文

心理健康的論文

有關心理健康的論文模板

  心理健康會影響我們的生活,那麼相關的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有關心理健康的論文模板,歡迎閱讀。

  摘要:建構內涵清晰明瞭、體系科學健全、執行積極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前提。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一些極端的心理問題及現象經常出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本課題結合高校實際,針對目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況及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階段是青年人人生髮展的關鍵期。當前高校學生的年齡基本分佈在18-24歲之間,這一年齡段的大學生雖然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趨於成熟,還是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不瞭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很多矛盾和迷惘;因為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的變化無法在短期內調整適應,與周邊的環境和與身邊同學的關係都很難快速融入,心理落差非常大;不會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戀愛、宿友之間的友誼等感情問題。雖然步入大學,但承載社會與家庭的雙重期望,面對大眾傳媒的無所不及,價值觀念的迅速更迭,生存競爭的日益激烈,來自學習、就業、經濟和情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加之強烈的自尊,叛逆的個性,他們的內心大都充滿著各種矛盾,心理變化異常劇烈,因而導致大量的心理問題。厭學、抑鬱的現象頻頻出現,心理障礙乃至更嚴重的心理疾病也時有發生。自身因素再加上外部因素影響,諸多因素導致心理層面上表現出來的不成熟、不穩定,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疾病,這一切都引起了高校、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重視。基於此,本文針對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況及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全面發展的基礎,也是避免大學生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的保證,更重要的它也是踐行我國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內容。同時,進一步探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方法和策略,讓大學生具備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質和人格,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內涵及特點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內涵“模式”

  一詞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它標誌著各種事物之間隱藏的一種規律性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從不斷反覆出現的相關聯的事物中發現和抽取出的有規律的東西,是解決問題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說是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於開放式的大的'教育環境中,透過學校內部一系列的教育、教學、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及透過家庭教育的密切聯絡與指導,充分利用廣泛的社會資源,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進行正面的、有效的影響與干預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的具體內涵,就是透過各種有效途徑培養身心健康的專業人才,以營造和諧校園人文環境為既定目標,以塑造和完善學生思維架構、價值取向、人格為最終目的。其具體內容包括:傳授心理疾病預防、心理健康保健知識,在其它教學課程中滲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創設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進行心理素質行為訓練,搞好課外活動,最佳化校園環境,實施大學生心理測量、心理諮詢,改善家庭內部環境,爭取社會力量等。這對培養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心圍繞點是積極的“健康心理”,其內涵包括三個層次:第一,主要關注主體(大學生)的思維、理解、判斷能力;第二,主要關注主體(大學生)的內心思想狀態;第三,能夠做到客觀、公正評價主體(學生)不健康的思維、辨析能力,或是能夠評估非正常的思想、內心狀態,促使(督促)大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期間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思維能力,時刻保有一個相對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狀態。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點

  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務性。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積極地創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體系,屬於教育管理工作的範疇,而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均是圍繞著學生這一主體來進行的。換言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本質就是服務於學生,引導各專業學生在校園學習和生活中樹立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層次性。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各方面的特點也不盡相同;同專業或者同班級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狀況、思想價值觀也不一樣。這就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富有針對性。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動態性。社會、時代的飛速發展與變化,大學生對待客觀世界的認識也在與時俱進。因此,學生的心理狀況、思想價值觀也呈現為一種動態的變動趨勢。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學生心理問題不僅僅只是學生自身的問題,也不僅是學校管理工作的問題,它是一個社會性的大問題,關係到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個層面。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開展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義重大。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模式實施後對學生管理工作產生的意義、價值,是運用這種或那種模式可以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諸多問題。在學校各項管理工作中,必須要有制度來加以約束,正所謂“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加強對學生各方面的管理,絕不僅僅只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全方位地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各種保障。在教師的教學管理,學生的學習管理、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透過構建一套與現實狀況相吻合、相適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自主解決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當然,任何事也都不是絕對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科學,它是複雜的,是針對不同區域、環境、學生的實際,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的一門實踐科學。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探究

  (一)結合“五性”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透過調查本地的幾所高等院校情況看,近幾年來都相繼開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效果並不理想,往往流於一種形式。如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時候,沒有專業的教師,經常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籠統地混為一談,而所謂的心理輔導員其實就是政治輔導員,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和幫助。此外,所設立的心理諮詢中心有時也形同虛設。一些高校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和實際意義,由於片面的認識,或者是不願意主動嘗試,導致開展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極不到位,純粹是為了應對上級教育部門的檢查需要。對此,明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務性、層次性、動態性、可行性、有效性特點,高校在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時候,必須緊緊依據這“五性”。具體說,第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模式的建構與實踐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服務理念,即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體選擇上,一直到模式的開展與實施,還有後續活動階段,都應當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核心。第二,模式的搭建、設計要體現出層次性,尤其是在內容的安排設計上,需要根據大學生心理狀況和差異性需求來進行調整,從整體性體現出個性,並將每一個個體統一化來管理,層次分明。第三,模式的搭建、設計要儘量結合時代背景以及學生的自身變化,所有的內容與形式設計,均需要圍繞著學生的層次性特點來逐層實施,儘可能地對所建構的心理教育模式進行符合實際情況的動態調整。第四,根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大學生思想上、政治上及教育管理工作上的重要性,模式的建構必須取得全方位、多層次的評估和論證,確實保障建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真真切切地為各專業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務,能夠良好執行下去。第五,模式的構建、設計,一定要確保可以作為短期(一段時間內)內的檢驗和判斷標準。可以透過此模式來及時、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情況,挖掘出部分學生存在的、潛在發生的各種心理問題,以便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來加以防範,切實做好心理健康保障工作。

  (二)多元化、全方位地構建立體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新時期,許多高校重新審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內涵以及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義,從實際出發,落實國家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從全方位、多視角來對待高校學生心理問題,構建立體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總體架構設計上,以實踐為基準,以理論教育為輔助,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工作與學校各項工作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既不影響學校正常工作的進行,同時還可以最大限度地確保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效執行。在具體實施方面,可以按照“三項兩互”模式來進行。所謂“三項”,即切實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與組織工作;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編入到學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體系內容中;健全心理諮詢機構,完善各項配套設施,實現其科學化。“兩互”,即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互結合促進。所有的教學工作、學生工作都要依據學生的心理進行,構建互助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理論教育環節主要涵蓋以下內容:一是聘請專業的心理學科教師和心理諮詢師,定期對學校各專業學生開展課堂教學,教學內容主要是以心理學理論為主,透過傳授最基礎的心理學理論知識,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情況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具有較好的心理狀態和自我調節的能力。二是在實踐教育環節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日常的校內外實踐活動聯絡起來,即心理健康社會實踐教育模式。例如去養老服務中心和老年人進行心理互動,對殘疾兒童的心理干預,對貧困學生的心理疏導及愛心捐助等;除此之外,還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從心理醫學方面開展實踐,比如醫學類專業學生開展街道心理義診、送醫下鄉等校園公益性活動。總之,透過理論知識的教授,讓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自己,透過社會實踐式的心理教育,更加提升學生對“健康心理”的認知高度。尤其是對於那些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責任心和開放性思維。

  四、結束語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走向社會、承擔家庭與社會的責任與義務,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素質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是高素質人才所應具備的核心素質。大學生受家庭、社會、學校的影響,身心處於不穩定期,往往容易在心理上出現障礙,產生“心理負效應”。因此,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探尋高校較完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行之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模式勢在必行。高校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全方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各種保障。總而言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化的教育工程專案,只有深入瞭解學生的差異性特點,更加有針對性、策略性地運用各學科知識,包括對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知識的運用,對社會學和德育論等學科知識的運用,構建一套完整的適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做到科學、實效,以利於更好地培養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丹.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現狀調查與思考[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5(4):102-105.

  [2]劉麗.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再認識[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51-152.

  [3]王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19):19-21.

  [4]葉金勇.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3(9):135-137.

  [5]孫一方,馬小惠,惠筱.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16(4):184-185.

  [6]王煒麗,彭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新校園旬刊,2015(12):150-150.

  [7]張德臣,王海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J].白城師範學院學報,2013(6):35-37.

  [8]孫啟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教學的設計策略[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3(6):66-67.

【心理健康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