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

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

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通用8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的要求也逐漸提高,為滿足時代的需求,幫助人們更好的適應這個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健康心理學隨之而出現。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 篇1

  【文章摘要】當前,社會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在享受物質的同時卻也面臨著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健康的心理,實現人們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而在生活中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學知識,不僅提高人們的工作學習效率,還將有效提高生活質量。本篇論文簡單概括了心理健康出現的背景,又主要從身心健康、人的潛能、人際關係以及事業發展等多個方面論述了心理健康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及作用。

  【關鍵詞】心理學;心理健康;生活質量;影響及作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的要求也逐漸提高,為滿足時代的需求,幫助人們更好的適應這個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健康心理學隨之而出現。健康的心理表現的是一種持續、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況,在這種健康心理的影響下,人們能夠更好的適應外界,並充分發揮自我潛力。但是長期發展以來,人們並沒有充分重視心理健康,對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較為片面。不過,近年來,健康心理越來越受關注。心理健康在保證人類健康的同時,對提高生活質量也起到顯著作用和重要意義。

  1 心理健康出現的社會背景

  近年來,心理學知識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人們的生活中不斷得到普及,大家對心理學的認同度也逐漸得到提高。人們對自身認識,對心理健康的認識都得到長足發展。只有生理與心理都健康,並且與社會發展協調統一,這樣的健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精神的欠缺及人情的冷漠,也致使心理發病率嚴重,人們生活中物質與精神嚴重失調,隨之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學知識,以滿足和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2 心理健康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及作用

  心理健康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及作用,我們主要從對人們的身心健康、人的潛能、人際關係以及事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進行論述。

  2.1 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健康心理學知識有助於人們保持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的心理上承受著來自學習、生活、工作各個方面的壓力。學生因為壓力無法正常學習和完成學業,而工作者則無法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務,嚴重者甚至不能過正常的生活。所以,面對巨大的生活壓力,現代人如果不學會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對自己的心理及時調整,那麼很容易就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影響到身心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特別是在當前“亞健康”在全球範圍及其嚴峻的形式下,對於保持人們身心健康提供重要保證的就是健康心理學知識。

  2.2 對人的潛能的影響

  勞動創造了人們生存與發展所需的一切物質,滿足生活所需。一個人在勞動中,創造越多的物質文化財務,那麼這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也就越大,其得到的尊重也就越多。經過現代心理學研究得出,人的心理因素影響著個人的創造性,也決定著人的潛在能力的發揮。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心理潛在能力能充分發揮,其工作效率與學習成績也必然在心理不健康者之上,而其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也最大。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堅強、樂觀等優秀品質,能夠在困境與挫敗中成長,激發和挖掘出潛在的能力,更好的適應社會的變化,提高自身的物質生活水平。

  2.3 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健康的心理對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在社會生產、社會發展中,人際關係必不可少。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本質就是心理關係,其屬於人們之間心理距離的一個真實反映。研究表明,人在集體中深受歡迎的個性品質,與心理健康的標準保持一致。相反在集體中受到排斥的個性品質,也與心理健康標準相悖。由此可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響到人際關係。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與他人相處融洽和諧,其人際關係就好。同時,他本身的個性在這種和諧的人際關係中,也不斷完善和變得越來越成熟。總之,健康的心理是提高生活質量和品質的重要前提。健康的心理標準為,正常的智力狀況、情緒穩定和積極樂觀、意志力堅強具有良好的剋制力,再就是協調和諧的人際關係及良好適度的反應能力。此外,正常健康的心理,還表現為行為與年齡的相符。

  2.4 對事業發展的影響

  高智商並不等同於高成就,一個智力高學習好的人,並不一定能夠在進入社會後作出一番成績。這主要和人的健康心理有著緊密的關係。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只有20%受智力因素影響,而其他80%則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則主要指的是心裡因素中的調節情緒的能力、自信心與意志力等。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來說,自信心與積極樂觀的態度,再就是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這些個人因素都影響到了這個人在自我認識、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表現。一個人能否正常開展工作,人際關係存在缺陷的影響要比技術能力的影響嚴重。因而事實證明,一個人的事業發展成功與否,與其掌握和運用健康心理學知識有著緊密的關係,只有透過健康的心理調節情緒,培養自信心,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有效的保證事業的成功發展。

  總之,一個人只有處於全面的健康狀態中,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保證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的有效提高。

  3 如何擁有健康的心理

  擁有健康心理,掌握健康心理學知識,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生活,對事物一分為二,對好的方面強調的同時,也要坦然面對不好的一面,一個人在有積極心態的同時,也不否認消極因素,那麼在惡劣的情境局勢中也能夠尋求好的辦法解決問題。

  建立健康的心理,要徹底將與過去失敗有牽連的經驗,消除那些影響決策的不良因素;建立自我目標,並持之以恆的去做去實現;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用於面對挫敗和困難;要多參加活動,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4 結論

  本篇論文透過具體論述健康的心理對於人們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影響,指出了心理健康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的重要影響和作用。因此,要實現健康快樂的生活與工作,提高物質生活水平,保證身心的健康全面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知識極其有必要。

  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 篇2

  [摘 要]眾所周知,在體育比賽中,凡是心理素質好的運動員,即便不能取得優秀名次,也能超長髮揮,放諸體育教學也是一樣。如果注重學生的心理成長,讓學生懷抱良好的心態上課,那必然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素質,做到質量優良的教學。尤其對於處在躁動年紀的初中生而言,體育心理學將在體育教學中產生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體育心理學;體育教學應用;內容;意義作用

  對於競技體育運動員而言,機能訓練固然重要,然而心理素質的影響的一樣不容忽視。學生亦然,對於體育教師而言,加強體育心理學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有著基礎性作用。注重學生的心理,並適時引導,將讓學生髮揮得更出色。

  一、體育心理學的內涵

  在我國,體育心理學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是從教育心理學和運動心理中派生出的。因此,我國的體育心理學研究還只在初始階段。據體育心理學的本質來說,它是體育心理現象研究的基礎。它能指導人們進行體育學習,並且,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心理學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

  然而,在西方國家,體育心理學的研究已具備十分豐富的內容和較高的水平。對於我國的體育心理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注重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

  2、從心理學對身體鍛鍊的影響上研究;

  3、探究體育鍛煉和學習的關聯;

  4、探索體育學習對日常學習的影響;

  5、探究體育活動中心理和精神的相互作用。將研究的大方向定下來,才能更好地推進我國體育心理學的研究,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在體育教學中應用體育心理學的作用

  “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產生的效益顯而易見,因而,在教學改革中,“素質教育”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更是要注重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共同發展。而運用好體育心理學,能有效減少學生的負面情緒,提高學生上課的主動性,以健康積極的心態,發揮得更出色。這樣才能做到讓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從而做到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完成新課程的教學目標。

  (一)減少學生學習過程產生的負面情緒

  對於初中生而言,正處於青春期的他們,容易躁動,尤其在體育這種需要進行運動的課堂而言,教師如果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未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就容易造成學生情緒激動。一旦學生產生負面情緒,將對他們的學習帶來不良影響,並大大降低了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就必然要對學生的心理有一定的瞭解,並且及時進行引導,而體育心理學正是這樣一條途徑。教師掌握了體育心理學,能找到較好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辦法,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鼓勵學生進行身體鍛鍊、學習動作技能,讓學生擁有良好心態的同時,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

  (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學效果

  不管在哪門課程中,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專注於學習,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不二法門。在初中的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活潑易分散的心理特點,想出靈活的辦法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中。例如,在體育活動課上,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富有趣味的訓練模式、組織多變的佇列方陣,或者教師可以設計組織一些比較有趣的小遊戲,比如蘿蔔蹲之類的小遊戲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願意參與到課堂中,此外,教師幽默風趣的話語也能讓學生興味盎然,更加願意聽從教師的安排。

  (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要學號一門課程,學習興趣必不可少。提升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途徑便是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體育心理學可以讓教師找到最符合青少年心理的辦法,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體育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有意思的影片,然後根據影片內容讓學生回答問題,採用有獎問答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好奇心,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透過這類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更多學生愛上學習。

  (四)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促進他們的學習開展

  作為教師,我們有職責有義務指出學生的不足,並對他們進行敦促。其實,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很看重,希望知道老師是怎麼看待的自己。因此,當教師用恰當的方式指出學生的不足,提出改正建議,並表示對學生充滿希望時,學生是樂意接受的。瞭解學生的心理,能幫助教師找到這“恰當的方式”。例如,教師可以這樣與學生說:“我看到了你這節課的努力,你做的很好,只是,美中不足的是……我可以給你一些我的建議,比如……如果你願意試試我的辦法,我相信你以後能做的更好!”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心理學在初中的體育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它的科學性、有效性、可行性,值得每一位體育教師學習它、掌握它、運用它。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好體育心理學,讓學生在輕鬆地學習氛圍中,以良好的心態、昂揚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達到身心全面健康發展,讓教師達到優秀教學的目的。

  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 篇3

  摘要:

  我國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的阻礙了教育心理學的健康發展。常見的問題包括不具備高水平的學科地位,難以建立完善的體系和內容以及沒有獲得必要的重視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於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採取多種辦法,多管齊下切實解決問題。本文從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現狀出發,系統的闡述了職業教育心理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對策

  近些年來,國際化水平日益提高,改革開放水平日益深化,這些都使我國開始重視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正因如此,我們應當對職業教育給予高度的重視,不斷的提高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伴隨著我國心理學教學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國教育學的發展,我國在教育心理學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時至今日,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

  一、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取得的成績

  (一)研究體系日臻完善、研究課題不斷深化

  現階段,在總結概括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國內外研究前沿的基礎上,我國相關研究學者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將職業教育基本理論、學習心理、教學心理等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編寫了大批次的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這些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成熟。不僅如此,我國教育心理學領域還開展了一系列的相關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論觀點,積極調動了研究者研究職業教育心理學的興趣。

  (二)有中國特色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者在充分借鑑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其同我國教育實際有機結合在一起,開展了一系列即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研究,極大地拓展了研究領域。根據大量的文獻資料,為我們展現了全新的知識觀與教學觀,探討了若干學科中潛在的規律性問題,實現了教學水平的進一步發展。

  (三)積極引進西方成果,縮小中西方差距

  我國教育心理學工作者,積極引進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對國外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新動向給予了密切關注,與此同時,還同我國的實際結合起來,不斷的消化吸收先進成果,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為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隨著對國外研究成果的不斷消化吸收,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中原來存在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例如概念不清、理論混亂等,使得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能夠同國外保持一致,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二、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的現狀

  (一)重視力度不夠,職業教育心理學地位不高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並獲得了一定的成功,職業教育也呈現出勃勃生機,但是,相關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對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教育以及開展程度的重視力度還不是特別的高。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時至今日,我國還沒有確立一個全新的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心理學學術研究機構。二是缺乏必要的發表期刊。現階段,職業教育心理學還不具備專門的期刊發表途徑,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調動研究者的研究積極性。三是缺乏相關教材。職業心理學的發展速度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但是其教材卻沒有跟上職業心理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例如教材難以支撐職業心理學的研究工作,難以為教學提供更多的選擇。

  (二)發展不成熟,內容體系不完善

  雖然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如果從職業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其學科內容和體系還不是特別的完善,發展程度也日趨成熟,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填充和完善。縱觀市場上的職業心理學教育書籍,我們不難發現,現階段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書籍大概只有十幾本,不僅如此,這些書籍大多都是沒有核心主題的書籍,對於重點研究物件的介紹也是模稜兩可,不僅如此,不論是哪本書籍,都有其自身的側重點以及方向性,並自成一體,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教材體系。

  (三)研究方法單一,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的來說,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還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支筆、一本書、一塊黑板就是所有的教學工具。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勢必難以得到提高,學習積極性也難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採用文獻法這種研究方法進行講解,缺乏必要的實證分析,難以說服學生,缺乏必要地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價值。除此之外,教師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往往以滿堂灌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授課,教師講什麼學生記什麼,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消耗殆盡。

  (四)研究成果質量不高,難以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

  職業教育心理學的地位之所以低於其他學科,主要原因在於其研究成果的質量不高,難以在一些權威性的期刊上發表。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這類學科缺乏必要的學術研究成果創新意識,很多學術成果大同小異。其次,功利性的動機導致部分學者在發表論文和學術報告的過程中忽視了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研究者在撰寫學術文章的時候往往大量的抄襲已有文章,將他人文章稍作改動後就再次發表,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局面難以實現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三是教師難以實現深入地、全面地把握整體的知識架構,雖然部分教師的實踐經驗較強,但是其不具備理論研究能力,還有部分教師雖然理論基礎知識比較紮實,但是其卻缺乏實戰經驗。在上述多個原因的作用下,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都存在質量不高的問題。

  三、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的路徑

  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上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對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所以,我們必須採取多種方法,多管齊下,解決問題,掃清障礙,實現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筆者透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認為,實現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構建統一規範的理論模式

  建設職業教育心理學體系,應當做到從實際出發,立足於現在,還要將現在同將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做到著眼於將來,統領全域性,兼顧區域性,實現綜合化、完整化、系統化。職業教育並不是簡單地,它是紛繁複雜地,不僅如此,心理學的發展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流派紛呈的,職業教育和心理學的發展共同決定了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正規化的多元性,也就是說其中既包含有職業教育科學的正規化,也包含有職業技術科學的正規化。職業教育心理學的交叉學科特性直接決定了職業心理學的社會性,它必須要向社會開放,做到整合社會職業教育資源,實現廣泛的交流與合作,積極鼓勵學科專家實現共同協作,多角度的全面地研究職業教育心理學課題。在發展職業教育心理學過程中,應做到多元交叉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具有特定核心基礎的、大範圍地統一理論模式,從而實現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手段的進一步完善,並使其成為一門具有堅實基礎、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學科。

  (二)搭建特色鮮明的結構體系

  在建設職業教育心理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發展眼光,站在時代的前沿以及職業教育領域和心理學學術的發展最前端,並將學科建設以及為社會實踐服務之間潛在的關係處理好,打造一個具有自身特色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結構體系。職業教育心理學並不是一門簡單的學科,它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複雜系統。依照教育主體的不同,我們可以將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劃分為三個類別,一是社會;二是家庭;三是職業學校。以縱向層次來劃分職業教育心理學,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三部分,即初等教育心理學、中等教育心理學和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心理學;以橫向服務範圍為依據,可以將職業教育心理學劃分為崗前職業教育心理學、轉崗職業教育心理學和在崗職業教育心理學。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怎樣劃分,職業教育心理學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應用性和實踐性,因此,搭建特色鮮明的結構體系應當做到以服務教育發展、培養特色人才為核心,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科學性,並在此基礎上實現職業教育心理學的針對性,著重提高職業教育心理學的實效性。還要注意的是,應當從我國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出發,依照理論、應用與專項幾個層次逐步進行拓展,實現縱向有機銜接、橫向融會貫通。

  (三)綜合提高學科的整體實力

  提升職業教育心理學水平,應當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強化課程建設;二是拓展研究課題;三是打造人才隊伍,將這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職業教育心理學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是以課程建設為基礎的。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做到遵循科學性和針對性的原則,全面地把握職業教育心理學特殊規律,推進課程建設的順利實現;將職業教育的實際發展情況同院系的辦學實際情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深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實踐課程教學水平。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的關鍵是課題研究。各院校應當以進一步提高實踐課程的應用性以及實踐性為主要目標,開闊實踐課程的研究視野,幫助學生樹立研究思維,借鑑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實現職業教育中學生素質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進一步深入地瞭解職業教育同心理科學之間潛在地關係,全面把握職業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現象及心理發展規律。

  (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隊伍

  優秀的教師隊伍是促進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最有效的職稱。因此,各院校應當著重注意學術研究機構和專業組織建設,為師生營造一種良好的交流氛圍,搭建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進專業人才,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提高職業教育心理學學科的地位以及該學科的教學水平,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它是需要所有職業教育心理學的學者們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筆者認為,打造優秀的教師隊伍應當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不斷提高一線教師歸納教學經驗的能力,幫助其積累學術理論知識;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幫助教師樹立職業道德觀念,形成科學的思想道德觀念,樹立正確價值觀來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三是為相關的研究工作人員提供一個交流學術的平臺,為研咳嗽碧峁學術論文發表的機會,從而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的質量和科技含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職業研究隊伍。

  (五)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發展理念

  要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心理學向和諧的方向發展,樹立“建設為本、創新為綱”的發展理念。相關研究者應當勤於探索、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為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奠定基礎。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未來發展,應當以全面服務職業教育為宗旨,落實“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發展方針,堅持理論同具體實踐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創新,主動探索符合與我國具體實踐相符合的心理學發展規律,謀求實踐研究和應用為主,深化相關的理論研究。

  四、結語

  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做到創新科學發展對策,不斷地提升我國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水平,實現職業教育心理學整體地位的進一步提升,進一步完善學科教學體系,獲得更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當然,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李國濤.我國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D].山東師範大學,2006.

  [2]崔景貴.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困境與變革[J].職業技術教育,2006,22:68-71.

  [3]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現狀研究與對策[D].山西財經大學,2012.

  [4]李麗萍.荊州市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長江大學,2012.

  [5]劉昀.荊州市農村職業教育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D].長江大學,2013.

  [6]姚萌萌,姜飛月.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教通訊,2013,20:65-66.

  [7]陳晶晶.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S2:168-170.

  [8]趙林萍.我國應用心理學專業發展歷程、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西大學,2010

  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 篇4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經濟的迅猛發展、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的更新,使人們陷入了眾多的心理問題當中,心理諮詢是解決當前心理問題的主要途徑,目前也被廣泛應用於學校工作中,用來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下面本文將具體來分析心理諮詢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性,主要從心理諮詢的內涵及其在學校工作中的發展現狀、心理諮詢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兩個方面來展開介紹,以期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心理諮詢的內涵及其在學校工作中的發展現狀

  (一)心理諮詢的內涵

  所謂心理諮詢,是指運用心理學上的相關理論和技術,根據諮詢者在學習、生活、工作、疾病、康復等方面遇到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藉助語言、文字等媒介,對諮詢者進行幫助、啟發、誘導的一種情感、心理疏通方法,是促進諮詢者人格不斷完善及潛能充分發揮的一種心理幫助過程。開展心理諮詢過程的主要依據是心理學上的相關理論和技術,採取的方式是回答問題、解釋疑惑、商量討論、提供建議等,心理諮詢的結果是使諮詢者在認知、情感、態度、思維方式等方面發生某些認知性的變化,最終幫助諮詢者形成自立自強的健康狀態。

  (二)心理諮詢在學校工作中的發展現狀

  心理諮詢在中國起步較晚,心理諮詢在學校工作中的運用時間較短,存在著如下四個突出問題。一是對學校心理諮詢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校對心理諮詢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專門機構負責,沒有獨立的諮詢場所,諮詢者資質不夠格等。另一方面是開設的心理諮詢室形同虛設,沒有充分發揮心理諮詢的作用。二是對學校心理諮詢的認識存在誤區。心理諮詢按其本質來說著眼於人的發展和人的潛能的實現,並不僅僅侷限於心理治療,只針對於少數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學生。但是,目前絕大多數學校對於心理諮詢的認知僅僅侷限在心理問題發生時的心理調節作用,從而阻礙了心理諮詢的積極作用的發揮。三是學校心理諮詢人員的專業素質較低,他們沒有開展過正規的培養和訓練,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很多學校往往是安排班主任或者德育教師兼任心理諮詢師角色,專業水平不夠。四是學校心理諮詢的方法和形式存在不足,主要是諮詢者的被動求助,嚴重阻礙心理諮詢工作的進展。

  二、心理諮詢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對學校道德建設工作的落實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心理諮詢雖然與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很多明顯的不同,但是,按其本質目的來說,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所以,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諮詢有助於學校德育目標的實現。心理諮詢往往能夠在很多方面彌補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幫助學生減輕心理負擔、轉變消極心理、緩和人際衝突、促進自我人格的完善和發展。

  (二)心理諮詢對學校智育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智育包括三個基本方面:知識、技能、智力。這三個均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美國曾有心理學家指出:心理衛生與學習的成功是密切相關的。很多實踐經驗也證明,消極的情緒體驗與低效智力之間存在著一種非常複雜的因果關係,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在不良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成績往往不如人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引導我們在重視智育的時候也要同樣重視心理諮詢,這是實現成功智育的一個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三)心理諮詢對於身心健康具有積極影響

  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不可或缺、相互影響的方面,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身心統一”。身體健康和生理健康二者是相互影響、緊密相連的,一方面,身體健康影響生理健康,如果身體出現某些疾病、缺陷,人的情緒往往是低落、憂慮、焦躁、絕望等等。另一方面,生理健康會會影響身體健康,長期處於某種消極情緒體驗中的人往往極易生病,出現某些健康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疾病的直接原因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因素既能致病,也能防病、治病。

  結語:

  心理諮詢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是學校工作的需要,更是個人健康發展、全面成才的需要。心理諮詢的作用不僅僅侷限在疏導某些個別學生,而更應該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個體人格完善、激發潛能的作用。透過上述本文的論述,筆者重點分析了心理諮詢的內涵及其在學校工作中的發展現狀、心理諮詢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以期能夠廓清人們對心理諮詢的認識,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作者單位:甘肅慶陽環縣蘆家灣鄉初級中學)

  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 篇5

  自弗雷格以來,邏輯學和心理學是相互隔絕的。弗雷格主張,邏輯學和數學要排斥心理因素來保持自己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這種影響延續了大約一個世紀,直到認知科學建立。

  邏輯學與其隸屬的哲學是認知科學的來源學科。20世紀西方哲學的發展與認知科學息息相關。20世紀西方哲學的三大主流是分析哲學、語言哲學和心智哲學,它們在時間上是先後相繼的,其動因就是人類認知的發展和認知科學的建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哲學分析工具的邏輯學也經歷了三大發展階段:作為分析哲學工具的數學邏輯及其後發展形成的一階邏輯、高階邏輯(兩者合稱經典邏輯)以及由經典邏輯經過擴充和變異形成的整個的現代邏輯;作為語言哲學基礎的自然語言邏輯,分為句法邏輯、語義邏輯和語用邏輯;以及作為心智哲學工具的認知邏輯(Cognitivelogic)。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這些發展。

  1931年,哥德爾(K.G塪el)證明了形式系統的不完全性定理,稱為哥德爾定理。哥德爾定理表明,要想證明一個系統的協調性,其元理論只能在系統之外。因此,要想用一個理論一攬子地全部解決數學理論的協調性是不可能的。哥德爾以後,經典邏輯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它的擴充,另一個方向是它的變異。

  經典邏輯的擴充,就是透過對經典語言增加新的非外延性運算元,使其具有更強的表達能力,從而得到新的推理系統。例如,對經典邏輯增加新的、非真值的、表達必然性和可能性的模態運算元,就得到模態邏輯。經典邏輯的擴充得到的新的邏輯系統還有道義邏輯、認識邏輯、時間邏輯等。

  經典邏輯的變異,簡稱變異邏輯。所謂經典邏輯的變異,就是對經典邏輯的某一個或某一些假設和推論提出挑戰,從而得到新的邏輯系統。例如,拋棄經典的二值假設,允許命題具有真和假之外的第三種值或更多種值,就得到三值邏輯或多值邏輯。經典邏輯的變異得到的新的邏輯系統還有直覺主義邏輯、自由邏輯、相干邏輯、非單調邏輯、機率邏輯等。

  任何邏輯思維過程都同時也是心理直覺過程。因此,任何邏輯都是心理邏輯。在哲學史上,因果關係和歸納的經驗性質被休謨等哲學家深入討論過,而在今天看來,從現象的感知憑藉經驗建立因果關係的過程就是一個心理邏輯過程。類比的心理邏輯性質則深刻體現在認知科學建立以後受到特別重視的隱喻方法中,而類比是隱喻的邏輯基礎,是一種經驗推理,即心理邏輯過程。溯因推理的典型的心理邏輯性質,筆者在本文和此前的一些工作中做了研究。沃森選擇任務實驗說明,即使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這種經典的演繹推理,也是受到心理直覺的強烈影響。心理學家關於演繹推理的大量研究,如裡普斯的三段論的心理效應研究、約翰遜萊爾德的心理模型研究也都說明,演繹推理是與心理直覺相關的。演繹和溯因是兩個互逆的推理過程,兩者密不可分。在科學發現過程中,兩者的關係常常表現為科學思維前後相繼或互相併列的兩個方面。

  創造性思維是具有新穎性、流暢性、原創性、靈活性的思維。溯因、類比和歸納這三種擴充套件前提的推理是具有創新性的推理,這三種擴充套件前提的推理與創造性思維高度契合。心理邏輯是一種認知邏輯(cognitivelogic),即將認知科學的學科框架對映到現代邏輯的背景中而得到的新的邏輯框架。由於認知科學的經驗性質,認知邏輯比經典邏輯能夠更好地說明人類認知過程中心理過程與邏輯過程的統一。本文將三種擴充套件前提的推理用心理邏輯(psychologicallogic)來加以表徵,揭示了溯因推理、類比推理和歸納推理的創新思維特徵。此外,我們還證明了演繹推理的心理邏輯性質。

  科學發現是一個創造性思維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心理邏輯過程。認知科學的研究表明,心智是涉身的、思維是無意識的、抽象概念是隱喻的。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則表明,人類的決策是一個雙系統加工過程,即同時應用心理直覺系統和邏輯推理系統的過程。科學發現的心理邏輯模型從心理直覺和邏輯推理兩種加工方式來說明科學發現的規律,揭示了創造性思維在科學發現中的作用。科學發現的心理邏輯模型的建立,改變了長期以來人們試圖以在經典邏輯和數學框架下表徵科學發現的做法。科學發現的心理邏輯模型的雙層迴圈驗證方法說明,一個具有解釋力的科學理論的建立,往往是需要擴充套件前提的思維和解釋前提的思維這兩種形式的多次反覆才能實現。

  邏輯認知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意義。邏輯認知是人類心智的特殊表現形式,是認知過程中人們頭腦裡發生的東西。邏輯學則是對邏輯認知的摹寫。所以,邏輯學是可錯的。作為一種科學理論,它也是可證偽的。語言、邏輯、文化是人類特有的認知形式:語言是人類心智和認知的載體,邏輯思維是人類心智和認知的特質,這兩者在長期進化中積澱為文化。所以,語言認知和邏輯認知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意義。科學發現是人類最重要的認知活動,科學發現也是一個心理邏輯過程。一個科學理論是否正確需要邏輯和實驗的證明,而一個科學理論或科學活動的價值則最終需要從人類文化和文明的高度來加以評價。語言認知、邏輯認知、文化、進化和認知都是認知邏輯的題中應有之義,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

  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 篇6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界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包括三個主要研究內容,分別為主觀層次的積極情緒體驗,個人層次的積極人格和群體層次的積極的組織系統。這三類內容對幼兒園教師教育工作有著深刻的啟示:幼兒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和保教工作;為幼兒建立一個適宜的環境,給予幼兒積極情緒體驗;構建良好的師幼關係,培養幼兒積極人格;藉助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發揮家長和社群的支援作用,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幼兒教師;啟示

  一、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賓西法尼亞大學教授MartinE.Seligman於1998年出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倡議及定位,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於2000年在《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中正式提出。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是針對消極心理學中的“消極”而言的。消極心理學將重點放在研究心理問題,治療心理疾病的使命上,關注的更多是有問題的特殊人群。而積極心理學則將關注物件轉向普通人,更關注生活中的鼓勵和友愛,關注人的內心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提倡以一種欣賞的眼光看待人,強調每一個普通人具有的積極力量。主張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對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進行積極的解讀,讓每個人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其使命是使普通人的生活過得更快樂,更具創造力,更幸福。即“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1].

  積極心理學的三個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主觀層次的積極情緒體驗,著重研究人針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情感體驗的特徵及產生機制;個人層次的積極人格,主要研究樂觀、自我決定性、愛的能力、美的感受力、成熟的防禦機制、智慧、尊嚴等積極的人格特質。它能幫助個體在應對問題時採取更有效的策略;[2]群體層次的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主要致力於研究建立積極的社會、家庭、學校和單位等組織系統,以培養公民美德,使公民形成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禮貌、有職業道德等的積極人格,併產生積極情感。這些系統的建立強調以人的主觀幸福感為出發點和歸宿。

  積極心理學理論是對消極心理學理論的反思和完善。積極心理學把關注的重點轉向人類的優秀品質和積極力量。它對人價值的高度重視,所蘊含的積極思維方式,值得幼兒教師學習與反思。

  二、積極心理學對幼兒教師教育工作的啟示

  (一)樹立正確教育觀,用發展眼光看待幼兒和保教工作

  積極心理學認為,在眾多的積極體驗中,有一種積極體驗是最綜合、最複雜也是最核心的,那就是主觀幸福感體驗。主觀幸福感是指主體主觀上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肯定的態度和感受,既是一個人對自我的生活狀態、周圍環境和相關事件的關於滿意的認知和評價,同時也是一個人在情緒體驗上對這些方面的主觀認同。[3]

  幼兒教師秉著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持有怎樣的教育觀、價值觀,對其具體教育工作具有決定性影響。要開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必須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價值觀,充滿幸福感。首先應熱愛幼兒,熱愛幼教工作,心懷感激,滿意自己的過去;積極對待現在,讓工作變成一種福樂體驗,並把這種福樂體驗傳遞給周圍的每一個人;對幼兒、對未來充滿期待。只有心裡面有孩子,充滿幸福感的教師,才會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瞭解孩子的所需所求。其次,應理解和信任幼兒,以寬容的的態度對待幼兒的“缺點”和錯誤。站在幼兒的角度,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重新認識孩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欣賞每一個幼兒,關注幼兒的優勢,細心地發現每個幼兒身上不同的閃光點。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4]每個孩子都處於不斷髮展之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同時其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我們不能揠苗助長或抑苗生長;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具有獨立的意義,正如蒙臺梭利所言:“人就如同手工製作的物品,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有他的獨特之處,就像一件與眾不同的藝術品”.[5]教師不能用一把尺子的標準要求和評價孩子,而是要找到每一件藝術品的獨特之處,讓其發揮應有的價值,不至於被埋沒而失去價值。

  積極心理學提倡對個體或社會具有的問題要做出積極的解釋,並使個體或社會能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同時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問題本身雖然不能為人類增添力量和優秀品質,但問題的出現也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優秀品質和潛在能力的機會。[3]例如,幼兒階段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幼兒期的孩子多動、好奇、好問、好玩的特點,這原本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在實際的教育中那些比較頑皮淘氣的孩子,在教師眼裡卻成了“問題孩子”.事實上他們大部分並非真正有問題。受中國傳統思想中“人性本惡”、“師道尊嚴”等觀念的影響,教師認為學生就應該是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坐著聽講,自然這些調皮的孩子便成了“另類”,對待他們的自然是無視或打壓。換一種思維來看,調皮的孩子或許思維更敏捷更具創造力;或者調皮是因為某種需求未得到滿足,只是為了引起教師的注意。教師遇到類似情況,首先應瞭解清楚情況並反思自身,是否對他們的關愛不夠,就算真的是問題孩子,也應該正確對待。所以教師應以更包容的視角看待孩子,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守護住孩子的天性。包容他的過去,相信他的現在,樂觀他的未來---“任何花朵都會適時開放,只是早晚不同而已。我們能做的就是給每一朵花兒創造適當的條件,耐心的陪伴和等待它的綻放。”[6]

  (二)建立一個適宜環境,給予幼兒積極情緒體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了環境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幼兒的是非善惡意識尚未完全確立,他們最初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往往從身邊最親近的人習得,更容易受到環境影響。

  積極心理學主張,個體的意識和經驗既可以在環境中得到體現,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環境的影響;積極的團體氛圍和社會機構對於個人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這裡的“環境”,既指物質環境,也指社會關係層面的家庭、社群、學校或班級、社會文化等心理層面的環境。[7]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一個社會化場所,也是除家庭之外接觸最多的地方。幼兒園的一切環境(包括周圍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

  積極心理學研究了24種積極人格特質,包括好奇、樂觀、愛、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創造力、天賦、靈性、智慧、寬容、毅力、關注、未來、自覺等。積極心理學認為培養個體積極人格特質的最佳途徑,是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8]積極情緒能拓展人的行為或思想方式,而消極情緒則會限制人類的行為或思想方式。福樂是對待現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積極情緒體驗,是指人們對於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推動個體完全投入某項活動或事物的一種情緒體驗,福樂一般是個體從當前所從事的活動中直接獲得的。研究表明:福樂體驗作為學習過程中的核心因素對學習起關鍵作用,它對學習結果的多個方面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教育活動中首先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使當下的學習成為福樂體驗。[9]所以,幼兒教師應做好積極的榜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同時充分利用周圍的一事一物,注重環境的薰陶教育作用,讓環境成為第三位教師,增進幼兒的積極情緒體驗,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豐富的物質環境,培養幼兒興趣,增強幼兒的福樂體驗,如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探索材料,寬敞明亮的教室,溫馨舒適的寢室,安全衛生的戶外活動場地等。學前階段的幼兒屬於前運算思維階段,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特點和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其把計劃付諸行動的能力大大加強。因此,教師在確保活動環境安全的前提下,應鼓勵幼兒大膽行動,以此滿足其內心發展需求,提高其對自我的希望水平。總之,環境的佈置應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興趣和需要,做到動靜結合等。

  其次,應給幼兒提供一個安全和諧的精神環境,如教師態度應和藹可親,教師間關係應融洽,讓幼兒感到安全可靠、依戀。根據馬斯洛的觀點,人只有滿足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情況下,才會追求愛、尊重、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要。因為只有在安全可靠、佈局合理,刺激豐富的環境下,幼兒身心才會完全放鬆,進而產生積極情緒和探究的慾望,其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發揮。個體只有在享受當前的狀態的情況下,才會把這種積極的生活體驗和情緒遷移到對自我和對周圍世界的看法上。

  第三,教師還應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良好的同伴關係是幼兒社會性發展和心理健康發展的催化劑。教師應利用各種方法手段,營造利於幼兒發展同伴關係的環境,促進幼兒與同伴積極交往。如在區角活動中投放合作性的材料,引導幼兒與同伴共同遊戲;開展“找找我的好朋友”的主題活動等。成功的交往體檢會給幼兒帶來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感,強化其交往行為;對於失敗的交往體驗,教師應持理解包容的態度,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交往方式,還應及時疏導幼兒消極的情緒體驗。

  (三)建立良好師幼關係,培養幼兒積極人格

  教師是用心靈來澆灌心靈的職業。在這種心靈的接觸中,師生情感的交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用真心才能換來真心。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曾說:“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威廉姆斯等人的研究也證實,當孩子的周圍環境和老師、朋友都提供了最優的支援、同情和選擇時,他們最有可能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一個生長在積極、鼓勵、寬容環境下的孩子和一個在充滿暴力、謾罵、訓斥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在性格、處世、人際交往上必然都有著很大區別。前者會更加自信、更富有愛心,身心更加健康,更加快樂。[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幼職教育實為人生之基礎,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習慣、趨向、態度多半可以在5歲前培養成功”.諸多研究和事實均反映,6歲前是人的行為習慣、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時期,是兒童養成良好社會性行為和人格品質的重要時期。積極心理學認為人格的形成主要是依賴人後天的社會生活體驗,正是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後天社會生活體驗,人與人之間才出現了人格面貌的根本不同。因此,極心理學把增進個體的積極體驗和培養個體的自尊作為培養個體積極人格(即樂觀解釋風格人格)的最主要途徑。一個人解釋風格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基因影響因素之外,其他重要的有父母的教養方式、教師的教育風格、個體自身的生活經歷、社會媒體等。[3]

  教師作為幼兒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引路人,他的教育態度、風格等對兒童解釋風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教師的榜樣作用非常顯著。幼兒教師首先應努力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強化自身專業知識和能力,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其次要不斷提高自身人格修養,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幼兒,贏得幼兒的青睞。德韋克(Dweck)的研究表明,教師的教育方式,特別是反饋方式對兒童的解釋風格影響很大,老師經常性的表揚對兒童樂觀型解釋風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3]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幼兒開展積極的對話,多以積極的語言鼓勵幼兒。所謂積極的語言就是讓表揚的每句話都有意義。對於正確的想要的行為教師應多進行積極的正向強化,對不想要的行為則應忽視或採取負強化,儘量少用懲罰。教師透過積極語言強化孩子的每一個小成功,即透過小步反饋幫助幼兒實現目標,成功扮演為“語言塑造師”.

  此外,教師應有雙主體的教育理念,即教師和幼兒都是教育的主體,而非教師是主體,幼兒是客體。“皮革馬利翁效應”和“羅森塔爾實驗”充分表明,一個人能否自尊、自信、自強,教師把學生當作主體來教育和當作客體來教育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師生間是平等獨立的個體,求知的過程是進行平等對話的過程,正如弗雷爾所說:“透過對話,學生的老師和老師的學生之類的概念不復存在,一個新的名詞產生了,即作為老師的學生或作為學生的老師。在對話過程中,教師的身份持續發生變化,時而作為一個老師,時而成為一個與學生一樣聆聽教誨的求知者,學生也是如此。他們共同對求知過程負責。”教師只有準確定位,作為幼兒的合作者、參與者和支持者時,其介入幼兒的活動或遊戲才能得到正向的結果;才能讓幼兒獲得歸屬感和控制感,增進幼兒良好的自尊,進而建立積極和諧的師幼關係。相反,如果教師以控制者、指揮者、權威者自居,則其在幼兒的活動中只會產生負效應,不利於幼兒及師幼關係的健康發展。

  總之,只有在平等、接納、支援的對話過程中,幼兒才會對教師產生積極的情感依戀,形成良好師幼關係,進而形成健康人格。幼兒教師只有做到德才兼備、行為世範,才可能實現“以愛育愛、以才育才、以德育德”的春風化雨式的教育。

  (四)藉助積極社會組織系統,發揮家長和社群的支援作用

  積極社會組織系統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國家、工作單位、家庭、學校等是其中幾個最主要的方面。[3]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教育系統中的平等主體,家庭教育的權威性、連續性、隨機性和普遍性使得其成為任何教育都不能替代的教育。積極的家園合作關係,是幼兒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家園合作,強調以家園同步教育來促進幼兒發展為最終目的,以塑造孩子積極人生為最終目標,它的途徑應該是多元的、立體的、全方位的。

  首先,教師應發揮“橋樑”的作用,充當好主導者、服務者的角色。以平等的態度幫助家長建立主人翁的意識,加強與家長的情感溝通與資訊交流,瞭解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需求,儘可能的滿足他們的需求,從而激發他們參與學校教育的興趣和熱情。

  其次,加強家園合作的宣傳,提高家庭參與教育的意識,在家園合作活動中做一名策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在教育問題上,教師可據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家園合作的多種渠道,如設立家園聯絡欄,定期召開家長研討會,充分利用幼兒園的網站平臺等,與家長就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問題進行積極溝通。教師還可以提供父母訓練課程,有針對性地提高家長的育兒知識;定期開展親子活動,促進親子關係和諧發展等。

  最後,無論在園還是在家,孩子積極人格的形成離不開父母和教師的榜樣作用。家園銜接是否和諧順利,是孩子健康人格和人生態度建立的關鍵。此外,還應調動社群資源對幼兒教育的支援作用。正如非洲有句諺語:教育一個孩子是整個村子的事。只有家庭、社群和幼兒園形成“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嶔。積極心理學介紹[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6(2):129-131.

  [2]童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3-6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5(5):83-84.

  [3]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1-217.

  [4]應意橋。積極心理學背景下教師教育的新視角[J].好家長,2014(37):21-23.

  [5]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金晶,孔偉,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7.

  [6]藍春。教育的沉思[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7.

  [7]唐麗霞。積極心理學理論對幼兒教師班級管理的啟示[J].特立學刊,2012(4):25-27.

  [8]閆黎傑。積極心理學對教育實踐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8(7):124-125.

  [9]李榮敬。積極心理學對教育工作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4(74):162.

  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 篇7

  期中考試剛結束,便有許多中學生因為成績不理想而採取過激行為的事。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了這樣的定義:“健康,不但身體無缺陷或疾病,而且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定義揭示了健康的三要素:第一,無軀體生理疾病;第二,無心理疾病;第三,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我們可以看出,第二、三兩點屬心理健康的範疇。也就是說,現代健康中十分重視心理的健康。如果說健康的身體是搞好工作,搞好學習的物質條件,則健康的心理是搞好工作,搞好學習以及適應環境的精神力量,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健康的心理甚至比健康的身體更為重要。有了健康的心理不僅可以促進身體健康成長,而且還可以彌補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對中學生來講,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健康還不夠。還必須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只有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健康成長,也就是心身都得到正常發展,才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健康發展。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比較重視中學生的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比如不論在校或是在家中,學生有點傷風感冒就會立即引起家長和教師的注意和重視,就會立即找醫生或送醫院,而心理上的各種障礙不易察覺,暫時看不到不良後果,加上缺乏心理健康知識,就容易被忽視。

  因此,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更為迫切和必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中學生和心理素質,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個性,以有效地對待各種精神壓力,有效地解決學習、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問題以及自我防止心理異常,心理疾患,及時消除不良心理障礙,從而使他們真正健康發展。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沒有某種心理疾病或病態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對中學生來說,是指在心理上有比較完善的發展,以形成健全的品格個性,能做到自然應用自己的智慧去適應客觀環境,使個人的心理傾向和行為與社會現實要求之間有著和諧的關係。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判斷:

  ①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做事不苛刻,對學習,工作有樂趣;

  ③有應變能力,能較快地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並和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④不過高或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能採取適合自己能力的行為;

  ⑤有理想,並能夠創造出一個符合自己理想的環境而努力,學習和生活富有朝氣;

  ⑥有安全感,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⑦情緒適度,不過分高興,變不過分憂傷,並能恰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注意情緒流露的場合;

  ⑧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保持個人人格的和諧完整;

  ⑨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使個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恰如其分的滿足;⑩善於調節,生活有節奏,勞逸結合,睡眠好。

  如果符合上述情況,那麼,這個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正常的。

  三、培養中學生健康的途徑

  ㈠、為中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途徑

  心理環境包括社會和自然環境,但對中學生來講,良好的心理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良好的校風。一個學校的校風給學生的影響深刻而久遠的。良好的校風使他們一生受益。一般來講,良好校風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優良傳統和良好風氣,是反映學校特色的穩定的心理環境因素。校風具有一定滲透力,感染力,能成學生行動的動力和方向。良好的校風一經形成,就會成為一種集體的力量,具有約束每個學生行為的尺碼,校風有暗示性與激勵性,能使學生自學地接受好的規範與品質,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熱愛學生,師生平等相處,彼此關懷,使學生對教師有一種新近感、安全感、信任感、共鳴感。在這樣的心理氣氛環境裡,學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3、教師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師的情緒、氣質、意志、興趣、愛好,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以及社會交往,人際關係,對學生都有直接影響,特別是教師的性格與情感對學生影響最深。教師的性格開朗,為人隨和,愛護學生,富有同情心,往往受到學生的喜愛。如果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性格孤僻,脾氣暴躁,獨斷專橫,處事不公平,極易造成學生的心理障礙。因此,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心理品質修養,以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良好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家庭環境是中學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環境的創造主要靠父母。俗話講,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這個影子不是父母身體在光照下的影子,而是他們的心理在孩子身上的折光,父母的心理素質高,心理修養好,就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如果父母的情緒積極,家庭就會出現喜氣洋洋,生動活潑的氣氛,孩子就會感到輕鬆,愉快。如果父母的情緒低沉,消極,總之這也不滿,那也不對,家庭氣氛就會緊張,就會給子女造成心理負擔,長期發展,孩子就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因此,家長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5、良好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是中學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假如社會形成環境健康向上、安定、祥和會使學生感到安全、幸福、無憂無慮,充滿對社會、生活的熱愛。如果社會環境惡劣、兇殺、搶劫、色情時有可見,就會使學生恐懼、驚嚇,對現實和社會產生憂慮。因此,要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社會各界方方面面的支援,堅決打擊和取締汙染社會的場所,使學生有一個安靜,和諧,健康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

  ㈡、給中學生補充心理營養

  要培養中學生的健康心理,必須給他們補充心理營養。心理營養就是中學生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幾種需要。具體的說就是愛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以及安全的需要。

  愛的需要包括師生之間,與父母之間,同學之間彼此相愛。教師父母要有愛心,給學生以愛心,同時要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和睦相處,互相關心,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社會主義社會。有自己的努力目標,從學習和生活中領略樂趣。如果沒有愛,缺少人際之間的交流與融洽,就會使人壓抑,孤獨,產生心理障礙。

  信任的需要。信任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希望自己被人認識,瞭解,關心。另一方面是自己想證實自己,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這才使他們發現和被發現,在認識,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優缺點,同時老師和家長要信任學生,關心學生的人格,這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關鍵。如果不信任學生,關心學生,使學生的自尊心受挫,就會使學生產生自卑,消極,膽怯,孤獨等不健康的心理現象。

  安全的需要。生活有保障,學習和生活正常,平時不受人欺負,這有利於學生良好心理的形成,若安全受到威脅,就會使學生時時處在恐懼之中。

  以上三種需要的滿足是補充心理營養的基礎,對於保持和增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這些需要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心理上的營養失調而造成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㈢、按照中學生的個性特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的個性特徵,是由其身上比較穩定的,經常出現的那些心理特點構成的,它具有穩定性和可變性。個性特徵的可變性使我們對中學生心理特徵的某些不良傾向可以進行教育疏導與矯正。個性特徵的穩定性使我們對青少年學生可以因材施教,針對個性特徵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就是按青少年中學生的不同性格,氣質,興趣,能力,情感,思維和行為方式等等心理特徵進行教育。這樣做,教育的針對性強。中學生容易接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應按照各個學生的特點、才能、性格,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予以培養,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蘇聯的教育家贊可夫也認為教師能否對每個學生的思想,情感,動機,願望進行了解,並用正確的方式強化和轉變,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老師和家長要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徵,教育是有針對性,因勢利導,以有效地促進中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總的說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係到各個方面,必須予以重視和加強,以使他們具有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和激發他們旺盛的生命力,使他們處於穩定協調的健康狀態,才能適應不斷髮展變化的社會生活,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 篇8

  摘要:

  中學生在校學習及生活中的牴觸心理普遍存在,這種心理的產生來自不同方面的影響,牴觸心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重要的負面情緒之一,也是阻礙學生學習成績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鍵詞

  牴觸心理情緒干預

  牴觸心理及其產生

  牴觸簡單地說就是面對一件事情或者是一個人在心裡會產生厭形情緒或者是害怕去面對的心理。一個人之所以會產生牴觸心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把他面對的這個事物想象為對自己不利的。人們產生牴觸心理,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心理及思想。

  牴觸心理是一種心理障礙,心理學名詞,人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這種心理,只有受到強烈刺激或挫折打擊後才會出現,這是人類自我防禦機制的一種體現,必須及時加以調整,不然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尤其對於初中階段學生,牴觸心理的產生,將對其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起到重要的負面心理推動作用。因為在現在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個體的認知和情感等心理因素阻礙了本身對現在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或執行意義的理解,從而不能自覺地把行動目標或道德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並付諸實際行動,從而行成了“牴觸心理”,或“對立情緒”,在心理學上稱為“意義障礙”。

  通常導致牴觸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強制。使自尊受損牴觸

  2、不公正反感牴觸

  3、個體的獨立性、批判性的發展牴觸。比如學生在校學習成績的縱向比較,以及學習環境中與他人的差距使之產生了不同的認知狀態其中也包括教師的態度等。

  牴觸心理的消除

  一個成年人在工作中因受到別人對領導思評的影響,自己心裡也認定領導一無是處,於是只要看到這個領導心理就不自在。一個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而再再面三地失敗,於是,今後再做類似的事情,這個人心裡就會產生很明顯的牴觸情緒,要麼對這類似的事情逃避,要麼對類似的事情恐懼……但不管是學生對老師的牴觸員工對領導的牴觸,還是一個人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對一個人的發展來說,都是不利的牴觸感不僅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會養成一個人逃避的習慣。因此,我們要想擺脫不利因素對自己成長的羈絆,就必須要消除自己的牴觸感。

  教師引導學生

  第一、是意識控制。當憤憤不已的情緒即將爆發時,要用意識控制自己,提醒自己應當保持理性,還可進行自我暗示:“別發火,發火會傷身體”。有涵養的人一般能做到控制。

  第二、是自我鼓勵。用某些哲理或某些名言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同痛苦、逆境作鬥爭。自娛自樂,會使你的情緒好轉。

  第三、是語言調節。語言是影響情緒的強有力工具。如你悲傷時,朗誦滑稽的語句,可以消除悲傷。用“制怒”、“忍”、“冷靜”等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也能調節自己的情緒。

  第四、環境對情緒有重要的調節和制約作用。情緒壓抑的時候,到外邊走一走,能起調節作用。心情不快時,到娛樂場做做遊戲,會消愁解悶。情緒憂慮時,最好的辦法是去看看滑稽電影。

  第五、是安慰。當一個人追求某專案標而達不到時,為了減少內心的失望,可以找一個理由來安慰自己,就如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一樣。這不是自欺欺人,偶爾作為緩解情緒的方法,是很有好處的。

  第六、是轉移。當火氣上湧時,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緒得到緩解。打打球、散散步、聽聽流行音樂,也有助於轉移不愉快情緒。

  第七、是宣洩。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埋在心裡,要向知心朋友或親人訴說出來或大哭一場。這種發洩可以釋放內心鬱積的不良情緒,有益於保持身心健康,但發洩的物件、地點、場合和方法要適當,避免傷害別人。

  第九、是走進大自然。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常能震撼人的心靈。登上高山,會頓感心胸開闊。放眼大海,會有超脫之感。走進森林,就會覺得一切都那麼清新。這種美好的感覺往往都是良好情緒的誘導劑

  教師做到

  第一,轉移注意力是消除牴觸感的有效方法。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消除孩子的牴觸感。孩子如果在學校裡受了委屈後,家長應該給予及時的心理安慰,切忌小題大做,盲目地批評老師。鞝若如此,只能加重孩子的牴觸情緒

  第二,與你牴觸的人多多交流。對別人產生牴觸心理,是一個人人際關係的大敵。產生牴觸心理的直接後果就是破壞個人的好心情,使人產生不愉快的體驗。面以誠摯的心與別人交流,並在交流的過程中多去發現他的優點和長處,你或許會發現他根本就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槽糕。

  第三,引導換位思考。在生活中,我們難免與別人發生矛盾,這些矛盾衝突如果不及時消除,就會導致牴觸心理進一步發展就會降低自己的做事效率,甚至激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改變這種不利處境的最果智的辦法。就是換位思考—試著把自己置於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去感受,你就會慢慢發現對方的難處,井在這個過程中改善自己與對方的關係,減輕或避免自己對別人的牴觸情緒我都希別人對自已好事實上你想別人怎樣對你,你得先怎麼對待別人不要害怕,放開你的心胸,主動去溝通,真誠地去了解你身邊的人和事,你就會發現那些令你牴觸的東西其實也沒那麼討厭。

【心理學與生活小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