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關於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這篇小說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二三十年耐的恬靜生活為背景,敘述了一個悲劇故事。下面是有沈從文邊城讀後感,歡迎參閱。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篇一: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說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說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在小說中,沈從文不追求扣人心絃的懸念,也不想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更不敘述波瀾曲折的情節,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三個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們性格迥異,卻有著共同的心理情感:愛、矛盾、孤寂。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著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由於她感覺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設想著自己出走給祖父帶來的“懲罰”——讓祖父嚐嚐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祖父的無奈便又為他擔心起來,於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手。這生動地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文章最精彩之處就在於翠翠的“哭”。哭得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深沉,那麼的久長。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從整部小說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是一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祖父的身上,同樣流淌著熾烈的愛,也存在著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祖父對翠翠的愛寄託著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他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蹈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風,徵求翠翠對天保兄弟的看法,給翠翠講她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他沒有把天保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並沒有讓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獨。

  節選部分,對天保的刻畫不多,但這個人物的性格卻同樣鮮明地突現在我們的面前。他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當得知弟弟也愛著翠翠,便懷著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著失敗的落寞。從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著愛,孤獨地客死他鄉。

  總之,作者透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在貌似不經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篇二: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這篇小說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二三十年耐的恬靜生活為背景,敘述了一個悲劇故事。

  在風光秀麗的湘西,在峒水流域的一個小城市中,70歲的擺渡老人和15歲的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翠翠美麗純潔,情竇初開,她愛上了城中管碼頭的 船總的二兒子儺送,麻煩的是大兒子天保也喜歡翠翠,最嚴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這場競爭——團總將它作為女兒的陪嫁,正託人放口風,要求儺送作女婿。

  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伕願意讓翠翠自己做主,因此沒有直接答應天保的提親,待天保明白儺送也愛翠翠,同意儺送提出的公平解決辦法,兄弟倆輪流對 翠翠歌唱,誰唱動了她的心,她便歸誰。結果,天保自知不敵儺送,賭氣乘船下行,不料溺水而亡。順天家以為這樣的事發生與老船伕有關,儺送也以為他做事“彎 彎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對他冷淡了許多。老船伕陷入了不為人理解的孤獨。

  儺送父子的冷淡,翠翠外柔內剛的脾性,當年女兒悲慘的死,全部綜合在一起,“命運”彷彿給了老船伕當頭一棒,他終於無力再抵抗,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隨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後來翠翠終於明白了老船伕死前的一切,她因此明白了祖父活著時所不提的許多事,她把事情弄明白後,哭了一個晚上。她終於獨守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可是“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透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解釋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讚美了邊城人民淳樸善良的心靈。

  《邊城》作為一部中國的鄉土抒情的經典之作,也就是作為一部“牧歌”的經典之作,集中表現了湘西的人性之美,只是它最集中地表現的一個方面。在 這部小說裡面,人性之善良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說表現渡船老人,表現順順及兩個兒子之間的關係。拿渡船老人來說,他的職責是管理那個渡船,他勤勞,善 良,本分,凡是一切的傳統的美德,他都有。他管理渡船不論風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實於自己的職責。

  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表現出的這種詩意,一個是善,一個是美,這種美實際上是沈從文在《邊城》裡所強調的一個重點——詩意,人性的詩意,山 水的詩意。如果我們把《邊城》看作是一個完美的詩意的中國形象的造型,那麼這個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體現,它構成了《邊城》的樂園圖式的核 心。

  《邊城》的結局是悲劇,但這裡也有很多構成悲劇的因素。比如從現實的方面去理解《邊城》的悲劇性,就是作品裡面碾坊和渡船的衝突。碾坊代表了一 種實用的,功利的以金錢地位為標準的婚戀觀。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種自由的出於心靈相互吸引的傳統的愛情觀。這兩種愛情觀發生了衝突,在作品裡面,實際上是以 碾坊為代表的這種力量,這樣一種勢力取得了勝利。爺爺死去,兩人沒有結合,都有與現實層面的這兩種力量的衝突有密切關係。

  第二個層面,就是這種命運感,也是《邊城》的這種憂傷和悲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就是這種宿命感,它在作品裡呈現的是非常豐富的。

  悲劇的發生,實際上最顯見的一個原因是一連串的誤會造成的。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