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國小數學教師教育小故事

國小數學教師教育小故事

小學數學教師教育小故事

  小學數學教師教育學生應該要有自己獨特的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師教育小故事,歡迎參考閱讀!

  小學數學教師教育小故事1

  “問泉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成績的取得,不僅要付出辛勞,更多的是對教育教學不斷地總結與探索。要利用中午休息和下午沒有課的時間給學生補缺補差。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沒有經過篩選,其智商的發展本身就存在著差異,在教學中要理論聯絡實際,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動手操作,培養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熱情,讓他們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知識充滿著無窮的樂趣。在平時的的課堂教學中,我的做法是:讓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係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師生情感融洽,學生才會敢想、敢問、敢說。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微笑的面對學生,從不板著臉上課,更不對學生大聲訓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平時教學中,儘量用動作去表示,儘量讓學生學懂,學透,能夠做到舉一反三,知一曉十,還要能夠用“聯想”去學習,例如:在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課中,出現“分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分數”對於孩子來講是剛剛接觸的新知識,比較抽象,不容易進行理解,所以要想徹底理解分數的意義是一件不簡單的的事。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儘可能將抽象內容轉化成形象內容,便於他們理解。

  在上“分數初步認識”這節課時,我透過大量的實物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分母,分子的含義,發現課堂效果還不錯。學生都非常感興趣,積極性也很高。臨下課時,我出了一道題:12根小棒,要拿出他的3/4,拿出了多少根?寫完後,我想,這道題一定會難住他們的,因為這節課我並沒有講這樣的例題。同學們讀完題後,教室裡立刻安靜下來,他們鄒著眉頭,在努力地思考著…… 我們班的張某某,號稱“機靈鬼”拿起筆在紙上畫了起來,不一會,12根木棒畫完了,接著又將他們平均分了4份,拿出了其中的'3份,數了一數,興奮的喊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一共拿出9根木棒。當時我高興極了,沒有想到真的會有學生做出來。我順勢說:“張某某同學真聰明,她透過畫圖方式把這道題解決了,你們該怎麼辦?”同學們恍然大悟,紛紛在本上畫了起來,不一會我便聽到了此起彼伏的回答聲:9根 9根……。。黃某某同學在班裡是個“快嘴”他站起來說,老師,我明白了,一共有12根木棒,平均分成4份後,取出3份,3份就是9根。我興奮地鼓起了掌,笑著說,老師沒有想到你們表現這麼好,沒講的題,你們居然做出來了,太讓我意外了。

  老師還想出一道更難一點的題,你們有興趣嗎?學生們興高采烈地說:“有”。於是我寫下了這樣的一道題:一張正方形的紙,連續對摺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數分別是幾份?同學們迅速的撕下一張紙,折成正方形,然後開始對摺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數是2份,又繼續對摺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數分別是4份,8份,這時,出現了一個問題,由於摺紙的次數多,已經沒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題明明寫著對摺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數是多少?這下同學們可犯愁了,他們皺著眉頭望著我,我只是微笑的看著他們,教室裡又一次安靜下來,突然,我們班的“大高個”何某某興奮地喊到“老師,我知道了,對摺4次,5次……平均份數分別是16份,32份……同學們吃驚地望著他。

  “32份,那麼多,怎麼折出來的啊?”

  “當然不是折出來的,而是找規律找出來的”,周某某得意的說。

  “啊!我也找到規律了,平均份數分別是前一次份數的2倍,”黃某某高興地說。

  我趕緊不失時機地說:“同學們,你們太可愛了,你們太聰明瞭,你們說的非常有道理,這節課,你們上的非常成功,非常完美,你們不但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還運用了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找規律”,把新舊知識恰到好處的連貫起來,你們不僅可愛,而且有超乎尋常的智慧。你們這節課的表現讓老師感到震驚,感到自豪,感到驕傲。老師相信你們在未來遇到難題時有更大的潛力去尋找答案,你們對自己有嗎?“有”。同學們洪亮的聲音迴盪在走廊裡。

  新理念、新課標、新教材、新課堂,一切都是新的。現在每堂課都是鮮活的,每堂課都有故事。每一個故事的表演者是我的學生和我,其中我的學生是主演,導演有時是我,但更多時候是“真理”與“創新”。學生和我每天演繹著不同的故事,在故事中,我領悟到新課程帶給我的啟示: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同時要充分利用好教學中的各種素材,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數學結論,讓學生體驗學習和創造的過程,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越來越喜歡有故事的課堂,也更加熱愛這個有故事的職業。

  小學數學教師教育小故事2

  那是在三年級時的一節數學課上,題目是這樣的:星期天,小紅幫媽媽做家務活,燒水15分鐘,洗茶杯4分鐘,掃地3分鐘,擦地8分鐘,抹桌椅5分鐘,小紅做完這些事至少需要多長時間?生小組討論完畢,得出了正確答案:一共需要20分鐘,燒水的同時可以洗茶杯、掃地、擦地用15分鐘,最後抹桌椅5分鐘,所以至少20分鐘就夠了。

  學生回答得很正確,一切看似很圓滿,我也正想進行下一環節,可我望著那一張張可愛的小臉,突發奇想地想考考他們生活經驗,於是問道:“平時你們在家裡也幫媽媽做家務活嗎?”學生當然搶著說:“幫!”“那我要看誰最有生活經驗,真幫媽媽幹活了。如果讓你也幹小紅這些活,你先幹什麼?後幹什麼?為什麼?”

  “老師,當然是應先燒水的同時,掃地擦地,再洗茶杯和擦桌椅。”

  “老師,我認為應先洗茶杯,再擦地,因為洗茶杯時,可能濺落地上一些水,後擦地正好可以把水擦乾。”

  “老師,我也同意她的想法,但我的理由是先洗完茶杯的水可以用來擦地,這樣節約用水。”

  同學們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預想,我適時表揚了他們,這下他們更來勁兒了:“老師,我想可以先洗茶杯,剩下的水再擦桌椅和地,這樣更節約。”

  “我認為應該先洗茶杯,擦好桌椅,再掃地拖地,然後不動,把地晾乾!”

  “是呀,如果拖完地,再去幹別的活,又會把地踩髒的。”

  “還是應該先掃地,再擦桌椅,不然掃完地灰落在桌椅上又弄髒了。”……

  我真為這些孩子們的細心所折服,有些事情真的是我都沒想到的。但眼看數學課要變成勞動知識大比拼,我趕緊把話題打住,引領他們重新整理順序,最後達成一致意見:燒水時洗茶杯,掃地,用剩下的水擦桌椅和拖地。

  順勢我又問道:“透過這些勞動順序,你明白了什麼?”生搶著說:“如果我們同時要做好幾件事情,要先理好順序,這樣會省時省力一些。”“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多注意,才能節約不少能源。”“原來幹家務活也有這麼多學問啊,我要多向同學們學習。”“今後我也要像小紅一樣,多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做一個懂事的孩子。”此時,清脆而又悅耳的下課鈴聲響起了……

  我們有時候常低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以為只有老師才能給出正確的答案。其實,當你把孩子當成一位思想者,當你平等地與他溝通交流時,孩子自己會感悟出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不妨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看看他們會說出怎樣的妙語連珠、奇思妙想。教育是無處不在的,教學絕不僅僅是讓孩子們動手、動口、動腦,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動情、動心。

【國小數學教師教育小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