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從心理學角度解讀中和位育論文

從心理學角度解讀中和位育論文

從心理學角度解讀中和位育論文

  摘要:潘光旦先生提出的中和位育理念與心理學中的很多觀念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文作者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詳細解讀了潘先生的中和位育。

  關鍵詞:潘光旦,中和位育

  潘光旦先生是我國現代傑出的教育家、社會人類學家、性心理與優生學家等,在國內多所名校任教,開除《心理學》、《優生學》等課程。而他所提出的“中和位育”則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讓我最感動的是中和位育中包含的教育思想不僅與當下提倡的很多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更與心理學大家幾千年研究出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謂“位育”包含兩個方面:“位”指秩序,與心理學中的同化是類似的意思,即讓自己與社會中大多數成員表示相同;“育”指進步,與異化的意思相似,即讓自己與他人存在適當的不同,是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的個人特質。再說說“中和”,這裡的中和與蔡元培、梅貽琦等教育先去提出的“通才教育”相一致,即在教育中培養的不僅僅是學生知識修養,更是學生的整體人格。接下來的文字就是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一下我對潘光旦先生教育理念的理解。

  首先是教師本身的素養問題。潘光旦相聲十分強調以身作則的人格教育,尤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方面。用先生後來回憶時的話說:“‘老師對中國固有文化成了失敗主義者,而學生則成為 ,兩種人合作,就形成了課堂上的怪一場面。’”對於這樣的現象,判官單先生認為一方面應透過各種可能的方式加以批評;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不僅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外還到圖書館廣為涉獵,並利用每年兩個月的暑假和一個月的寒假有計劃地集中閱讀。是想這樣的老師在課堂上必能廣徵博引,深入淺出,引得學生們的敬佩和喜愛;而學生在這樣的老師的陶冶下,勢必能夠有所改變,幾時不能跟老師一樣博覽群書,甚至以讀書為樂,也多多少少會對書籍產生興趣。這樣的結果對於一名教師來說,付出多少的辛苦也都值得了。

  僅次於博學的則是對學生各個方面無微不至的關心。如果一個老師只是在課堂上發揮他的光和熱,那麼則不是一個最成功的教師。很多被我們歌頌和家喻戶曉的心靈園丁都是在每一個 小細節、每一個方面的困難上對學生給予無限的幫助。就像潘先生一樣,唉可見休息的時候,和同學們說東道西、討論或辯論問題;在課外,他歡迎學生有了問題到他家去找他請教或討論,不論是課程內的問題,還是課程外的如戀愛問題、婚姻問題、家庭問題……無不歡迎。

  除此之外,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博大的胸懷也是很重要的。潘先生的一個新同學說世界上最醜的食物是他的牙齒。一時所有同學鬨堂大笑。很多老師可能都遭遇到過類似的場景,被學生髮現錯誤等等,我在初、高中到時候都有過這樣事情,不同老師的反應卻是一直的,就是對我們大聲地呵斥。其實我們並不是真的嘲笑老師的錯誤,相反地,我們是因為覺得跟老師很親切,像朋友一樣和他開玩笑,可是……再看看我們的潘光旦先生呢,面對這樣的“尷尬”之後笑嘻嘻地表態說:“我的牙齒確實不好看,但是是否是世界上最醜的事情,還有待商榷。”這樣的態度換來的是學生髮自內心的滿足的笑聲。勸誡每一位我的同仁們,當我們真心地將自己與學生放在同一個位置,而不是居高臨下,真心地承認自己犯下的小小錯誤,得到的只會是學生們的理解和喜愛。

  潘先生對於學生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努力的,而他對於教育的態度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琢磨。“一切教育的唯一對思想是人;一切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對每個個人人格的煦育和培養,以期囫圇人格的實現……一個人的獨立、完整的人格還包括心理學說到的志、情、意合從道德生活書都奧的智、仁、勇等方面。”那麼如何教育出完整的人格呢?潘先生也給出了完美的答案:“教育不是訓練,不是一味地傳授些現成東西;加油不是從宣傳,

  不是宣傳寫沒經歷過事實與經驗的盤詰的東西……他主張順其自然和因其固有,這和心理學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教育樹人,不是工廠出貨,不能將每個人都放在固定的模子裡培育,這也是我國一直倡導的素質教育所要求的,在基本得到的範圍內,將每人的首要特質培養得更加突出。記得上大學的第一課里老師就告訴我們:“身為一個心理學學生,首先做到就是不強迫別人,對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因材施教,而不是像修理樹木一樣將他們都培養得無稜五角,最美的盆栽就是自然生長得歪歪扭扭的那些。”所以,幾乎在所有的心理學課堂裡都有一個共同環節,就是分享,分享每一個學會僧在這堂課裡感受到的一點一滴,這個環節大概會佔到一節課的1/2。巧的是,潘先生每週也要安排一、二小時的討論,讓同學儘量發表意見,並且對每一個同學的意見都表示同意,如果有不合情理或不合邏輯的地方,就條理清晰地加以解釋或討論,直到大家滿意為止。每個學生的每句真摯的分享和意見都值得我們去傾聽和思考,儘量理解他們思想和想法,對於不合理的地方我們只能儘量溫和地幫他們,讓他們自己去接受改變。這也是我對潘先生“中和位育”最根本的理解。

  在理解了中和位育的理念後,我開始嘗試在我的課堂中融入它,實踐它。舉一個教學例項,是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在某一次的課程中,一位同學突然打斷我的講授,大聲地斥責:“你擋住我的視線了!”我當時很驚訝,以為是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正欲上前解決,結果斥責聲再次出現:“我說的就是你!擋住我了!”這時,我才知道,原來這位同學說的是我,因為我站在黑板前面,擋住了她看教學內容。此時,我心中除了生氣之外,更第一時間想到,如果這時候我發脾氣了,造成的結果只會是課程自然無法正常進行下去,而且其它同學見到心理老師大發脾氣,以後怎麼有信心去和我談心呢?最重要的是,這位同學可能只是一時衝動,若我此時批評他,無疑會對他的內心造成傷害。於是,我決定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解決這件事。片刻之後,重新笑著對所有同學說:“同學們,這位同學是想看清老師講的內容,這是認真學習的表現,心理這樣的小科目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老師很感動,謝謝這位同學。我一直跟大家說,當你生氣或者震驚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數數字。好,現在讓我們一起數十個數字,然後忘了這個小插曲,好嗎?”於是,所有同學一起跟著我大聲地數了十個數字,並且給予了我熱烈的掌聲,我此時心裡很清楚地知道,我失去的僅僅是一時的快樂,而獲得的確是50多名學生的尊重和一個學生的快樂成長。果然,下課之後,這個班級的課代表和班長,甚至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同學,紛紛留下來向我道歉,此時我才得知,這名同學是班級的“老大難”,經常在課堂上頂撞老師,班主任束手無策,其他老師也視其為眼中釘。我十分震驚,這樣一個被所有老師討厭的學生心中必定是十分難受的。意外的是,幾天之後他主動來找到我,委婉地向我道歉,藉著這個機會,我對這位同學進行了系統的心理輔導,漸漸地,他慢慢改變了。現在的這位同學不但不是“老大難”,而且是班上的開心果,頂撞變成了適時適當的小幽默,我十分欣慰。假如當時課堂上我發了脾氣,也許一切都會一如既往,這個同學永遠是班級孤立的物件,那麼可想而知,一個沒有朋友被人孤立的孩子他的人生會發展成什麼樣呢!

  潘光旦先生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教育家,他說的每一句話在我看來都值得去反覆詳讀、細細琢磨,因為都包含了一個飽讀經書、博古通今的大家對教學深深的思索無論在過去那個混沌的時代,還是在當今這個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年代,這些思想和理念都是那麼適用。我可能做不到潘先生的博學,至少我可以讓自己最大限度地愛學生,關心學會僧,在提升自己的同時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學生。

【從心理學角度解讀中和位育論文】相關文章: